蜣螂全體呈黑色,稍帶光澤。雄蟲體長3.3~3.5厘米,雌蟲略小。雄蟲頭部前方呈扇面狀,表面有魚鱗狀皺紋,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漸尖細并略呈方形的角突;其后方之兩側(cè)有復(fù)眼,復(fù)眼間有一光亮無皺紋的狹帶。前胸背板密布勻稱的小圓突,中部有橫形隆脊,隆脊中段微向前曲成鈍角狀,兩側(cè)端各有齒狀角突1枚,在齒突前下方有一淺凹,其底部光滑無小圓突,淺凹外側(cè)有一較深的凹,底部小圓突十分模糊或缺如;小盾片不可見;前翅為鞘翅,相當(dāng)隆起,滿布致密皺形刻紋,各方有7條易辨的縱線;后翅膜質(zhì),黃色或黃棕色。口部、胸部下方,有很多褐紅色或褐黃色纖毛,中后足跗節(jié)兩側(cè)有成列的褐紅色毛刺。雌蟲外形與雄蟲很相似,惟頭部中央不呈角狀突而為后面平、前面扁圓形的隆起,頂端呈一橫脊;前胸背板橫形隆脊近似直線,兩側(cè)端不呈齒狀突角,且只有外側(cè)的深凹,明顯可見。
棲息在牛糞堆、人屎堆中,或在糞堆下掘土穴居。吸食動物之尸體及糞尿等。有夜間撲燈趨光的習(xí)性。產(chǎn)卵后,雌雄共同推曳糞土將卵包裹而轉(zhuǎn)成丸狀。分布江蘇、浙江、云南及其它大部分地區(qū)。
蜣螂(Dung Beetle),勺狀頭型昆蟲,可將糞便變成球型。它們將卵產(chǎn)在此球狀糞便上并將卵掩埋,這樣可使幼蟲在孵化時,有現(xiàn)成的食物供應(yīng)。
大多數(shù)蜣螂營糞食性,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號。它常將糞便制成球狀,滾動到可靠的地方藏起來,然后再慢慢吃掉。一只蜣螂可以滾動一個比它身體大得多的糞球。處于繁殖期的雌蜣螂則會將糞球做成梨狀,并在其中產(chǎn)卵。孵出的幼蟲以現(xiàn)成的糞球為食,直到發(fā)育為成年蜣螂才破卵而出。植食性蜣螂以甘甜的樹汁為食,雌雄交配后,雌蜣螂把卵產(chǎn)在腐葉土里,約10天后,幼蟲便破卵而出,以腐葉土或動物糞便為食,幼蟲不斷成長,第二年七月化為蛹,約20天后變?yōu)槌上x。
蜣螂屬昆蟲綱、鞘翅目,體黑色或黑褐色,體表有堅硬的外骨骼,復(fù)眼發(fā)達,咀嚼式口器,觸角鰓葉狀,有3對足,足適于開掘,有2對翅,前翅角質(zhì)化,發(fā)育方式為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現(xiàn)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有一定的趨光性。
在非洲大草原上,當(dāng)雨季雨后的第四天夜里,成千上萬只蜣螂就會從地下鉆出來。
大雨過后,大象貪婪地享用著新生的植物,可是消化系統(tǒng)難以承受這突然增大的負荷,不少吞下去的食物又奉還到地面上。巨蜣蜷是蜣螂中體形最大的一種,它的食物來源主要依靠大象的糞便。
剛出穴的蜣螂,馬上就可以飛起來尋找食物。蜣螂的身長約七到八厘米,它的身體前半部分極堅硬,即使是碰上一只很大的雕鵠也很難被摧毀。為了尋找大象,蜣螂常常要飛行很遠的路程。一旦它嗅到了大象糞便的味道,便會一直沿著大象行走的路線追下去。當(dāng)蜣螂追到目標(biāo)之后,就會將翅膀一縮,猛地摔落到地面上,然后調(diào)整身體開始奔跑。蜣螂并不是真的在吃大象糞便,因為它無法吞食這些堅硬的東西,它只是食用大象糞便中的微生物和營養(yǎng)物。
蜣螂也叫圣甲蟲,意為:神圣的甲蟲。它的技巧是將糞便滾成一個小小球,推到安全的地方去享用。與圣甲蟲不同,巨蜣螂采取另一種策略。它先是在地面上大吃,然后再著手在地面下挖一個小小的貯藏室,把象糞推到那里邊緊緊地封好。
圣甲蟲那訓(xùn)練有素的口器,開始起來可以像一臺滾軋機一樣從纖維中分離出美味純淳漿來。
從雨季一開始蜣螂們就成堆地聚在象糞上,有時,一團象糞上竟撲著40多只蜣螂及4萬多只其它的甲蟲。
每天,大象們在平原上留下數(shù)百噸象糞,后面跟隨著蜣螂大軍。一部分象糞被埋入地下,蜣螂的勞動使得土地肥活起來。這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fù)的過程,巨蜣螂在其中擔(dān)負著重要的角色。
