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水仙茶品種原產于閩北,清代道光年間引進到永春,仿照武夷巖茶制法加工。閩南的十幾個縣、市也相繼種植水仙茶種,都以永春水仙茶制法加工成烏龍茶。
鑒于閩南水仙茶已在閩南廣泛種植加工,統(tǒng)稱為 閩南水仙茶,永春湖洋鎮(zhèn)成為閩南水仙茶的發(fā)源地距今已154年,湖洋仙溪鄭世報,于清咸豐七年(1857年),移植武夷水仙茶苗100株,培育首制"永春水仙",味如微風吹籣,香飄海外,名揚四方。閩南各地競相引種,定名"閩南水仙".。
閩南水仙茶品種原產于閩北,清代道光年間引進到永春,仿照武夷巖茶制法加工。閩南的十幾個縣、市也相繼種植水仙茶種,都以永春水仙茶制法加工成烏龍茶。
閩南水仙茶條索緊結壯實,色澤沙綠油潤間蜜黃;香氣清高幽長,具蘭花香,湯色清澈橙黃,滋味甘醇鮮爽,葉底黃亮,肥厚勻整,連泡多次,香氣仍溢于杯外,甘味久存。
閩南水仙茶能活化自律神經,減輕壓力;提高能量代謝;能濃解脂肪、降低膽固醇。
閩南水仙茶加工過程:曬青→晾青→搖青(做青)→殺青→揉捻→初烘(毛火)→整形(包揉)→烘干(足火)。
閩南水仙茶的歷史悠久,據《永春地名錄》記載;“……湖洋公社(今湖洋鎮(zhèn))是馳名中外的‘閩南水仙茶’的產茶葉區(qū),是全縣種茶最早的地區(qū)之一。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仙溪農民鄭世報為求生計,到鼎仙巖燒香禮佛,得觀音托夢:“人北行,見木杉,住草亭。
手藝成,帶回鄉(xiāng),可小康。”鄭世報遂攜子外出遠行,至閩北武夷山,見林木參天,搭草寮住下,在當地受雇種茶制茶。
武夷山一帶在乾隆年間就栽培出一種叫“武夷水仙”的烏龍茶,鄭世報細心揣摩,學得栽培、制作手藝。咸豐年間,鄭世報父子從武夷山帶回100株茶苗,在鼎仙巖栽種,得水土靈氣,精心培育成功。又仿照武夷山制茶工藝,糅合自己的經驗,制出的閩南水仙茶色黃味香,入口舌潤喉甘,堪與武夷水仙媲美。
閩南水仙茶樹始祖,位于永春縣湖洋鎮(zhèn)溪西村的5株百年水仙老茶樹。這些茶樹高達4米左右,樹枝上開滿白色的茶花。
永春縣湖洋鎮(zhèn)的鼎仙巖是永春水仙茶和閩南水仙茶的發(fā)源地。據民間傳說,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有仙溪農民鄭世報,為求生計,到鼎仙巖燒香禮佛,得觀音托夢與他:“人北行,見木杉,住草亭。
手藝成,帶回鄉(xiāng),可小康。”鄭世報遂攜子外出遠行,至閩北武夷山,見雜草叢生,林木參天,風景幽雅,就搭座草寮住下來,在當地受雇種茶制茶。武夷山一帶在乾隆年間就栽培出一種叫“武夷水仙”的烏龍茶,鄭世報細心揣摩,學得一手栽培和制作的好手藝。
咸豐年間,鄭世報父子從武夷山帶回100株茶苗,在仙溪鼎仙巖栽種。鼎仙巖地處高山半腰,土壤多石礫,水清霧重,得此水土之靈氣,加以精心培育,長出的茶葉青翠蔥綠,幽香撲鼻。
鄭世報仿照武夷山制茶工藝,糅合自己的獨特經驗,制出的水仙茶色黃味香,一呷入口,舌潤喉甘,堪與武夷水仙相媲美。后由海外僑親廣為傳譽,揚名東南亞。鼎仙巖附近茶圃年年擴大,仙溪幾乎戶戶種茶制茶。
20世紀初,鼎仙巖水仙茶被廣泛引種到永春五臺山等地,遂稱“永春水仙”。新中國成立后,閩南十幾個縣市相繼引種水仙茶,已非永春一地獨有,遂稱“閩南水仙”。如今鼎仙巖下,層層梯田聳翠,片片茶果飄香,不減當年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