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東北部的壽寧縣官臺山一帶,群山綿延,峰巒疊嶂,壽寧官臺山古銀硐地質公園就坐落在這片崇山峻嶺之中。官臺山古銀硐國家地質公園內(nèi)保留了宋朝以來的眾多古銀礦硐。這些硐體隨礦脈而掘進,或上下穿插,或左右拉叉,礦脈不滅,掘洞不止。由于只為鑿巖取礦,常形成略大于礦脈,寬不盈三尺,高可達數(shù)丈,直而狹窄,四通八達的硐道。地質公園內(nèi)眾多的古采礦遺跡景觀見證了當年如火如荼的采銀風潮,無言地展示著當年大山深處人聲鼎沸、錘釬鏗鏘,炭煙彌漫、燈火通明的繁忙景象,是了解福建古銀礦開采歷史乃至宋明以來中國古銀礦探、采、選、冶技術的生動課堂。
壽寧官臺山古銀硐國家地質公園總面積 2.92平方公里,共有27處地質遺跡點,其中國家級4處,省級15處,省級以下8處。
迴龍硐是官臺山內(nèi)頗具特色的古銀硐之一。洞體復雜多變,上下高差約四十米。遺留的古炭窯、碎礦渣、保安礦柱、蓄水池、通風孔等,完整地反映了古人精妙的礦硐開采技術。
炭山山麓的“紅軍洞”,洞體直而寬敞,“一線天”直透崖頂,一縷陽光灑向洞底?!凹t軍灶”遺跡猶存,仿佛向人們講述在血雨腥風、硝煙彌漫的歲月里,戰(zhàn)士們浴血戰(zhàn)斗的崢嶸往事。
炭山溪畔的“銀冰洞”,順礦脈自上而下追蹤采掘,形成了5層結構的洞中套洞,洞洞相連的銀礦硐。硐口寬大,硐體曲折迂回。支洞上下穿越,縱橫交錯,或分叉或閉合,或單層直進,或數(shù)層相疊。洞廳寬敞者可容數(shù)十人,狹窄者僅容一人側身而行,護硐柱所隔的“牛鼻洞”,狹小低矮,僅容一人彎腰穿過。硐底棄碴遍布,燈盞、瓷碗等礦工使用的器物偶能見及。洞內(nèi)微風習習,冷氣襲人,宛如寒宮。
從游道入水簾洞,置身其中,水簾漫頂而下,隔著玉潔晶瑩的飛瀑水流向外眺望,瀑布對面的青山、綠樹.....迷離恍惚,若隱若現(xiàn),如置人間仙境之中,情趣無窮。
溪乾“銀屏洞”,為沿著礦脈曲折迂回,上下穿插的2層結構的古銀硐,長近300米的洞體似蛟龍深藏地下,高逾丈余,寬僅盈尺。洞壁光滑平整,洞壁上凝聚的細小水珠把礦洞裝點得晶瑩閃爍,似一道美麗的長屏。走進銀屏洞,拐一彎,是一洞,攀一石,見一廳,仿若行走在地下迷宮。狹窄的拱形洞道、平滑的洞壁、縱橫交錯的支硐、采礦遺留的燒爆坑、通風助燃的通氣孔、力挺千斤的護硐柱,無不展現(xiàn)古礦工的智慧。
福建壽寧官臺山古銀硐國家地質公園位于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東北部大安鄉(xiāng)境內(nèi)溪乾-炭山村一帶,地理坐標 : 東經(jīng)119°53′34″—119°57′02″ , 北緯27°53′35″—27°5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