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是瑞典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創(chuàng)作的童話,首次出版于1907年。
在該書中,作者用新穎、靈活的手法,幽默而生動的筆調(diào)為孩子們描繪了瑞典一幅幅氣象萬千的美麗圖畫,并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對瑞典的地理和地貌、動物、植物、文化古跡、內(nèi)地居民和偏僻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人民的生活和風俗習慣,進行了真實的記錄,融文藝性、知識性、科學性于一體。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是世界文學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童話作品。
作品中的主人公尼爾斯本是一個十四歲左右的少年,他調(diào)皮、貪玩、任性、懶惰,不愛學習,對待動物和人十分兇狠,因為對小精靈不恭敬、出爾反爾,受到了懲罰,被小精靈變成了一個只有拇指般大小的小人兒。旅行路上的尼爾斯,跟著鵝群看到了許多美麗迷人的瑞典自然風光那些巍巍高山、茫茫大河、黑黑森林、或貧瘠或富饒的土地、或雄偉或壯觀的城鎮(zhèn),都讓尼爾斯驚奇不已,在這一條前行的路上,他收獲了友情和愛。然而,也有孤獨、無助、饑餓、寒冷甚至死亡的一次又一次威脅。
尼爾斯家中的一只大白鵝。他勇敢無畏,帶著尼爾斯,跟隨雁群周游了全瑞典,并最終帶領著妻子鄧芬和他們共同的孩子回到了家鄉(xiāng)。
大雁群的頭雁,是個一百多歲的大雁。她對人懷著很深的警惕,所以不愿讓尼爾斯呆在大雁群里。當尼爾斯被馬丁帶到大雁群里的時候,她決定第二天早上就攆尼爾斯回家,可是當天晚上狐貍斯密爾偷襲了大雁群。尼爾斯憑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救回了一只大雁,從而讓阿卡對尼爾斯產(chǎn)生了信任。
狐貍,陰險狡猾。因為尼爾斯從他的利爪下救出了大雁阿卡,所以他決心追隨雁群,伺機報復尼爾斯。
尼爾斯不愛學習,一看到書本就會犯困;不愛牧鵝放鴨,會經(jīng)常捉弄家里飼養(yǎng)的小動物,以至于家禽看到他就會咬他??墒峭∫粋€小村莊里的還有一群小精靈,尼爾斯有一天戲弄了一只小精靈,受到懲罰變成一個拇指大的小人。還沒等他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已經(jīng)騎在家鵝馬丁(一譯莫頓)的脖子上,和一群大雁飛上了天空。馬丁決定和大雁飛往北方,那是他向往已久的拉普蘭。途中尼爾斯發(fā)揮人的聰明機智和狡猾的狐貍做斗爭,不畏艱險和困難智取烏鴉山的盜賊。尼爾斯和大雁群一起主持正義,扶危濟困,在去往拉普蘭的路上,結(jié)交了很多好朋友。正是這些經(jīng)歷使尼爾斯從一個頑皮搗蛋的孩子變成一名具有正義感、真誠、智慧、勇敢、善良的小英雄。尼爾斯最終變成善良懂事的小男孩,他變回原形,回到家生活在父母身邊,從此也變成一名熱愛學習的好學生。
該作品不僅給讀者講述了一個頑童騎鵝旅行的故事,還告訴讀者相關地理概況、風土人情以及歷史知識等。
1887年,一位名叫達林的師范學院院長請長期擔任地理、歷史教師的塞爾瑪,寫作一本以小學兒童為對象的通俗讀物,向瑞典兒童介紹歷史和地理。她創(chuàng)作時,心中有一個明確的意圖:“為了教育瑞典兒童熱愛自己的祖國。”從教育學觀點出發(fā),她認為“只有孩子們了解自己的國家,熟悉祖國的歷史,才能使他們真正熱愛和尊重自己的祖國”。這部長篇童話事實上是被當作教科書的變異品種出版的。
作者為了寫好這部作品,歷時幾年訪遍瑞典大江南北,認真搜集境內(nèi)各種動、植物的詳細資料,細心觀察飛鳥走禽的生活習性和規(guī)律,并且在收集資料的途中也不忘對當?shù)仫L俗、民間傳說等故事的搜集,這樣就極大的豐富了作品的真實性。作者很多作品都是以家鄉(xiāng)為故事背景,構(gòu)想這部童話作品也是她從一次散步經(jīng)歷中找到的靈感:一次在花園散步時,作者被急聲傳來的“救命”驚呆,一個小男孩正在奮力抵擋朝他猛啄過來的貓頭鷹。而這一幕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后來這個畫面就是她童話中小主人公尼爾斯經(jīng)常欺負家里雞鴨貓狗遭到動物反擊的場景。
塞爾瑪·拉格洛夫(Selma Ottilia Lovisa Lagerlof,1858年11月20日—1940年3月16日),瑞典19世紀末新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她不僅是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還是唯一一位憑借一部長篇童話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因為拉格洛夫的成就,1914年她被選為瑞典皇家學會會員。
