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王羲之草書十七帖》是北京載道文化公司制作出版的古籍還原再造藏書,是國學(xué)書法藝術(shù)類典藏精品。
《十七帖》,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王羲之草書代表作,書寫時間為東晉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年—公元361年),時間跨度長達(dá)十四年,共收錄了王羲之的信札二十八件,記錄了王羲之草書筆法的演變和發(fā)展。
王羲之(公元303年—公元361年或公元321年—公元379年),字逸少,祖籍瑯琊(今屬山東臨沂),后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曾任東晉“右將軍”之職,故又稱“王右軍”。碑文主要是書信體散文,道盡平常生活中的感慨,情真意切,讀來十分感人。《十七帖》的筆法從容淡定,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仿佛從作者的心胸之中流淌而出一樣,充分體現(xiàn)了草書“妍美流便”的特點(diǎn)。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曾下旨不遺余力搜訪購求,所獲尺牘達(dá)三千余種。遂分門別類,按二三十帖為一卷,各裝裱成一丈二尺左右長幅,凡八十卷,《十七帖》即其中之一。盡管太宗生前收集成就巨大,可隨著時間推移,包括《十七帖》在內(nèi)的這些珍貴法帖逐漸散佚。今所見者僅為后代石刻本。
本帖文學(xué)藝術(shù)價值突出,是王羲之寫給朋友的一組書信。信札書帖作為古代一種書寫文字的實(shí)用品,它也承載了社會的萬千氣象。其中反映出的生活品味與藝術(shù)趣味正體現(xiàn)了中國優(yōu)雅的文人情懷。在以紙為媒介的時代,信札書帖所寄托的不僅是人們手書的文字,它還映照著文人們的心靈世界與生活,還有對友情的珍重?!妒咛分械臅蟛糠质峭豸酥畬懡o友人——益州刺史周撫的。周撫字道和,咸和(公元326——公元334)中年監(jiān)巴東諸軍事,任益州刺史。信中或自述生活起居,或涉及寫信者交往游歷,大部分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比如暢想與友人一同登高游賞,對友人贈予胡桃表示感謝等。雖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從中可以看出王羲之與友人的深厚情誼。全文語句通俗易懂,滿含深情厚誼,書寫灑脫率性,書意俱佳。全帖共107行,943字。
此本末載跋語,為“副直弘文館,臣解無畏勒充館本,臣褚遂良校無失”二十字。其上有大字“敕”,乃唐太宗親筆所書,“敕”字在古代乃皇帝欽定專用文字,可知此本《十七帖》乃唐太宗欽定從而頒布天下。左下角另有僧權(quán)兩字的右半部,稱作“敕字本”或“館本”,以此版為最佳藏本。本版《十七帖》為北宋拓本,屬“敕字本”系統(tǒng),為卷裝本。明代為童軒、吳寬所藏,帖后有明代文學(xué)家、收藏家張正蒙題跋。張正蒙,字子明,江寧(江蘇南京)人,生卒年未詳。此本清代曾入內(nèi)府,民國時歸書法家張伯英,是“敕字本”中最佳拓本,現(xiàn)收藏于上海圖書館。
十七帖釋文,需要做注釋:
1、《郗司馬帖》
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即日得足下書,為慰。先書以具示,復(fù)數(shù)字。
2、《逸民帖》
吾前東,粗足作佳觀。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等復(fù)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為嘆,書何能悉。
3、《龍保帖》
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見卿,舅可耳,至為簡隔也。
4、《絲布衣帖》
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示致意。
5、《積雪凝寒帖》
計與足下別廿六年,于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后二書,但增嘆慨。頃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復(fù)得足下問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6、《服食帖》
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比之年時,為復(fù)可可。足下保愛為上,臨書,但有惆悵。
7、《知足下帖》
知足下行至吳。念違離不可居,叔當(dāng)西耶!遲知問。
8、《瞻近帖》
瞻近無緣省苦,但有悲嘆。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當(dāng)來居,此喜遲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亦度卿當(dāng)不居京,此既避,又節(jié)氣佳,是以欣卿來也。此信旨還具示問。
9、《天鼠膏帖》
天鼠膏治耳聾,有驗(yàn)不?有驗(yàn)者乃是要藥。
10、《朱處仁帖》
朱處仁今所在,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書,可令必達(dá)。
11、《七十帖》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體氣常佳,此大慶也。想復(fù)勤加頤養(yǎng)。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路轉(zhuǎn)欲逼耳,以爾要欲一游目汶領(lǐng),非復(fù)常言。足下但當(dāng)保護(hù),以俟此期。勿謂虛言,得果此緣,一段奇事也。
12、《邛竹杖帖》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遠(yuǎn)惠之至。
13、《蜀都帖》
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楊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當(dāng)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xí)r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zhèn)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lǐng)、峨眉而旋,實(shí)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于彼矣。
14、《鹽井帖》
彼鹽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見不?為欲廣異聞,具示。
15、《省別帖》
省別具,足下大小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yuǎn)宦。足下兼懷,并數(shù)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恒憂慮。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16、《旦夕帖》
旦夕都邑動靜清和,想足下使還,乙乙,具時州將?;腹嫖壳?,企足下數(shù)使命也。謝無奕外任,數(shù)書問,無他。仁祖日往,言尋悲酸,如何可言。
17、《嚴(yán)君平帖》
嚴(yán)君平,司馬相如,楊子云皆有后不?
