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圖》是圖以墨筆畫竹三株,竿梢挺然,枝葉飄搖,有瀟灑出塵之致;枝干潤澤,葉尖微垂,具含雨帶露之態(tài)。
本幅自題:“□□辛巳九日王紱寫寄塵外禪翁清供?!毕骡j:“孟端”。裱邊有吳湖帆題:“辛巳為建文三年,九龍山人時年四十歲。辛字上有剜補痕,蓋永樂靖難後忌諱而然?!?/p>
又詩堂有明代邵寶詩題:“蕭蕭數(shù)葉不勝看,到此方知畫竹難。誰信中書曾放筆,片時行盡楚江千?!?/p>
按史載,王紱志氣高逸,襟度瀟爽,不與人茍合。洪武時因事受牽連,謫戍山西大同,建文元年被釋還京(南京)。作此圖時,正是他被釋后兩年,而孤高瀟灑之氣流露于竹間,可知他并不因遭受貶謫而稍意冷心灰。《無聲詩史》載:王紱嘗“游太行。出雁門,往來晉代之問,周覽形勝,輒感慨吊古,徘徊不能去。一時聞人慕其名,爭延致之,及觀其氣貌瑰岸,議論踔厲,益加器重。”是知王紱雖遭貶謫而更富經(jīng)歷,氣采愈高。是圖之所作,正是當時襟懷的寫照。
根據(jù)自題,《墨竹圖》創(chuàng)作于建文三年(1401年),辛字上面所缺者應(yīng)為“建文”兩字,永樂改制后,收藏者忌諱,怕惹不測之禍,故挖去。所幸剜挖不多,于畫尚無大損傷。
王紱(1362—1416年),一作芾,又作黻,字孟端,后以字行,號友石生,又號九龍山人,江蘇無錫人。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樂初,以善書供事文淵閣,官中書舍人。幼小聰明好學(xué),學(xué)識淵博,性高介絕俗,精通書法,能詩善文,有《王舍人詩集》傳世。善畫山水墨竹,山水畫有繁、簡兩種風(fēng)格,繁筆線條較長,轉(zhuǎn)折靈活,多用中鋒,學(xué)王蒙、吳鎮(zhèn)筆法。簡筆則干筆、偏鋒、皴擦并用,來自黃公望、倪瓚。畫墨竹筆法靈活穩(wěn)健,含有書法特點,多受文同影響。知名于明初畫壇。于書法,動以古人自期。
該畫畫法上承元人而自出新意,其出竿、伸枝、布葉,均筆筆有法而又不拘于法。以圓勁之筆法畫竿,以秀挺之筆法寫枝。畫竹葉運用筆觸之寬窄直曲,發(fā)揮書法特長,隨手自然撇出,以體現(xiàn)葉之正側(cè)向背、顧盼俯仰。以墨之濃淡、筆觸之大小疏密變化,表現(xiàn)竹叢之前后空間立體感。運筆熟練簡潔,造型生動逼真,一種清爽之神韻,浮現(xiàn)于畫幅之間。
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部館員趙炳文:王紱此圖,實乃借畫竹抒發(fā)心懷,表示其對超豁出俗、不與庸俗污濁之徒相茍合的人格的贊美,故題贈友人“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