在蜣螂們出洞前三個星期,它們已經(jīng)交配完畢,準(zhǔn)備生育后代了。雌蜣螂在糞堆下挖出一個坑道,然后把土推到地面上,堆成一個金字塔形的土堆。這個坑道連接一個地下室,這是它們貯存食物的地方。雨季一開始,蜣螂每天都要從事這項勞動。在此期間,它對食物十分節(jié)省,終日忙著為生兒育女做準(zhǔn)備。
在它的頭頂上有一個大鐵礦,叫唇基。用它可以刨松土壤,然后用前足把身體下面疏松的土推到身體后面去,再下一步,就是想盡辦法,把土推到地面上去。
挖掘一個貯藏室通常要用2-3個小時,而且只有雌蜣螂自己動手。它爭分奪秒地挖著,因為放在地面上的食物在太陽的照射下很快會變質(zhì)。挖掘一個能夠貯藏全家所需食品的貯存室,需要搬運的土方量相當(dāng)于蜣螂自身體重的400倍。
搬運象糞的辦法之一是雌蜣螂背過身去,用雙腿一點一點地退著行走,把東西運下去。雌蜣螂把食物運到坑道中,然后再由雌蜣螂背到貯藏室里。
盡管雌蜣螂已經(jīng)安全地將食物貯存在地下,但還是不能休息,它立即還要挖掘一個坑道,這個坑道要挖在貯藏室的里面。第二個通道需要延伸得很長,它的終點將是雌蜣螂的產(chǎn)房,這又是一項艱苦而浩繁的工程。
雌蜣螂把后腿支撐在通道的一邊作為支點,然后用它鐵鏟般的頭在堅硬的土中打出一個洞孔來。通道的寬窄僅能容下它的身體,并且只是單行道。所以兩只蜣螂交會時,就會出現(xiàn)一些麻煩。一個較為有效的辦法是背對背地錯過。其中一只蜣螂必須抓住通道頂,通常這個角色由雌性扮演。
它開始挖掘另外一個洞室,這間屋子將有一只鞋盒那么大,這也是它所挖掘工作的最后一部分。先要挖一個比它身體稍大的通道,然后以此為基礎(chǔ),向不同角度拓展空間。積土運走后,蜣螂對洞壁和洞頂進行修整,清理。在過去的12小時中,它已搬運了超過自身體重1000倍的土壤。所有貯存的食物都要搬進一米深的孵育室中。雌性蜣螂沿著它的食品堆周圍又挖了一個容納它身體的空隙,然后蜣螂封住這只洞的尾端,以保證里面的溫度。
雌蜣螂一直不停地忙著。它已經(jīng)滾好了兩個孵化球,又開始制作第三個球了。每作完一個球體,它都排下了一個卵在球體內(nèi),球體內(nèi)的卵約2毫米長,6天后,它就會孵化出來。
雌蜣螂前足把糞球分開。將它產(chǎn)下的第三只卵放到小糞球中。它將新產(chǎn)下的那只卵封閉好,以防壞死。它需要修正這些卵糞球。它用前足輕輕地拍打纖維性的食料,同時用它的后腳轉(zhuǎn)動著小球,就這樣一邊拍打,一邊轉(zhuǎn)動,糞球越來越光滑。
球內(nèi)的幼蟲把身體鑲嵌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不停的轉(zhuǎn)動,不停的進食。里面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大,這給幼蟲發(fā)育提供了條件。
雌蜣螂總是來回依次輪流滾動著它的每一個孵化球,并慢慢地用土把它們蓋起來。它來回地翻滾,以便使每一個小球能與潮濕的地面接觸。雌蜣螂伸出后腿,比量著每一個球的大小,這對于保持每一個子女有足夠的食物是至關(guān)重要的。雌蜣螂用土壤覆蓋著小球,這層外衣保證里面的幼蟲在適當(dāng)?shù)臏囟群蜐穸壤锷L。
經(jīng)過幾個小時的不停滾動,小球包上了一層紅色的粘土,它保護著里面的小蜣螂,這個地下洞室就是小蜣螂逃避捕食者、成長發(fā)育的好地方。
蜣螂不僅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產(chǎn)生影響,也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思想文化意識。如,在古埃及人看來,蜣螂是一種神圣的動物。他們相信在空中有一個巨大的蜣螂,名叫克羅斯特,是它用后腿推動著地球轉(zhuǎn)動的。在埃及到處可見它的圖騰商品、形象、文字,在那里,它不僅是避邪的護身吉祥之物,也是象征生命不朽及正義之物。另外還有如《鷹和蜣螂》這樣的寓言故事,也告訴我們,弱者可以向強者挑戰(zhàn),只要不屈不撓,堅持戰(zhàn)斗,最終定會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