在《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小主人公尼爾斯雖然因為受到小精靈的懲罰變成拇指大的小人,但是就是因為變小,才有可能騎上家鵝馬丁的脖子為環(huán)游世界提供機會。另一方面也是將他之前一貫喜歡虐待家里動物、厭惡學習、喜歡搞惡作劇的形象和變成小人經(jīng)歷多種困難挫折、變得有同情心、善良正直的形象形成對比,這一對比很明顯地反映出小主人公在成長的過程中發(fā)生了變化。荒誕的故事卻蘊育這樣的成長的主題:騎鵝旅行的過程既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鍛煉自己成為有責任心、有愛心、有同情心的人的過程;不僅是尼爾斯視野逐漸擴大的過程,也是他內(nèi)心變得強大、精神世界變得豐富的過程。在這個成長的過程里,尼爾斯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他拋棄之前的惡習,漸漸地展示給人們的是真善美的品格。整個童話故事以責任、愛心、智慧為理想追求,更體現(xiàn)了人和動、植物美好和諧相處的畫面。尼爾斯是作品里唯一人類的代表,開始飛行時,大雁領頭阿卡不接納尼爾斯在飛行隊伍中,他認為人類是動物的敵人,所以不能讓尼爾斯同去拉普蘭。但尼爾斯通過勇敢和智慧,幫助大雁群戰(zhàn)勝狡猾的狐貍,成功解救一只大雁,才緩和了尼爾斯和大雁群緊張的關系,也為尼爾斯贏取了阿卡的信任。只有人和動物互相取得信任和尊敬,才可以和諧共處。尼爾斯通過自己的智慧、勇敢和真誠成功化解了人和動物之間的矛盾,說明人和動物是能夠成為好朋友的。盡管這些故事看似荒誕,但是作者卻告訴讀者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人只要善待動物、善待自然,學會與動物協(xié)作,與自然相處,人將會和自然成為最親密的伙伴。
視角
作品中采用“多重選擇性的全知視角”。此視角多借助于故事中人的“感官”機制,充分調(diào)動人物的視聽感覺功能,來傳達內(nèi)在的思想活動與情感傾向,組成故事情節(jié)最為生動的部分。如第14章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介紹,作者直接讓瑞典國王出場,以自豪的口氣向一個思念故土的貧苦小提琴于講述斯德哥爾摩的傳說,體現(xiàn)了瑞典人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同樣,第19章中,作者安排一群旅游者出場,以其中一位旅游者的口吻向讀者講述了耶姆特蘭的傳說,形象地把這個地區(qū)的地形地貌與傳說結(jié)合起來,使得作品極為生動浪漫。這種表達隱藏了敘述者的身份,讓人物通過自己的眼睛和思想活動,語言客觀而又不喪失感受力。從閱讀感受上來說,既讓讀者產(chǎn)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又顯得相當客觀可靠。
描寫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寫作的初衷是為瑞典小學寫一本新的教科書,因此,它的情節(jié)比較簡單。同時,為了采取寓教于樂的方式把實際知識傳授給孩子們,作者穿插了大量童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為了讓孩子看懂、記清,真正掌握知識,作者通篇基本上都采用平鋪直敘和素筆白描的寫法,除了對必要景物的交代和敘述外,一般不會有重筆濃彩、長篇大論的描寫。
在作品中,作者擬人的手法和對細節(jié)的描寫也非常出彩。在她筆下,風、河流、城市都有了有趣的形象,如把斯康奈的平坦大地比作“方格子布”,把東耶特蘭大平原稱為“粗麻布”,大雁們把雨稱作“長面包和小點心”,將海豚比作“黑色的線穗”等;而細致的描摹狀物則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如在描寫貓被激怒時,作者寫道“他渾身的一根根毛全都筆直地豎立起來,腰拱起來形成弓狀,四條腿仿佛像繃緊的彈弓,尖尖的利爪在地上刨動著,那條尾巴縮得又短又粗……”,一句話將貓的形態(tài)描寫得生動又有趣。
想象力
縱觀整部童話,可以看出奇妙動人的想象力是該作品魅力十足的很大因素。在作者筆下,尼爾斯就像安徒生童話故事中的拇指姑娘一樣,因為魔法變成了一個拇指小人兒,同時他也獲得了人類不具備的特異能力:他不但可以聽懂動物語言,還可以它們交流。憑借著這一本領,小小的尼爾斯和很多動物都成為了好朋友。在和大雁旅行的過程中,尼爾斯的種種冒險都帶有一定的童話色彩。將幻想同真實交織在一起,把人類世界發(fā)生的故事搬到動物、植物的世界中,這便讓整個作品看起來感染力十足。
這部童話出版以后,被指定為全瑞典學童的必讀課外讀物,并譯成50多種文字流傳世界。由于這部作品的成功和廣泛流傳,許多喜愛這部作品的讀者甚至從丹麥、挪威和德國來看望作者拉格洛夫。瑞典文學院將190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授給了她。
在瑞典,最重要的兒童文學獎就是用尼爾斯這個名字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