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序號:1424
項目編號:Ⅳ-170
公布時間:2021(第五批)
類別:傳統(tǒng)戲劇
所屬地區(qū):西藏自治區(qū)
類型:新增項目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
保護單位:薩迦縣文化和旅游局(薩迦縣文物局)
巴貢戲,也稱夏爾巴貢,現(xiàn)流行于西藏日喀則市薩迦縣麻布加鄉(xiāng)拉東村、尼白村。巴貢戲起源于吐蕃王朝第37任藏王赤松德贊時期,歷史悠久。為了贊頌興建桑耶寺的艱辛勵志和大滿功德,贊頌桑耶寺的雄偉壯觀,當時的薩迦寺嘎登白瓊或布洛將興建桑耶寺的過程改編成戲劇,取名為夏爾巴貢,藏語的意思為“東邊捏成團的糌粑”,表達了桑耶寺所在的位置與建筑造型。據(jù)說舊時在后藏地區(qū)有不少“堆嘎”(戲劇形式)表演,人們通常按照產(chǎn)生時間的前后、產(chǎn)生的方位以及表演時的順序等對這些戲劇形式進行東西南北四大方位排列。當時一般排為夏爾巴貢、洛瑪尼、努卓沃、羌吉達,夏爾巴貢的“夏爾”為東方,排在首位,表明了巴貢戲歷史之久遠。
巴貢戲有自己的戲劇結(jié)構(gòu),即“凈地”“正劇”和“吉祥結(jié)尾”。表演可分為唱、舞、韻、白、表、技等,整個表演程序共有22段、16節(jié),按照故事情節(jié)表演,有近60種不同角色及人物出場,該戲劇從頭到尾表演完需要一整天的時間。代表劇目有《赤松德贊》《甲薩白薩》等。
由于歷史原因,巴貢戲劇的腳本失傳,戲劇演出也曾一度被迫中止。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shù)乩纤嚾藗冮_始恢復(fù)每年藏歷新年的演出,內(nèi)容是修建西藏“第一寺”桑耶寺的過程,表演中穿插了民間歌舞、金成公主和尼泊爾公主的斗爭等等。西藏地方戲曲劇種和流派的藝術(shù)特色,體現(xiàn)在方言語音、劇目文學(xué)、唱腔音樂、表演程式、說唱韻白、舞臺美術(shù)、民間歌舞雜技、宗教藝術(shù)和儀式等綜合性的風格美和藝術(shù)美上。
巴貢戲于每年藏歷小年初三、初四,分別在麻布加鄉(xiāng)、拉東村和尼白村輪流表演各一場,除此之外,不允許其它任何時間及地點進行隨意表演。巴貢戲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其音樂唱腔以當?shù)孛窀铻榛A(chǔ),融合堆地(西藏上部地區(qū))音樂元素,風格獨特。
巴貢戲有自己的戲劇結(jié)構(gòu),即“凈地”“正劇”和“吉祥結(jié)尾”。表演可分為唱、舞、韻、白、表、技等,整個表演程序共有22段、16節(jié),按照故事情節(jié)表演,有近60種不同角色及人物出場,該戲劇從頭到尾表演完需要一整天的時間。代表劇目有《赤松德贊》《甲薩白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