狩野永德是日本畫家。名州信,通稱源四郎。1543年1月13日生于山越國(今京都),卒于1590年9月14日。祖父狩野元信、父親狩野松榮都是幕府御用畫師,永德9歲就獲得機會隨父輩參加障壁畫創(chuàng)作,1566年初露頭角,所作16面花鳥圖和8面琴棋書畫圖,一洗過去因襲模仿風氣,轉(zhuǎn)向描繪社會生活,獲得好評。之后名望迅速上升,先后主持了安士城、聚樂第和正親町院御所、天瑞寺、東福寺法堂等處的障壁畫、藻井畫的創(chuàng)作,使始自狩野元信的大型裝飾畫得到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奠定了豪華壯麗的桃山障壁畫的基礎(chǔ),被稱為集障壁畫之大成者,其影響超越了狩野畫派的門閥界線。他的傳世作品還有《唐獅子屏風》、《檜圖屏風》及《洛中洛外圖屏風》等。
狩野永德(1543年~1590年)金碧輝煌的安土桃山時代,在美術(shù)層面表現(xiàn)最為出色的莫過于障壁畫,而集障壁畫之大成者則是開一代師風的狩野永德。他是一位以獨創(chuàng)的畫風、杰出的藝術(shù)成就與長谷川等伯并稱為安土桃山畫壇雙璧的天才型繪師。
天文十一年(1543),永德降生于山城國京都的幕府御用畫師狩野家。作為家長的祖父狩野元信大喜過望,親自賜名給這個可愛的長孫“源四郎”的幼名,代表了祖父元信(幼名四郎次郎)對他所抱持的期望是多么大,“好像這個長孫才是自己最優(yōu)秀的血統(tǒng)繼承人?!保ㄡt(yī)學(xué)上稱為“隔代遺傳”)
源四郎的父親狩野松榮直信是個并不十分出色的畫師,在歷史上留下名號更多的也因為他是狩野畫派第三代繼承人的關(guān)系。但狩野派卻是日本繪畫史上最大的畫派,從十五世紀后期創(chuàng)始,歷四百多年長青不倒,一直持續(xù)到十九世紀末,對日本畫壇的影響極為深遠。創(chuàng)始人可以追溯到小粟宗湛,奠基人為狩野正信,他是一位承先啟后的畫家,漢畫與大和繪的功底都相當深厚。以此為基礎(chǔ),他得以將各種技法與通俗的題材相結(jié)合,除去舊觀念,從視覺效果出發(fā),使繪畫完全適應(yīng)日本障壁畫的形式。其子狩野元信通稱大坎助,后世稱為“古法眼”。據(jù)說他與土佐畫派首領(lǐng)土佐光信的女兒成親,使他在狩野派漢畫的基礎(chǔ)上又習(xí)得了土佐派世代相傳的密奧義--大和繪技法。他的作品第一次被記錄在文獻中,是在1513年繪制的《鞍馬寺緣起》。三年后,當他向足利幕府敬獻扇子時,可能已經(jīng)取得了御用繪師的職位,而到長孫源四郎出生時,他正擔任著禁中襖繪的制作仕事,由此可見他與朝庭、幕府的關(guān)系都很深厚。
天文十三年(1545),狩野元信獲賜繪師的最高段位“法眼”,年幼的源四郎在一家的歡慶中度過了他的兩周歲。
自天文七年到天文十四年的七年間,元信與弟子們在石山本愿寺不懈的制作障壁畫,同時,又率領(lǐng)眾多門人繪制扇面畫,適應(yīng)了包括市民在內(nèi)的各階層的需求,時人將狩野派的扇面繪推為“極品”。元信積極的攝取中國宋、元、明各代繪畫的諸種樣式,熟悉大和繪的手法,融會貫通,脫離了佛教美術(shù)觀對他創(chuàng)作的束縛,創(chuàng)造出清新淡雅的裝飾式障壁畫風格。這種風格成為了狩野派學(xué)習(xí)的典范,也成為了安土桃山時代障壁畫的原型。這些突出的成就使他無愧為一個開創(chuàng)新時代的重要畫家。大德寺大仙院的襖繪《花鳥圖》和妙心寺靈云院襖繪《花鳥圖》均是元信風格的代表作。此外還有《瀟湘八景》(現(xiàn)藏于京都妙心寺東海庵)、《清涼寺緣起繪卷》(現(xiàn)藏于京都清涼寺)等傳世佳作。
如此深厚的家學(xué)淵源,使得后世的研究者們不禁要對永德寫下“攜著五彩畫筆出身”這樣并不抱有惡意的評語來,而且,永德的繪畫天才很早就顯露了出來,幼年時即常常的跟隨祖父、父親,侍候于畫案旁感受長輩(特別是祖父)的熏陶。
天文二十年(1552),幕府將軍足利義輝返回京都,元信攜帶孫兒源四郎向?qū)④妴柡蛐履?,這使源四郎在年紀還很小時就能夠獲得一些重要的創(chuàng)作機會。祖父元信在他幼年時的苦心載培讓他終身都無法忘懷,即使到了中年也常常向人提起。
永祿二年(1559),源四郎已改名為州信(狩野家世代以“信”為通字),號永德。元信對畫技已趨純熟但卻遠未挖掘完全的愛孫下了這樣的評價,“狩野派的前途,就要看對永德的培養(yǎng)和造就了?!币彩窃诋斈?,元信去世。失去了在前面引導(dǎo)的祖父,永德以后只能一個人摸索前行了。
