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小倩
寧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1。每對人言:“生平無二色2?!边m赴金華3,至北郭,解裝蘭若。寺中殿塔壯麗,然蓬蒿沒人4,似絕行蹤。東西僧舍,雙扉虛掩;惟南一小舍,扃鍵如新。又顧殿東隅,修竹拱把5;階下有巨池,野藕已花。意甚樂其幽杳6。會學(xué)使案臨7,城舍價昂,思便留止,遂散步以待僧歸。日暮,有士人來,啟南扉。寧趨為禮,且告以意。士人曰:“此間無房主,仆亦僑居。能甘荒落,旦晚惠教,幸甚。”寧喜,藉藁代床,支板作幾,為久客計。是夜,月明高潔,清光似水,二人促膝殿廊8,各展姓字9。士人自言:“燕姓,字赤霞?!睂幰蔀楦霸囍T生,而聽其音聲,殊不類浙。詰之,自言:“秦人10?!闭Z甚樸誠。既而相對詞竭,遂拱別歸寢。
寧以新居,久不成寐。聞舍北喁喁11,如有家口。起,伏北壁石窗下,微窺之。見短墻外一小院落,有婦可四十余;又一媼衣
這是蒲松齡根據(jù)金華民間傳說而創(chuàng)作的小說。金華民間傳說,金華城西蘭溪門外西峰寺住著女鬼聶小倩,被附近的千年老妖脅迫以色害人,因欽佩窮書生曾榮是個真君子而不忍加害,依靠道士幫助跟隨曾榮回家。后曾榮赴考中了解元,與還陽的聶小倩完婚。金華籍作家李漁把這個故事告訴蒲松齡,蒲松齡創(chuàng)作了《聶小倩》。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xué)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yīng)童子試曾連續(xù)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bǔ)博士弟子員外,以后屢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一面教書,一面應(yīng)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bǔ)了個歲貢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他對當(dāng)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聶小倩》這篇文章的思想傾向藝術(shù)手法都很能反映蒲松齡的思想藝術(shù)追求。這是一個善與惡、美與丑構(gòu)成的強(qiáng)烈對比,而最終善戰(zhàn)勝了惡、美戰(zhàn)勝了丑的動人故事。
小說雖寫的是聶小倩這個美麗聰明的女鬼與寧采臣相識及共患的愛情婚姻故事,但它與《聊齋志異》中其它篇的描寫男女相悅的故事的開頭然不同,它不似《青鳳》《嬰寧》中歌去病之于青鳳、王子之于嬰寧的一見鐘勇于追求;不似《林四娘》中女鬼林四娘之夜投陳公,兩情相便;也不似《呂無病》中鬼女無病因其德而使孫麒對其倍加憐愛。文章一開頭,聶小倩是由兩個夜談的女鬼引出,其貌“艷絕”,當(dāng)深夜小倩迫于夜叉之命去迷惑寧采臣時,寧沒有為小倩的美色所誘,而小倩當(dāng)時是除了受命害寧性命,別無他的想法,兩個那時是毫無情意可言。
除了與別的文章男女主人公相遇的開頭不同外,蒲松齡一反其對書中美麗女子不過寥寥十來字的描寫習(xí)慣,不惜筆墨對小倩的美通過不同的人的評價,用直接和間接的手法從各方面大加描繪,寧采臣開始看她時是“傷佛艷絕”;老媼夸她”小娘子端好是畫中人,遮莫老身是男子,也被攝去”;寧采臣在小倩謝葬骨時“審諦之,肌映流霞,足翹細(xì)筍,白晝端相,嬌艷尤絕”;連寧母因為小倩是鬼而怕她的同時也覺得“綽約可愛”;等到小倩與寧采臣成婚時“或請覿新婦,女慨然華妝出,一堂盡眙,反不疑其鬼,疑為仙”等等。作者這樣描寫聶小倩之美自有其用意,他要用聶小倩的外表美來襯托她的心靈美,也向讀者暗地說明了為什么她替妖怪惑人攝人血能一再成功。
美且慧是她最先表現(xiàn)出來也最易為人所發(fā)現(xiàn)的特點。通過婦問媼“將無向姥有怨言否?”媼答“不聞,但意似蹙蹙”這兩句對話就可以初次知道,聶小倩雖然意蹙蹙“實非所樂”地去做迷惑害人的事,但她在認(rèn)為“婢子不宜好相識”的老媼婦人這兩個妖物的幫兇前沒有流露出一點怨言。因為她明白這樣做不僅無用,還會因此招來更大的迫害。雖然她在被迫害時常思反抗,但由于見不到能幫助她的人,也是一直隱忍未發(fā),直到她去寧采臣寢所先以色誘而后又以財誘仍未成功,在臨去自言“此漢當(dāng)是鐵石”時,心中已有主意,但仍是不敢輕舉妄動。在等到燕生,這位奇人歸時,才向?qū)幉沙颊f明了原委。第一句“妾閱人多矣,未有剛腸如君者,君誠圣賢,妾不敢欺”這句話說明聶小倩早就留心尋找適當(dāng)?shù)娜诉x來幫助她脫離苦海,不再“歷役賤務(wù),腆顏向人”。認(rèn)識寧采臣后,聶小倩已堅定了自己的決心,向他和盤托出真情,并替他指出了幸免于難的途徑。她并不是這樣簡單地一說就完了,而是想得長遠(yuǎn),還預(yù)先假設(shè)了金華妖物倘不為燕生所除,自己仍要被脅迫這事,因而又要寧采臣將自己的尸骨帶走,來個釜底抽薪,以絕后患。由此可見她思慮之深,心思之細(xì)。
