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洞風(fēng)景名勝區(qū),位于蘇浙皖三省交界的宣城市廣德市石龍山內(nèi),太極洞是一座石灰?guī)r溶洞的地下溶洞群,屬于喀斯特溶洞,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洞長5400余米。分上洞、中洞、大洞、水洞和天洞,洞中有水,洞洞相連,形成了奇麗的天然景觀。太極洞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被明代被文學(xué)家馮夢龍稱之為“天下四絕”之一。
太極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共計有景觀景點700余處,主要有“太上老君”、“凌霄寶塔”、“洞中黃山”、“壺天宮”、“玉皇宮”、“海天 宮”、“洞中黃山”、“大千世界”、“仙源小三峽”等景點。太極洞內(nèi)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樣,洞口有上下兩湖相配,間有亭臺軒。洞外景觀有硯池湖、臥龍橋、范公亭、天游亭、太極山莊等古建筑群。
景區(qū)太極洞早在2000多年前即是人們游覽理想場所,“太極洞”三個字系明代廣德知州吳同春于萬歷寅年四月題書。傳太上老君,云游名山大川,途經(jīng)此洞,流連忘返,石化仙容,長留洞中,故有“只緣此洞奇天下,流連忘返數(shù)萬年”的詩句,太極洞因以得名。
自漢唐以來,便有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等游人蹤跡。漢光武劉秀、明太祖朱元璋、清乾隆帝三代皇帝到洞巡游過,并有遺蹤依稀可尋,宋相范仲淹留有墨寶“跫然巖”。明代吳同春游歷時的碑刻。明代馮夢龍把“廣德埋藏(太極洞)、錢塘江潮、雷州換鼓、海市蜃樓”稱之為天下四絕。
宋、元、明、清、民國,諸多名人傾慕而至,他們揮毫于青史,題刻于巖上,在太極洞天壁上和洞內(nèi)摩巖石刻上留下了珍貴的墨寶華章。查明贊譽太極洞的有十首古詩和一萬余字的三篇古文游記。太極洞亦是南宋岳飛抗金的古戰(zhàn)場之一,這些充分說明了太極洞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
1986年,在洞內(nèi)發(fā)現(xiàn)古陶殘片,脊椎動物化石等。據(jù)考古學(xué)家考證為十萬年前葛氏斑鹿化石和人類活動的遺跡,為古動物學(xué)、古人類學(xué)和古地質(zhì)學(xué)等多學(xué)科研究提供了資料和場所。同年,對外開放,景區(qū)先后對設(shè)施、服務(wù)配套等體系進行完善,已形成綜合性旅游區(qū)。
2008年,組建太極洞風(fēng)景區(qū)管委會,為縣政府直屬事業(yè)單位,副處級建制。
以“單象”命名有“太上老君”似白發(fā)蒼蒼,合掌誦經(jīng)的老人,“槐蔭古樹”似樹干挺拔、枝葉繁茂的古樹,“仙舟覆掛”似底面朝上、高懸半空的小舟,“雙塔凌霄”似上下倒置、基座入云的古塔,“金龍盤柱”似祥云繚繞、長龍纏裹的玉柱,“洞中黃山”似雄偉峻峭、秀麗奇幻的黃山。以上“六奇”即以“單象”命名。
以“群象”命名有“萬象攬勝”為太極洞最大廳“萬象宮”的奇景,其景物薈萃,氣象萬千?!疤珮O壁畫”為太極洞回廊兩側(cè)石壁上的奇景,它像眾仙聚會、雄師出征、沙場交兵、困獸爭斗等。“壺天極目”為太極洞“壺天宮”鐘乳石的奇景,其吊頂懸空,姿態(tài)萬千。以上“三奇”即以“群象”命名。只有“滴水穿石”例外,其名揭示了兔形石上小孔的成因,是以“成因”命名。這一奇觀還被蘇教國標版語文第九冊(五年級上冊)一篇名為《滴水穿石的啟示》的議論文引用。