永祿九年(1566),他隨父親狩野松榮直信參加了大德寺聚光院障壁畫的制作,才華初露,頗獲好評。其父直信擔當了虎圖壁畫和猿圖隔扇畫,而永德卻擔當了十六面花鳥圖和八面琴棋書畫圖。對于這樣的安排,想來直信也很明白自己比不上兒子永德的才華吧。好在直信是牛而非虎,有舔犢之情卻無食子之意,兒子的成就即是狩野派的成就,門派的興盛是第一重要的。永德一洗過去因襲模仿的守舊風氣,從以往宗教或文學(xué)中的程序性繪畫處理,向著通俗性的描繪社會生活方面發(fā)展。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畫中的文人高士已從已往的中心人物轉(zhuǎn)變成了僅僅具有特征的點景人物。
在時代的風云兒織田信長入京后,永德憑借幕府御用畫師的身份拜見了這位亂世的豪雄,他那氣魄豪邁的作品讓信長為之傾倒(這就是為何歷代《太閣立志傳》將永德設(shè)定為京的職人的原因了)。
天正二年(1574)六月,信長將永德所繪的《洛中洛外圖》屏風做為外交禮物饋贈給上杉謙信。這是一件有力的顯示永德畫風并具有新時代感的作品(當時京之町人的寫實生活,《信長的野望——嵐世紀》里的城池畫面即是以此為藍本),它正好與信長的審美趣味合拍一致。因此,當兩年后信長開始修造安土城障壁畫時,就讓永德率一門眾擔當了此項仕事。通過這一大型障壁畫的制作,奠定了豪華壯麗的安土桃山障壁畫的基礎(chǔ)。之后,永德的名望迅速飚升。他也廣范的結(jié)交得勢的武家權(quán)貴,畫名之盛一時無二。
在本能寺之變后,永德很快的又取得了羽柴秀吉的庇護,金碧輝煌的排場實在是太適合秀吉的需要了,所謂的“一拍即合”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吧。
天正十三年(1585),永德受命制作規(guī)模宏偉的大阪城障壁畫。次年,又擔當了聚樂第和正親町御所兩處障壁畫的制作仕事。一切都那么順利,一切都那么完美,相對于那些飽經(jīng)人生坎坷而滿腹怨氣的繪師們來說,永德的命運一定讓他們嫉妒得發(fā)狂吧。
天正十六年(1588),修復(fù)天瑞寺障壁畫,接著,他完成了東福寺法堂的藻井畫。次年,又以其極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率領(lǐng)門人完成了許多大型的障壁畫。無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質(zhì)量上都是同時代的繪師們所無法比擬的。他使始自狩野元信的大型裝飾畫得到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融合了富于生命表現(xiàn)力的畫面和裝飾性手法而確定了永德畫風。這種畫風適應(yīng)了當日武家政權(quán)對自己威勢的炫耀,而金碧輝煌的裝飾性手法奠定了日本障壁畫樣式的基礎(chǔ),其影響遠遠超過了畫派的門閥界線,波及了安土桃山時代以及后來的眾多畫家。因此,稱永德為“障壁畫的宗師”是非常貼切的。他傳世的主要作品還有《唐獅子屏風》、《松圖屏風》(一級國寶,現(xiàn)藏于東京國立博物館)等。
天正十八年(1590),永德以四十八歲之齡病逝于京都的家中,在戰(zhàn)國這個大時代的天空中劃過了一道最炫目的痕跡。
在安土桃山時代(公元1563~1615年),日本的封建專制君主的權(quán)力意志十分強烈。這表現(xiàn)在利用宗教,建立神權(quán)一體的新政治等上面。如豐臣秀吉死后,敕封他的神號為豐國大明神,并在京都東山建豐國寺,讓百姓把他當作神來膜拜;寵臣富田知廣讓狩野山樂等畫家為其畫肖像,以傳后世。因而肖像畫十分盛行。此外,裝飾在達官貴人的客廳里的屏風畫或作為門扉的?扇畫也十分流行。這種畫擺設(shè)在上層官僚特別是武士將領(lǐng)的府邸大廳內(nèi),其題材也受到制約,目的也是為了顯示其權(quán)力意志。屏風畫《松鷹圖》就是典型的一例。《松鷹圖》的繪制者是日本著名的屏風畫家狩野永德。他是狩野派畫族始祖元信的孫子。狩野派是日本流行四個世紀(15~19世紀)之久的一個宗族畫派。差不多日本的主要畫家都來自這個宗派。這一畫派在當時主要為將領(lǐng)武士與官僚階層服務(wù)。就該派所畫的作品題材與畫法技巧來看,雖屬中國畫傳統(tǒng),但實際上的表達方式與藝術(shù)風格是日本式的。畫面最初以前后兩個層次來表現(xiàn),后來又變?yōu)橐粋€層次。畫風比較粗獷,有的用大掃帚作畫筆,以大面積色塊來處理;線條較為流暢明快,有別于我國宋代山水畫的表達方法。另外,畫面的明暗關(guān)系也不復(fù)雜,但裝飾性很強,這是由屏風的用途或雙面?扇作門扉的建筑部位決定的,它一般只供遠處觀看。狩野派的首倡人是狩野景信。他原是武士階層中的一位業(yè)余畫家。其子狩野正信被公認為是這一畫派的第一代畫人。但真正自成體系的時代,是在正信的兒子狩野元信(1476~1559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