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陽曲·江天暮雪》是元代詩人馬致遠創(chuàng)作的一首小令。這首小令首句點明時間,第二句寫雪景,作者借雪之“亂舞”傳達風聲和風勢,凌虛造景,通過一個“飄”字串起“梅花”、“柳絮’兩個虛擬的意象,作者以虛實相生的筆法繪聲、摹形、傳神,風神蘊藉,韻味雋永。
壽陽曲1·江天暮雪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2。江上晚來堪畫處3,釣魚人一蓑歸去4。
1.雙調(diào):宮調(diào)名。壽陽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風”。
2.半梅花:一半像梅花。半飄柳絮,一半像是隨風飄舞的柳絮。
3.堪:值得。
4.釣魚人一蓑歸去: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睆堉竞汀稘O父》:“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北揪渚C合上述二句詩意而成。一蓑,一領蓑衣,即一個人。
天色將晚,突然下起了大雪,那紛飛的雪花像盛開梅花又像飄飛的柳絮。江上的晚景美的就像畫般,江面上一位披著蓑衣的漁翁正劃著小船歸去。
在元代社會中,馬致遠和許多文人作家一樣,不滿當時蒙古貴族腐敗、落后的統(tǒng)治,憤世嫉俗,不與統(tǒng)治者合流,遠疏科舉,放浪江湖,甚至甘愿沉淪社會底層,接近平民百姓,了解他們的饑苦,用寫雜劇、作散曲的形式申張正義,砧貶時弊,但又不可能完全超脫出來,只期盡可能保持高尚氣節(jié),求及自身凈化。馬致遠晚年求仙覓道、消極避世,在辭官歸隱的時候?qū)懴逻@首小令。
馬致遠(生卒年有爭議),元代雜劇家、散曲家。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晚年隱退。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五種,現(xiàn)存七種。作品多寫神仙道化,有“馬神仙”之稱。曲詞豪放灑脫。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同稱“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為世所稱,有輯本《東籬樂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數(shù)二十三套。
這首小令寫的是江濱黃昏時分的雪中景色?!疤鞂⒛?,雪亂舞”這兩句開門見山,寫出了傍晚時大雪紛飛的情形。一個“亂”字形容雪花紛紛揚揚,撲面而來之狀,一個舞”字以擬人手法表現(xiàn)雪花飄飛的瀟灑恣肆之姿。以下緊接一句“半梅花半飄柳絮”,采取比體,以梅花的清瑩皎潔與柳絮的輕柔淡雅來比喻暮雪景色,妙在兩“半”字,凝在林梢樹頭的積雪,遠遠望去潔白寧靜宛如梅花開放;正在空中降下的飛雪,則又如點點飛揚的柳絮隨風飄蕩。這三句生動傳神地描寫出了黃昏雪景的優(yōu)美之處,也構(gòu)成了整個畫面的環(huán)境。
下句“江上晚來堪畫處”這才把鏡頭推近,由漫天飛雪集中到江邊。江上最動人的圖景是這一幅江天暮雪圖的“點睛”之筆:“釣魚人一蓑歸去?!痹谶@暮色蒼茫之中,一位孤獨的寒江釣魚人,正披一襲蓑衣,駕一葉扁舟,冒著漫天飛揚的大雪,緩緩駛回家去。蒼茫、潔白的環(huán)境,正烘托出他的清高孤傲、不同凡俗的胸懷。有此一筆,可以說前面的景物都活起來了,整個詩境由一幅靜態(tài)的雪景變成了一組動態(tài)的情景交融的鏡頭。而那位不畏嚴寒、秉性高潔的釣魚人,是詩人精神格調(diào)的象征。
馬致遠寫景的小令,大多不做細致的景物描寫,而擅以類似寫意畫的手法,以簡潔的筆觸,抓住景物最明顯的特征,寥寥幾筆就傳達出景物的神態(tài),同時又表現(xiàn)出作者強烈的藝術(shù)個性。這首《江天暮雪》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山西省文化學院常務副院長賀新輝:《元曲鑒賞辭典》:“這首曲猶如一幅風景畫,有雪景,有人物,以景烘托人物,畫面明朗,主題鮮明。用比喻對大雪紛飛的情狀加以渲染,使‘釣魚人一蓑歸去’置于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下,成為點題之筆。寫景與寫人緊密結(jié)合,情景交融,一氣呵成,使《江天暮雪》成為千古名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