太極天壁即石龍山前山景區(qū)。由實相院后小路登山,或在出洞口沿石級西行均可到達。這一帶山花爛漫,野趣盎然。特別是摩崖石刻,隨處可見,皆古今書家題刻。石刻字體各殊,內(nèi)容各異,太極天壁長約二百余米,沿路步步有景。著名的有天游亭、一覽亭、呂蒙曬書處、乾隆弈棋處,岳飛試劍石、岳飛題壁記、觀音巖、天下四絕摩崖大字等等。岳飛題壁記全稱是《廣德軍金沙寺壁題記》,記載岳飛行軍途中,經(jīng)過廣德金沙寺,壯懷激烈,題壁明志。金沙寺在廣德東亭鄉(xiāng),這里的摩巖石刻,據(jù)考是明代移刻于此。頗有史料價值。“天下四絕”四字,每字徑丈,遵勁壯觀,很遠都能看見。
“太極洞”山門前有碧波蕩漾的“硯池湖”,相傳是范仲淹當年洗硯之處,洞口附近還有“實相院”、“洞賓樓”、“天游亭”、“范石亭”、“山門牌樓”、“太極山莊”等古建筑群散落在翠竹碧水之間,與洞內(nèi)景觀相映成趣。
兩儀宮是游人進洞后的第一洞廳。高曠寬廣,可容數(shù)千人。兩側(cè)有巨石夾峙,右為獅峰,左為象峰。威武壯觀。迎面石壁上有明代廣德知州吳同春所書“二儀攸分”石刻,因而得名?!兑捉?jīng)》上說:“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無窮”。正好點明了太極洞的溶巖結(jié)構(gòu),一洞分二洞,大洞套小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有山,洞中行舟,洞洞相通。
太極洞又名長樂洞,洞外新擴建的人工園林故名“長樂園”。長樂園占地約200畝,新建的樓臺廊榭面積約3500平方米。1995年3月動工,1996年10月對游人開放。太極洞的湖光景區(qū)更開闊。
進入“銅關(guān)”即云境宮,宮內(nèi)有廣德知州吳同春題寫的“同云別境”石刻,云境宮據(jù)此而命名。云境宮內(nèi)罕見的景觀是“仙舟覆掛”。長近百米的巨石,象一艘倒扣的大船,凌空懸在頭頂,又象一條人工開 的石巷,深邃莫測。
太極洞洞門正面自然開成一片開闊開坦的谷地,谷地中內(nèi)有一硯池湖,水面面積約1.8萬萬平方米,洗硯池據(jù)傳是宋代名臣范中淹游太極洞題字后,在此滌硯的池塘,因此而故名洗硯池。池邊有一小島,臨水有石碑一座,上書范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湖心另有一小島,島上豎一石碑,碑陰碑陽各有“古硯池”三字,分別為書法家劉夜峰和已故書畫葉村所書。兩座小島均有曲橋相連。
壺天宮是一座晶瑩明徹、幽深奇麗的“地下鐘乳博物館”,這里的鐘乳石,最絢爛、最集中。太極洞外景物優(yōu)美,古跡眾多。景物有綿延起伏的山巒,野趣橫生的竹海,雞鳴狗吠的村舍等。古跡有東漢劉秀避難的“臥龍橋”,三國呂蒙發(fā)令的“將軍臺”,北宋范仲淹滌硯的“滌硯池”,南宋岳飛明志的“劍峽石”等。
八曲瀛洲以水景為主,俗稱水洞。游人登舟后即進入地下河。這條地下河長750米,有八個大灣。水彎景移,移舟換景,故名。游人在船上恍若進入一巨大“水巷”,上下左右都是巨大溶巖,巖縫中伸出奇形怪狀的石鐘乳,有時得俯身而過,此處水清見底,銀河神燈、倒掛金鐘、銀河牡丹、天門閘、金銀灘等小景。
古人游記中,記載有“大雪竇”、“小雪竇”等景名,即在此處,雪竇宮故據(jù)此而命名。雪竇宮除“白石天成”的大小雪竇外,最壯觀的景點是“雙塔凌宵”。兩座鐘乳石塔巍然并立,一塔15米,另一塔高13米。四周凌空,險不可攀。
玉瓊宮寬敞高大,溶巖瑰麗。玉瓊宮內(nèi)的玉田、鹽灘,也很奇特,尚有天湖,凌宵殿諸景,令人幾疑置身南天門外,玉瓊宮寬敞高大,溶巖瑰麗。其中“金龍盤玉柱”。兩米多高的玉柱,拔地而起,晶瑩透明。玉柱上有金龍盤繞,儼然天門華表。云境宮的“水滴石穿”是常年滴水,下面滴水成潭;而此處的“金龍盤玉柱”卻是碳酸鈣日積月累,億萬年后形成“。
優(yōu)惠政策
免費:兒童6周歲(不含)以下或身高1.2米(含)以下(需有監(jiān)護人陪同);老人65周歲(含)以上;殘疾人、現(xiàn)役軍人、記者、導(dǎo)游、省級以上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均需出示相關(guān)有效證件)
