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序號:1458
項目編號:Ⅵ-97
公布時間:2021(第五批)
類別: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
所屬地區(qū):浙江省
類型:新增項目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
保護(hù)單位:磐安縣文化館
相傳迎大旗與戚家軍有關(guān)。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入侵,玉山人民深受其害。戚繼光在義烏、東陽、磐安招募兵員、奮起抗倭。戚繼光率義軍高舉龍虎大旗,指揮義軍和村民壯勇與倭寇殊死搏斗,龍虎大旗于是成為戚家軍戰(zhàn)旗的象征。倭寇被擊潰后,玉山人民為紀(jì)念抗倭英雄戚繼光,遂迎起了“龍虎大旗”。
還有一種傳說認(rèn)為迎大旗與許真君有關(guān)。在磐安,許遜曾幫助茶農(nóng)種茶、制茶、銷茶,玉山茶農(nóng)感其恩德,將他當(dāng)作茶神來崇拜,尊他為“許真君”,或“真君大帝”。玉山鎮(zhèn)馬塘村紀(jì)念許遜的茶場廟建于宋徽宗年間,內(nèi)有“真君大帝”匾額,匾額尚存;乾隆年間,茶場廟建成后,磐安民間便用迎豎龍虎大旗的方式紀(jì)念許遜。所迎旗幟的旗面之所以繪有龍虎,是因為許遜是道教四大天師之一,而“青龍”、“白虎”是道家的特色文化。
大旗主體由旗頭、旗面、旗桿、攏聳(升)竹、旗索、旗叉和旗杠等七個部分構(gòu)成。
旗頭高1.5米,上半部分稱“帽”,“帽”上插小旗一面,下半部分樣子像是葫蘆,用竹篾編成,外裹紅布,插三面小旗,并編了流蘇,系上飄帶,迎風(fēng)而飄如鳳頭擺動。旗面用300丈底色綢,由民間畫師繪上龍虎、祥云、花鳥等彩色圖案。旗桿分上下兩部分,下半部分是一根直而長的大杉木,長15至18米,上半部分是一根特大毛竹,長15至17米,竹樁底部打通竹節(jié),豎旗時將竹竿套在木桿尖上,連接處用九個鐵箍固定,以防竹竿裂開。整根竹木旗桿長約33米。攏聳竹即撐桿,每根長12米,共36根,上端有小孔,用于系座繩,豎旗時系在旗桿上。大旗豎好后,攏聳竹分成傘形支撐大旗,并使用3條旗索系于旗頭下的旗桿上,使大旗處于平衡位置。旗叉呈“丫”字形,在豎大旗時用于推動旗桿。旗桿在迎大旗時扛抬大旗用。
迎大旗有六個環(huán)節(jié),依次為祭祀保平安、接旗頭旗桿、穿旗面系攏聳竹與旗索、豎大旗、固定大旗、收大旗。其中,迎大旗的技術(shù)難度超過豎大旗,故用迎大旗指稱整個競技活動。每面旗需80至100名壯漢各司其職、齊心協(xié)力方能豎起。
迎大旗在主要流行在磐安縣的玉山地區(qū),玉山鎮(zhèn)、尚湖鎮(zhèn)、尖山鎮(zhèn)、九和鄉(xiāng)、胡宅鄉(xiāng)等地也有迎大旗的傳統(tǒng)。
迎大旗的旗大得驚人,如嶺干村的大旗經(jīng)過丈量,旗桿長達(dá)33米,旗面面積達(dá)579.80平方米,旗面繪彩色圖案,旗頭新穎別致,飾有流蘇飄帶,如彩鳳點頭,華美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