18、《胡母帖》
胡母氏從妹平安,故在永興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諸理極差。頃以復(fù)匆匆。來示云與其婢問。來信□不得也。
19、《兒女帖》
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槿⒁援?,唯一小者尚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內(nèi)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20、《譙周帖》
云譙周有孫□,高尚不出,今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21、《漢時講堂帖》
知有漢時講堂在,是漢何帝時立此。知畫三皇五帝以來備有,畫又精妙甚可觀也。彼有能畫者不?欲因摹取,當(dāng)可得不?信具告。
22、諸從帖
諸從并數(shù)有問,粗平安。唯修載在遠(yuǎn),音問不數(shù),懸情。司州疾篤,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盡事勢,吾無間然。諸問想足下別具,不復(fù)具一一。
23、成都城池帖
往在都,見諸葛顯,曾具問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門屋、樓觀,皆是秦時司馬錯所修,令人遠(yuǎn)想慨然。為爾不信?具示,為欲廣異聞。
24、旃罽胡桃帖
得足下旃罽、胡桃藥二種,知足下至。戎鹽乃要也。是服食所須,知足下得頃服食。方回近之,未許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無緣見卿,以當(dāng)一笑。
25、藥草帖
彼所須此藥草,可示,當(dāng)致。
26、來禽帖
青李、來禽、櫻桃、日給滕,子皆囊盛為佳,函封多不生。
27、胡桃帖
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為致子,當(dāng)種之。此種彼胡桃皆生也。吾篤喜種果,今在田里,唯以此為事,故遠(yuǎn)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28、清晏帖
知彼清晏歲豐,又所出有無,一鄉(xiāng)故是名處。且山川形勢乃爾,何可以不游目!
29、虞安吉帖
虞安吉者,昔與共事,常念之。今為殿中將軍。前過云:與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與足下為下寮。意其資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遠(yuǎn)及。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品。王羲之,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祖籍瑯琊(今屬山東臨沂),后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yuǎn)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nèi)史,領(lǐng)右將軍,故又稱“王右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fēng),自成一家,影響深遠(yuǎn)。風(fēng)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yù)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xiàn)之合稱為“二王”。
《十七帖》中多數(shù)是王羲之寫給遠(yuǎn)在四川擔(dān)任益州刺史的周撫的一組書信。周撫(?—365年),字道和,廬江尋陽人,祖籍汝南安城。東晉時將領(lǐng),曾協(xié)助王敦叛亂,后被赦免罪責(zé)。咸和初,為王導(dǎo)起用,從溫嶠平蘇峻之亂?;笢卣魇駮r鎮(zhèn)守彭模,擊破蜀地余寇,平息叛亂。之后鎮(zhèn)蜀30余年,威名遠(yuǎn)播,蜀地安定。官至鎮(zhèn)西將軍、益州刺史。興寧三年(365年)逝世,朝廷追贈征西將軍,謚號為襄。
吾前東,粗足作佳觀。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方復(fù)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為嘆,書何能悉。
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見卿,舅可耳,至為簡隔也。
頃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復(fù)得足下問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yáng)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
旦夕都邑動靜清和,想足下使還,具時州將?;腹嫖壳椋笞阆聰?shù)使命也。
知有漢時講堂在,是漢何帝時立此。知畫三皇五帝以來備有,畫又精妙甚可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