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臥游圖》是南宋時期李姓畫家為隱居禪僧云谷圓照而作的紙本墨筆山水畫,屬于國寶級別的文物,現(xiàn)收藏于東京國立博物館。
《瀟湘臥游圖》該畫中主要描繪了當時的瀟湘奇景。作者以輕靈、淡雅的水墨風格在紙上作畫,使用了將畫面大片留白的畫法。
《瀟湘臥游圖》為紙本墨筆,縱30.2厘米,橫399.4厘米,意境開闊,大開大闔,隨著觀者視覺的移動,描繪了瀟湘美景。卷首有乾隆皇帝御題“氣吞云夢”四字。乾隆帝又于卷中兩處分別題有一跋一詩,題詠不足,又在卷尾畫了一叢竹子并有款識。卷后有同時代題跋五紙九人,九人分別為信齋葛郯(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卒于淳熙八年)、串齋張貴謨、蒙齋章深、淡齋葛郛(約1131—約1196)、可齋葛邲(約1131—約1196)、如齋彥章、愚齋張泉甫、筠齋(筠齋后接“隨喜”二字,當非名字)、理窟,除“理窟”未署齋名外,其他均署齋號。一人寫到:“大地山河是幻,畫是幻幻,只今說幻亦幻”。其中葛郯以一句“一人慣行草路,未免荊棘參天。一人順水推舟,不覺浪來頭上”暗示云谷(或他的朋友)遭受不白之冤。
瀟湘是一個合稱,具體指發(fā)源于中國湖南寧鄉(xiāng)的瀟水和發(fā)自廣西興安的湘水(或湘江)經(jīng)衡陽、湘潭等地匯入洞庭湖流域,這里煙雨蒙蒙,景色輕靈別致,不異于人間仙境。唐宋的詩人騷客無不以造訪此奇景,吟詩以贊人生幸事,文人畫家也紛紛著墨渲染。一位早年云游四方的禪僧云谷圓照晚來久居吳興,以未見瀟湘奇景為憾,遂求各路名家為其畫“瀟湘圖”以補此缺。其中僅有一幅畫由“舒城李氏”所作的瀟湘畫作流傳至今,即為《瀟湘臥游圖》。
《瀟湘臥游圖》是對《瀟湘八景》的一種闡釋,但是畫家或者贊助人意味深長的修改了它。這幅山水包括的主題有落雁、煙寺、山市、晾曬漁網(wǎng)的漁村,以及暗示“歸帆”的鼓足的風帆,但是三幅晚景圖——“暮雪”、“夜雨”、“秋月”卻難以描繪。如果加以表現(xiàn),它們會在朦朧云霧中格外黯淡不明。
《瀟湘臥游圖》作者運用暈染模糊了山巒的輪廓,將界限融入輕霧之中。綿延的手卷以柔和纖細的線條、精致的細節(jié)和半透明的暈染繪制而成。筆觸所現(xiàn)之處,或為表現(xiàn)如橋、舟之類細節(jié)的細如發(fā)絲的線條,或為濕潤點染以表現(xiàn)樹葉的墨點。
南開大學文藝美學博士生王鶴《流失的國寶:世界著名博物館的中國珍品》:“此畫中群山連綿不絕,其景其情令人感嘆。感嘆其境美中蘊壯美,也感嘆畫家高超的技法?!?/p>
《瀟湘臥游圖》存于日本已經(jīng)超過一個世紀,即使作者并非有名的畫家,實際身份背景也不明確,這一幅歷經(jīng)劫難的山水畫,作為十二世紀末,從北宋邁入南宋,富有融合與轉(zhuǎn)型意義的“瀟湘”主題山水畫代表作品之一,仍受美術(shù)史學者的重視。學者分別探討過該畫作的構(gòu)圖、筆法、水墨表現(xiàn)、形式風格等等面向。其中,鈴木敬教授在1973年—1979年作過詳盡研究;Valerie Malenfer Ortiz女士的專書以《瀟湘臥游圖》為主軸,全面討論其在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及鑒賞的歷史進程中所呈現(xiàn)的特殊價值。
《瀟湘臥游圖》應云谷圓照禪師(1019年—1099年)而作,曾經(jīng)擁有過《瀟湘臥游圖》者,為晚明的收藏家顧從義(1523—1588)。董其昌(1555—1636)在《瀟湘臥游圖》上的題跋指出,《瀟湘臥游圖》為北宋文人畫家李公麟所繪,和李公麟的“蜀江圖”、“九歌圖卷”,以及顧愷之(約345—406)的“女史箴言”本來并稱為顧從義家的四大名卷。
《瀟湘臥游圖》經(jīng)陳所蘊、吳廷、清代高士奇而入乾隆之手。
滿清覆亡之前,《瀟湘臥游圖》流入日本,成為菊池惺堂(1868—1935)府中之寶。
1923年,東京大地震,菊池惺堂于火中搶救出《瀟湘臥游圖》,于是畫卷上留有一點火痕。
此畫卷入藏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具體經(jīng)過還有待進一步查證。
關(guān)于這位“舒城李氏”的身份眾說紛紜:從《瀟湘臥游圖》的畫風上看,屬于江南山水畫系統(tǒng),這就和傳說中北宋名家李公麟的畫風近似。其二,李公麟也是安徽舒城人;其三,據(jù)說畫上還有偽款“瀟湘臥游。伯時為云谷老禪隱圖?!?,伯時為李公麟的字。盡管此畫作者為李公麟之說已不再有學者堅持,但大家還是一致公認此畫“有李公麟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