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綿黃芪根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且中心偶呈枯朽狀或黑褐色,長50~90 cm,直徑1~3.5 cm,表面淡棕黃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柔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并具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以條長、質柔、粉性足、豆腥味濃為主要特征。
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轄沁河鎮(zhèn)、郭道鎮(zhèn)、靈空山鎮(zhèn)、王和鎮(zhèn)、李元鎮(zhèn)、中峪鄉(xiāng)、法中鄉(xiāng)、交口鄉(xiāng)、聰子峪鄉(xiāng)、韓洪鄉(xiāng)、官灘鄉(xiāng)、景鳳鄉(xiāng)、赤石橋鄉(xiāng)、王陶鄉(xiāng)、沁源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共計5個鎮(zhèn)、9個鄉(xiāng),1個開發(fā)區(qū)。
外在感官特征
沁源綿黃芪根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且中心偶呈枯朽狀或黑褐色,表面淡棕黃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柔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并具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以條長、質柔、粉性足、豆腥味濃為主要特征。
內(nèi)在品質指標
黃芪甲苷(C41H68O14)≥0.230%,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C22H22O10)≥0.020%。(均以干燥品計)。
土壤地貌情況
沁源縣境屬黃土高原區(qū),地理單元屬沁水盆地西部隆起區(qū)太岳山系主脈,西北隆起,東南傾低,海拔900~2500 m,平均海拔1400 m左右。境內(nèi)山巒起伏,迭彩翠嶺,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95.7%,土壤以富含腐殖質沙質壤土為主,土質呈酸性,背坡迎風,土壤濕潤,對綿黃芪生長提高品質和增加產(chǎn)量有利。
水文情況
沁源縣水系以才子平山嶺為分水嶺,其北的王風河和王淘河于古塞匯成龍鳳河向西注入汾河屬汾河水系,其南有沁河及其支流聰子河和紫紅河,屬沁河水系,兩者均屬黃河支流,年平均降雨量656.7 mm,春季易旱,秋季多雨,與黃芪喜溫、耐寒,耐旱、怕澇等生物學特性吻合度高,有利于黃芪苷、浸出物等有效成分積累。
氣候情況
沁源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和,空氣濕潤,平均溫度8.6℃,年相對濕度平均65%,年均氣溫8.7℃,無霜期90~15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2519小時,氣候冷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適宜綿黃芪生長發(fā)育,生產(chǎn)出的綿黃芪色鮮質優(yōu)。
產(chǎn)地周圍應當無污染源,遠離市區(qū),環(huán)境應當符合國家標準。 綿黃芪為深根性植物,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疏松而肥沃的沙壤土,背風向陽的山坡或荒地栽種。選地后進行整地,深耕30cm~45cm,結合翻地施基肥,注意土壤保墑,耙細整平,作畦或打壟。
選地與整地
選擇土層深厚疏松、排水良好、陽光充足的地塊。秋、冬季翻地,整地要深翻30~40 cm,并結合翻地施足基肥,耙細整平。每畝施有機肥或腐熟的農(nóng)家肥2500~3O00 kg、過磷酸鈣25~30 kg。
種子處理
選取當年采收的、無蟲蛀或病變的、種皮黃褐色或棕黑色、種仁飽滿(剝開種皮可見自色的種仁)的種子,進行催芽處理。 溫湯浸種:將種子放人水溫40℃的水中浸泡2 h,將水倒出,種子加覆蓋物燜8~12 h,待種子膨大或外皮破裂時,可拌土播種。機械處理:將種子置于石碾上,放厚些,快速碾數(shù)遍,待種子碾至外皮由棕黑色變?yōu)榛易厣珪r即可播種?;驅⒎N子拌入2倍的細砂揉搓,種皮擦傷即可帶砂播種。
播種
以春播為主,氣溫穩(wěn)定在5℃以上時,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進行,分穴播、條播和撒播,播種深度2.5~3 cm,每畝播種量2.5~3 kg。穴播按行距33 cm、穴距27 cm挖淺穴;條播按行距15 cm開淺溝,溝深1 cm,將種子均勻撒于溝內(nèi),覆土約1 cm稍加鎮(zhèn)壓即可。
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苗出齊后即可松土除草,一般進行2~3次。當苗高7~10 cm時進行疏苗,按15~20 cm株距定苗。以后每年于生長期視土壤板結和雜草長勢,進行松土除草。 肥水:播種1~2年生綿黃芪生長旺盛,根部發(fā)育較快,可結合中耕除草適當追施磷鉀肥料。出苗和返青期需水分較多,如遇干旱,應及時進行灌水;雨季濕度過大,易導致根部腐爛,造成幼苗死亡,期間應注意排水,充分降低土壤濕度,以利根部正常生長。
病蟲害防治
常見病害有白粉病、白絹病、根結線蟲病、枯萎病、銹病、紫紋羽病等,常見的蟲害有食心蟲、芫菁、蚜蟲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采用農(nóng)業(yè)防治措施、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做好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藥效試驗,提高防治效果,禁止使用國家禁用農(nóng)藥。收獲前30天禁止使用化學農(nóng)藥。
產(chǎn)品收獲及產(chǎn)后處理的規(guī)定 黃芪生長3~4年即可采收。秋末采挖的質量優(yōu)于春季采挖的,一般在10~11月間地上部枯萎后采挖。
應在晴天進行,挖時必須挖深,以防把根弄斷或損傷外皮,降低產(chǎn)品質量。
根挖出后除去泥土等雜質,去除病、爛根,趁鮮剪掉殘莖、須根,在自然陽光下晾曬,曬至半干時將根理直,依據(jù)長度和粗度分類捆成小捆,曬至全干后,分級。
選用不易破損、干燥、清潔、無異味及不影響黃芪品質的包裝袋進行包裝。
包裝袋應有保證記錄:品名、批號、規(guī)格、重量、產(chǎn)地、采收日期等。貯存于倉庫干燥處,溫度30℃以下,相對濕度70%~75%。
運輸時不能與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混裝,運輸工具必須清潔、干燥、無異味、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