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肉餅也被稱為京東肉餅,是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特產(chǎn)。特點是皮薄,肉厚,油香,吃起來面質(zhì)軟和,肉鮮細(xì)嫩,符合北方人的吃喝習(xí)慣,既可當(dāng)菜,也可做主食。
顏色焦黃、外酥里嫩、油而不膩、香醇可口。從表面上看,紙樣的面皮兒已經(jīng)被油浸成半透明狀了,都能看清楚里邊的肉餡。
面粉、蔥姜蒜、豬肉、牛肉。
1、香河肉餅用中筋面粉和30、40度的溫水和面,再醒面三十分鐘。
2、所謂肉餅即餡中除了蔥姜蒜外不添加加任何的蔬菜。配上十三香、鹽、味精、少許淀粉、醬油或老抽、香油、豆油攪拌均勻;
3、如果是豬肉和牛肉還可以配一點豆瓣醬來調(diào)味;
4、肉餡攪拌均勻后用醒好的面把肉餡包成包子狀,然后放在面板上用搟面杖像做大餅一樣的搟到薄厚均勻;
5、把餅鐺中放上一層豆油,待油熱后把搟好的肉餅放到餅鐺中,兩面均加熱到率為焦黃便可以出鍋。
1、面要軟硬合適,醒面要足夠時間。
2、不要添加任何蔬菜,否則就變成了餡餅,而不是肉餅了。
3、把包子狀用搟面杖搟成餅狀是比較難的,這個也是為什么好多人不會做香河肉餅,把肉餅做的千奇百怪的原因了。
香河肉餅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然而,其前身卻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突厥餅。據(jù)說當(dāng)時游走于我國北方草原大漠的游牧民族——突厥族,因為牛羊肉非常充足,面食稀少,所以來客人了,請他們吃面食,就是一種相當(dāng)高的優(yōu)待。
因此,在平時招待客人時,主人都會專門做成皮兒特別薄的肉餡餅,以表示自己的熱情好客。后來,這種制餅的方法流傳到了同樣是古代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回鶻及回回地區(qū)。
在明初,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就有大批回族人被遷移到北京東部河北香河一帶。在移民香河的回族中,有個姓哈的人家搬過來不久,就開了家小飯店,并且取名“哈家店”。隨之而來的自然還有他祖?zhèn)鞯闹骑灱夹g(shù)。
后來,經(jīng)過上百年的傳承、研究、改進,哈老板及其子孫創(chuàng)造出了風(fēng)味獨特的香河肉餅。
但是,這香河肉餅?zāi)軌蜓杆賯鞅槿珖?,不僅與“哈家店”老板的技術(shù)有關(guān),更重要的是還有曾經(jīng)吃過并且不吝溢美之詞的乾隆皇帝的推動。
因為哈老板把肉餅的形狀味道發(fā)展到比較好的狀態(tài),并且有人稱其制作技術(shù)已經(jīng)爐火純青,所以引得喜歡微服私訪的乾隆也趕來了。
1770年的一天,乾隆閑來無事,帶著劉羅鍋到了香河,想了半天也沒想出該吃點什么來。
突然,在路邊,他們看見了“哈家店”香河肉餅的牌子,于是頓時想起,來香河,能不嘗嘗他們的肉餅嗎?于是,二人挪步進去,直接就要香河肉餅。
少頃,跑堂的就端來了肉餅。而剛咬一口香河肉餅,乾隆就呆了,原來人間竟有如此美味。剛吃完,乾隆就高興地要把自己的墨寶留下來。
這首小詩是這樣寫的:“香河有奇餅,老嫗技藝新,此店一餐畢,忘卻天下珍?!?/p>
就這樣,因為乾隆皇帝的稱贊,本來就小有名氣的香河肉餅更是載譽全國,名揚天下。又因為香河在北京的東面,所以許多北京人又管香河肉餅叫京東肉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