半價:本年度全日制大學(xué)本科及以下學(xué)歷;軍隊離退休干部。(憑有效證件)
旅游提示:洞內(nèi)常年恒溫18-25度,四季皆適宜旅游,夏季旅游需著長衫。
太極洞風(fēng)景區(qū)一日游:旱洞—乘舟游覽地下銀河—玉皇宮—海天宮—洞中黃山—萬象宮—天洞。洞外游覽玄妙山、抱樸園。
公交路線
由宣城市區(qū)搭乘到廣德的班車,行71千米,7∶00--17∶30每半小時一班,有中巴和依維柯,依維柯走高速,15.5元;中巴慢很多,10元;此外許多由黃山經(jīng)宣城到浙江、上海、南京的班車都會經(jīng)過廣德。由廣德縣城到太極洞的面包車很多。
自駕路線
1、從上海出發(fā)走滬青平公路至平望到湖州,上杭寧高速至長興下,往廣德方向上宣廣高速公路至祠山崗收費站下高速,走廣宜(廣德-宜興)公路即可到達太極洞,全程約220公里。
2、從上海出發(fā)上滬寧高速公路至無錫北下,上錫宜高速公路至宜興西下高速,往廣德方向走約50公里,即可到達太極洞,全程約240公里。
太極洞座落于廣德市城東北新杭鎮(zhèn)桃園村境內(nèi)的石龍山腹部,距縣城38公里,中心位置約在東經(jīng)119°60’、北緯31°12’。與江蘇省宜興縣,浙江省長興縣田地搭界、山水相連、互為穿插交錯。整個太極洞游覽區(qū)洞外面積2平方公里,均為低山或崗地組成,洞門兩側(cè)低丘綿延。成“八”字形向展開,洞的四周群山環(huán)抱、大小山峰20余座。三州山(三界山)異峰突起,海拔高512.9米。
地質(zhì)
大地構(gòu)造屬江南古陸和南京凹陷的過渡地區(qū),是凹陷后再經(jīng)流水浸濁和搬運堆積作用而成,地下溶洞眾多,構(gòu)成一個空間龐大的溶洞群。巖石主要是石灰紀二疊紀、三疊紀沉積的紀灰?guī)r。物理風(fēng)化作用弱,風(fēng)化層較薄,而化學(xué)作用強烈,易受碳酸水的溶解而風(fēng)化,母質(zhì)中的鈣與碳酸水作用,形成碳酸鈣而淋溶流失。土體呈微酸性到微堿性反應(yīng),母質(zhì)大部分為新紅土,土層深厚。山地組成的巖性差異較大,有二長花崗巖,石英巖、砂巖、粉砂巖、石灰?guī)r等,中部以崗地(臺地)、平原為主。
太極洞的形成有著極有漫長的地質(zhì)歷史,它發(fā)育于中山石炭統(tǒng)壺天群和下二迭統(tǒng)棲霞組的石灰?guī)r中,由于地域性地殼上升,發(fā)生皺折和斷裂,地下水沿著其薄弱環(huán)節(jié)活動,碳酸鹽巖經(jīng)地下水洞內(nèi)有深而曲折的地下河,水深1.3—1.5米,水面寬10—12米,常年不枯。
地貌
太極洞風(fēng)景區(qū)內(nèi)丘陵和低山地貌特征明顯,太極洞所在的新杭鎮(zhèn)主要以喀斯特低丘和喀斯特高丘為主,盧村鄉(xiāng)以侵蝕剝蝕低丘陵和侵蝕剝蝕高丘為主。
侵蝕剝蝕低丘陵主要分布于楊灘、盧村、鳳橋、下寺等鄉(xiāng),海拔小于150 米,比高小于100 米,大部為長條狀或渾圓狀,為溝谷切割十分破碎,走向隨溝谷方向而變,丘坡15 ~18,由石英砂巖、細砂巖、粉砂巖等組成。丘陵覆有薄層坡,殘積物,部分丘陵有次生林和人造次生林,大部分荒坡草地。
太極洞風(fēng)景區(qū)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氣候溫和,雨水豐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氣溫年際變化穩(wěn)定。年均氣溫低于15℃。累年各月平均氣溫最高為7月,月平均氣溫28.5℃,最低為1月,月平均氣溫2.4℃。月平均最高氣溫值36.5℃,月平均最低氣溫值零下4.3℃。5至10月月平均氣溫均高于年平均氣溫。極端最高氣溫40.4℃,極端最低氣溫零下14.6℃。歷年(1959~1985年)極端最高氣溫均在35℃以上至38℃左右,極端最低氣溫,有7年是零下10至13℃,一般年份在零下9℃左右。
