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佛茶為歷史名茶,又名九華毛峰、黃石溪毛峰,屬于綠茶類。
九華佛茶就產于九華山及其周邊地區(qū),它是以地方茶樹良種優(yōu)質鮮葉為原料,按照特定工藝加工而成的,其外形扁直呈佛手狀。
九華佛茶外形扁直呈佛手狀,色澤翠綠,內質香高味醇。
九華山山勢雄峻,九座主峰均在海撥千米以上,秀出云表,清奇多姿。山中雨量充沛,清溪細流,涌泉飛瀑。林木蔥籠,雜花生樹。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茶樹資源豐富。
鮮葉采摘、攤青、殺青、攤涼、做形、烘干、揀剔、包裝。其獨特之處是做形,利用理條機分二次理條,期間攤涼加壓,手工壓扁,理條機理直,達到九華佛茶獨特外形。
九華佛茶一般在4月中下旬進行采摘,只對一芽二葉初展的進行采摘,要求無表面水,無魚葉、茶果等雜質;采摘后按葉片老嫩程度和采摘先后順序攤放待制。
殺青用桶鍋,投葉前鍋溫上升到150~160℃,要求鍋溫穩(wěn)定,先高后低,出葉時保持125~135℃左右。投葉量0.5公斤左右,嫩葉適當減少。殺青時間約6~7分鐘。殺青以抖為主,抖悶結合,要殺透殺勻,無焦葉紅梗。殺青過程減重率35~40%。殺青葉出鍋后放在小簸箕內,撼簸二三下,散熱去濕,簸除焦葉、碎片。
輕揉1~2分鐘,待茶汁溢出,有粘手感,基本成條即可。揉捻時,結合解塊散熱2~3次。每鍋殺青葉,單揉單烘,及時烘焙。
烘干分毛火和足火。毛火用三只烘籠,按溫度90℃、80℃、70℃,先高后低,順序移動。第一、二只烘籠投葉量為一鍋殺青葉,第三只烘籠為二鍋殺青葉。掌握高溫、勤翻,翻勻攤平的原則。毛火葉含水率不低于8~10%,下烘后攤涼。足火文火慢烘,溫度60~50℃,每烘籠投葉3~4公斤,烘6~8小時,干茶含水率3~5%,下烘后趁熱裝筒。
傳說,唐末時,有一僧一道因慕地藏菩薩之名從四川來九華山修行,修行期間不食米糧,僅以野草、野果等為食,日子一久,出現(xiàn)了頭暈身腫的病癥,無奈,二人只好自尋草藥醫(yī)治,結果發(fā)現(xiàn)將采回的茶葉煮飲后,病癥有逐漸減輕的趨向,一段時間后居然“藥”到病除。此種茶葉即是九華毛峰。
話說金喬覺——金地藏的化身,從新羅國渡海來,入唐求法,吃盡千辛萬苦,才找到這仙氣悠悠的九華山?!棒卖慕璧亍?,得山主閔公讓和的施舍,將這九華九十九峰做了他的道場。那年春天,春雨連綿,一連半個多月,九華山沉浸在濃霧細雨之中。金地藏坐巖洞中,誦經不歇。忽兒,隱隱聽到耳邊聽見起“辟叭、辟叭”的聲音,原來是茶籽,是新羅國王子金地藏來唐的前一天深夜,遭父王廢棄的母后,含淚將她親手采來的王家香茶籽,縫在金地藏的衣襟里的。來之不易,后來,金地藏將發(fā)了芽的茶籽取出,種在他禪修的南臺(神光嶺)向陽的山坡上。茶籽入土,日日見長。不出三月,竟長成一片郁郁蔥蔥的茶園,滿山飄香。
這里所產的九華佛茶朝夕吸納高山霧露之滋潤,獨吮奇花異草之靈氣,條索勻整緊細,色澤嫩綠微黃,滿披白毫,湯色碧綠,回味甘爽,葉底勻嫩。同時由于高山氣候之緣故,晝夜溫差大,而方圓百里人煙稀少,茶園無病蟲害,無農藥和工業(yè)污染,是天然有機生態(tài)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