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縣香米,屬禾本科(Gramineae)、稻屬,壯似粳米,白如玉,半透明,米無腹白,油潤光亮,晶瑩剔透,米粒稍扁,大小中等,糯性好,米質(zhì)優(yōu)良,谷皮呈紫紅色。做成米飯,白凈如雪,酥軟清香,微有粘性,味美爽口,香氣四溢,久放不餿。
陜西省洋縣。
洋縣香稻傳統(tǒng)品種,一般株高170厘米,稈細,分蘗力較差。葉片狹窄,挺直,呈淡黃色。易倒伏,不耐肥。穗長20~30厘米,擺籽稀,每穗70—80粒,干粒重22~24克,一般畝產(chǎn)200~250公斤,豐產(chǎn)可達300公斤以上。生育期130~140天??拱兹~枯、稻瘟病。4月下旬播種,畝播種量25公斤左右(秧田)。適時早播、稀播、勻播,培育出帶3~4個分蘗的壯秧。5月中下旬插植,畝插2萬穴,每穴3~4本。
栽培中應注意:
及時曬田,控制本田分蘗,促進抽穗整齊,成熟一致,提高香米商品品質(zhì)。
施肥以底肥為主,少施追肥,重施有機肥,適量增施磷、鉀肥和鋅肥,慎用氮肥。追肥宜采用“前重,中輕,后補”的原則。促花肥追磷、鉀復合肥。抽穗揚花前期,葉面噴2%的磷酸二氫鉀和三十烷醇1~2次。
插秧后灌6厘米深水護秧,分蘗期濕潤灌溉。禁用殘毒農(nóng)藥防治病蟲。
適時收割。
由于香米糯性強,糊化度低,適宜多種食用方法??烧糁蟪擅罪?,蒸煮時若加紅棗、蓮子、花生仁、冰糖等,最能發(fā)揮其香味效能,營養(yǎng)更為豐富。還可加銀耳、核桃仁、百合、桂圓、蓮子、冰糖、白糖等煮粥,成為美味的滋補食品。
做元宵、粽子、糍粑、甑糕、糕點、涼皮子,均比其它糯米好,清香可口。香米出酒率高,用它釀成酒,風味清香純正,是酒中的佳品。尤其作“醪糟(甜酒),糟清酒多,味香甜”。
洋縣香米還是食療上品。據(jù)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香米能“潤心肺,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具有滋補腎、脾、肝、活血之功效,是冶療壞血病、過敏性疾病、急慢性傳染病的輔助良藥,對高血壓及心血管系統(tǒng)病患者大有好處。
洋縣香米營養(yǎng)豐富,經(jīng)濟價值很高。據(jù)湖北農(nóng)業(yè)測試中心分析,洋縣香米含蛋白蛋12.3%,比普通大米高5.5%。含脂肪4%,富含16種氨基酸,其中有賴氨酸等8種人體不可缺少的氨基酸。
氨基酸總含量9.89%,平均比普通大米高35%。其中賴氨酸、精氨酸、蘇氨酸等含量都明顯超過國內(nèi)、國際稻米質(zhì)量標準。特別是直接與香氣有關(guān)的蛋氨酸含量0.20%,苯丙酸含量0.55%,亮氨酸含量0.84%,蘇氨酸含量0.36%,均超過國內(nèi)及國際標準五成以上,因而香氣濃郁。
對人體有醫(yī)療價值的精氨酸含量0.88%,人體必需補充的賴氨酸含量0.40%,分別超過國內(nèi)稻米質(zhì)量標準0.35%和國際標準0.10%。還含有人體必需的生物堿、維生素B1、B2,以及淀粉酶、麥芽糖酶、胰蛋白酶等營養(yǎng)物質(zhì)。
這些天然營養(yǎng),可增進食欲,幫助消化,增強人體抵抗力,改善新陳代謝。食后可清熱潤肺,寧心爽神,有養(yǎng)胃之功能。因此,人們認為吃香米飯耐饑養(yǎng)身。
洋縣香米的起源,據(jù)《洋縣志》記載,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相傳,是在西漢景帝十五年(公元前142年),西漢時期著名外交家張騫青年時代在其故鄉(xiāng)城固、洋縣渭水河畔發(fā)現(xiàn),并開始繁衍培育種植而成的。經(jīng)過歷代精心培育,繁衍至今。
《漢中府志》中有“貢香米”的記載。漢中地區(qū)產(chǎn)香米,除洋縣外,寧強、城固等縣也產(chǎn)。據(jù)《寧羌州志》記載:“黃壩驛產(chǎn)香谷,甲于漢屬”。寧強(古稱寧羌)黃壩驛鄉(xiāng)位于川陜公路蜀道咽喉“西秦第一關(guān)”之下,憑借紅巖溝的一股龍洞水的厚賜,特產(chǎn)香谷米。
傳說,因其品味芳香鮮美,引得乾隆皇帝到西南私訪時慕名品嘗,食后贊之。當?shù)剞r(nóng)民傳說,是明末農(nóng)民起義將領(lǐng)張獻忠進攻四川時,由外地民眾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