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么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fā)現(xiàn)了,
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了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zhàn)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yīng)。
如果海洋注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注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zhuǎn)機和閃閃的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The Answer
Baseness is a passport for the base,
Honour an epitaph for the honourable.
See how the gilded sky teems
With the twisted shadows of the dead.
The ice age is over,
So why does ice still bind the world?
The Cape of Good Hope has been discovered,
So why is the Dead Sea still thick with sails?
I come into this world
Carrying only paper, rope and a shadow,
To proclaim before judgment is passed
This plea of the judged:
Listen to me, world,
I – do – not – believe!
If a thousand challengers lie beneath your feet
Then I am number one thousand and one.
I don’t believe the sky is blue;
I don’t believe the thunder’s roar;
I don’t believe that dreams are false;
I don’t believe that death has no revenge.
If the ocean is destined to break the dike;
Then let its bitter water pour into my soul;
If the land is destined to rise,
Then let mankind choose a new mountain for survival.
The vast unobstructed firmament
Is it with glimmering stars;
They are a new turning:
These hieroglyphs of the ages,
These staring eyes of the future.
《回答》創(chuàng)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初刊于《今天》。后作為第一首公開發(fā)表的朦朧詩,刊載于《詩刊》1979年第3期。此時的詩人在地下進行著詩歌創(chuàng)作,和一些朋友一起自費編輯出版詩刊《今天》。《回答》是對詩人所經(jīng)歷的“文化大革命”那個荒謬、罪惡現(xiàn)實社會進行披露、懷疑和挑戰(zhàn)。
北島,本名趙振開,1949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中國當(dāng)代詩人,為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間詩歌刊物《今天》的創(chuàng)辦者之一,曾多次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提名。2007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xué)。
北島的詩歌具有獨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靜和深刻的思辨性。作品被譯成二十余種文字,先后獲瑞典筆會文學(xué)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古根海姆獎學(xué)金等,并被選為美國藝術(shù)文學(xué)院終身榮譽院士。著有詩集《太陽城札記》、《北島詩選》、《北島顧城詩選》等。
全詩共7節(jié),詩人企圖在一個封閉的邏輯空間內(nèi)構(gòu)建一個完整、自足的“自我”形象,并依靠與外部世界的對立關(guān)系來強化這一形象的獨立性。
作品開篇以悖論式警句斥責(zé)了是非顛倒的荒謬時代,“鍍金”揭示虛假,“彎曲的倒影”暗指冤魂,二者形成鮮明的對照。第二節(jié)中“冰凌”暗指人們心靈的陰影,情緒上順承第一節(jié)。第三節(jié)渲染了普羅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詩人以此自居,表現(xiàn)了新時代詩人個體的覺悟和對自身肩負的責(zé)任毫不猶豫的擔(dān)當(dāng)。第四節(jié)“我——不——相——信!”的破折號加重了語氣,表現(xiàn)了無畏的挑戰(zhàn)者形象,末兩句中詩人從歷史的維度來表明自己不屈的決心。第五節(jié)的排比句表現(xiàn)了否定和懷疑精神。第六節(jié)前兩句對苦難的態(tài)度,抒發(fā)承擔(dān)未來重托的英雄情懷,末兩句,傳達出對未來的企望?!拔迩甑南笮挝淖帧睆臍v史與未來中捕捉到希望和轉(zhuǎn)機,顯示了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民族的強大的再生力。
詩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顛倒的現(xiàn)實,對矛盾重重、險惡叢生的社會發(fā)出了憤怒的質(zhì)疑,并莊嚴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詩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滿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語意曲折的象征、隱喻、比喻等,使詩作既明快、曉暢,又含蘊豐厚,具有強烈的震撼力。這首詩善于運用鮮明、獨特和堅實的意象,通過意象之間的拼接、跳躍和組合,營造復(fù)雜而有張力的意象結(jié)構(gòu),表達詩人豐富的思想情感。在抒情結(jié)構(gòu)上,體現(xiàn)出“審視—懷疑—否定—挑戰(zhàn)”的變化,語言冷峻、充滿理性。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覺醒的心聲,是與已逝的一個歷史時代徹底告別的“宣言書”。詩歌總體特征上可以概括為象征詩。詩歌大量運用象征手法,詩歌基本上是由兩組帶有明確意義指向的對立因素構(gòu)成的象征意境。盡管這象征的形象相對直白,但是并沒有影響詩歌的感性特征。“冰凌”、“死?!钡刃蜗笊鷦拥貙懗隽爽F(xiàn)實生活的困境和艱難,真實地傳達出了一個充滿壓抑感的生活氛圍,也表現(xiàn)了重壓之下,生存意愿和發(fā)展要求仍然存在著的人對苦難現(xiàn)實的心理反叛。詩歌的主題是對民族文化傳統(tǒng)、時代的哲學(xué)氛圍、理想生活的渴求。
楊景龍:《回答》是一首杰出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在概括現(xiàn)實表現(xiàn)懷疑精神和英雄氣概的時候,借助的是幾組新異奇特的意象。這些經(jīng)過變形處理的意象,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奇異的聯(lián)想。意象化的表現(xiàn)手法把直說明言變?yōu)橄笳靼凳?,賦予這首詩幾分朦朧色彩,從而加大了詩句的張力,擴展了作品的藝術(shù)容量。無論是對十年動亂現(xiàn)實的高度概括,對現(xiàn)存秩序的懷疑否定的徹底,還是作為挑戰(zhàn)反叛英雄的悲壯程度,抑或?qū)@一切的嶄新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在同派詩人的同類作品中,都是無與倫比的。因此,這首沉雄冷峻大氣磅礴激蕩人心的作品,成為現(xiàn)今流行的幾個朦朧詩本壓卷第一篇,是當(dāng)之無愧非其莫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