廣德市境內(nèi)溪澗密布,淙淙流水匯成大小30余條河流,水皆流往境外。太極洞附近和桃姑迷宮入口處各有一處小型水面。太極洞內(nèi)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常年不斷。下寺、趙村相連的仙姑殿地區(qū),山中常年有水外流。
植被資源
太極洞景區(qū)屬亞熱帶常綠與落葉闊葉林植被帶的南部,植被種類豐富。其植被以苦櫧、青岡櫟、紫楠及伴生的豺皮樟、老鼠矢等常綠喬灌木為主并有馬尾松及少量杉木、櫟類、竹類等經(jīng)濟作物,果樹則以茶、板栗、柑桔為主。
風(fēng)景區(qū)內(nèi)典型樹種有:馬尾松、毛竹、板栗、山胡椒、枰木、青岡櫟、花果、野薔薇、白櫟、石楠、冬青、枸骨、冬青、紫藤、刺柏、南天竺、金櫻子,以及部分灌木及草本植物。太極洞附近山場滿山遍野的馬尾松,高大挺直,以及其它的落葉林伴生期間,因歷史原因遭受破壞,僅有少量的馬尾松零星稀疏的散生分布,其它常綠及部分落葉闊葉林正茁壯的生長起來。取而代之原來的林相組成。
南北高丘低山區(qū):南北高丘、低丘,海拔200~800米間,多為自然植被。以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為主。樹種有青岡櫟、冬青、楊梅、山楂樹、青栲、石楠、馬尾松、杉等幾百個。還有灌木、藤本植物等,芒萁,杜鵑等指示植物遍存山間。
低丘崗地區(qū):位于高丘、低山至盆地之間,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自然植被以馬尾松、茅草類居多。淺丘多是白櫟、青櫟、毛栗、楓等樹木及其他次生林。灌木叢、杜鵑也廣泛分布于此。
中部平原崗地區(qū):因長期墾殖、耕作,已無自然植被。主要為農(nóng)作物栽培區(qū),其次是人工竹、木防護林和經(jīng)濟林地。栽培區(qū)種植水稻、小麥、油菜等。經(jīng)濟作物以茶葉居多,少量為棉花等。此外,還有一些水生植物浮萍、蓮、菱、蝦草等生長在大小水面。
動物資源
太極洞風(fēng)景名勝區(qū)林中動物資源豐富,動物資源有30多種。
野獸品種大致有:野豬、狼獾、玉面貍、狼鼠、松鼠、烏金、白頂星、剌猬髫羚、野兔、蝙蝠等。
野禽主要有:燕、麻雀、山雀、瓦省雀、黃雀、喜雀、包邪、啄木鳥、百舌、斑鳩、畫眉、黃鶯、竹雞、翠鳥、雉、的水、橙鳥、青鄣、黃鸝、鳧、鸚鵡、喚春鳥、五彩鳥等。
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種類有:白鷴等。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種類有:九節(jié)貍、鷓鴣等。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種類有:香貍、碩鼠、鷂、穿山甲、白頭翁、野山羊、白鷺、貓頭鷹、八哥、野鴨等。
國家三級動物保護種類有:豪豬、石虎、黃鼠鼬、灰喜雀、杜鵑等。
1987年,太極洞已經(jīng)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公布為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
2001年,太極洞被國家旅游局首批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
2004年,太極洞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正式批準公布為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
2008年,太極洞被評為安徽省省級地質(zhì)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