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木胎黑漆,內(nèi)外均雕云紋,堆漆甚厚,晶瑩照人,刻工圓潤,在黝黑峻深的刀口斷面露出朱漆四道,是《髹飾錄》中所謂“烏間朱線”的作法。盤底黑漆浮躁,顯然曾經(jīng)重髹飾,正中署楷書填金“乾隆年制”四字款,為后髹底漆時所加刻。近足邊緣處有針劃“張成造”三字細款,此為張成慣用的署款方法。此盤漆色和刀工均與現(xiàn)藏于安徽省博物館的“張成造”剔犀云紋盒如出一轍,系張成作品無疑,原款應(yīng)為后髹底漆時所覆蓋。
烏間朱線是漆器工藝用語,指髹漆時由于黑色漆層較厚,紅色漆層較薄,在刀口斷面處可見黑色漆層中夾雜的紅色漆層似一條紅線。
剔紅-雕漆品種之一,又名“雕紅漆”或“紅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時期,發(fā)展于明清兩代。明黃成《髹飾錄·坤集·雕鏤第十·剔紅》中寫道:“剔紅,即雕紅漆也?!卧?,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致?!逼浞ǔR阅净摇⒔饘贋樘?,在胎骨上層層髹紅漆,少則八九十層,多達一二百層,至相當?shù)暮穸龋敫蓵r描上畫稿,然后再雕刻花紋。一般以錦紋為地,花紋隱起,華美富麗。根據(jù)漆色的不同,有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紅器最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