及至寧采臣帶聶小倩回家后,她“愿執(zhí)箕帚”以報寧采臣的葬骨于“安宅”的大恩,而在寧母初因聶小倩是鬼不敢答應(yīng)她與寧采臣的婚事時,這時聶小倩的表現(xiàn)很值得人尋味。她并沒有傷心哭泣,也沒有心生怨恨,而是乖巧地說:“兒實無二心。泉下人既不見信于老母,請以兄事,依高堂,奉晨昏,如何?”這樣既表明了自己對寧采臣決不會有加害之心,又給寧母及自己一個臺階下,同時還可因“依高堂奉晨昏”與寧母接近,消除寧母的疑懼,獲得寧母的歡心。簡單的一句話竟有一石三鳥之功,其心思可謂巧矣。暮后寧母害怕她,她從寧母不為她設(shè)床褥這一點窺知母意,就到寧采臣書齋“就燭下坐,移時殊不一語”,她原希望寧采臣會幫她留在寧家,同時也心中希望寧對她心存憐惜,但由于寧采臣沒有體會到她的心情,“久之”,她才主動開口借書誦讀,并請寧指正以打破僵局。而過二更后被寧促走她才“愀然曰:‘上異域孤魂殊怯荒墓?!倍潭處仔性?,把她的少女與嬌弱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此外,在寧家母子溺愛小倩而寧妻病亡,寧母隱有納女意時,小倩“微知之”,“乘間”告訴寧母自已并無惡意,且寧采臣將來不僅有當(dāng)官的福運,而且還會有三個當(dāng)官的兒子,不會因娶了她而失去這些,這席話打消了寧母的疑慮,正中了寧母的下懷,顯然寧母再也不會反對他們的婚事。由這些事情,聶小倩的聰慧靈巧可見一斑。然而最能顯出她的聰慧的還是她在金華妖物未來之前金華妖物即將尋她到此,并早作準(zhǔn)備,要寧采臣取出燕生所贈的盛劍革囊,還兩次變更其所掛位置,最終消滅了妖怪。這里她的聰明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與突出,簡直接近神奇了。
除了美麗聰慧外,聶小倩還具有一般女子所具的共性,即溫柔善良。她的行為舉止讓人覺得“綽約可愛”,開始受到寧母的誤解與委屈也是細(xì)聲慢語地解釋,與寧采臣相處時察言觀色從不使他為難等方面均可說明她的溫柔。至于善良,從對寧采臣所說的“被妖物威脅,歷役賤務(wù),腆顏向人,實非所樂”即是一證。所以當(dāng)她向?qū)幠附忉屪约翰o惡意時所說的“居年余當(dāng)知肝膈,為不欲禍行人,故從郎君來”這句話也正是她的行為的真實寫照。另外,與寧母見時不為接納,但她毫無怨言地解釋,愿兄事寧,在寧妻已久病的情況下,為減輕寧母的負(fù)擔(dān)“即入廚下,代母尸饔”,從此“朝旦朝母,捧匜沃盥,下堂操作,無不曲承母志”,使由于寧妻病臥不起后操勞家務(wù)勞累不堪的寧母自從小倩來后“逸甚”而“心德之”。她這樣做固然包含著取得寧家母子信任與好感的因素,但更多的還是表現(xiàn)了她的善良。
聶小倩是一個富有人情美的藝術(shù)典型。由于“向善”的心力,她的生命完成了一個漂亮的“三級跳”:先為娼魅,二為傭姑,三為人妻??v覽其生平,她都表現(xiàn)出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其形象不啻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不幸淪為煙花而又向往過上常人生活的受害婦女的化身。她昭示世人,即便身陷玄海,只要一心向善,反抗邪惡,追求光明,就能改變自身命運。只要勤勞善良,感恩負(fù)重,就會博得世人的理解和敬重。
作者在著力塑造聶小倩這個美麗聰慧心地善良而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女子的同時,還塑造了寧采臣這次要人物的形象,其性格也極為鮮明。寧采臣“廉隅自重”;因此在聶小倩開始引誘他時,他正容說“卿防物議,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恥道喪”而拒絕,又將聶所留黃金“掇擲庭墀”,認(rèn)為“非義之物,污吾囊橐”。他正因為這些而得到聶小倩的敬重。寧也因為“性慷爽”,故雖自己處于危險境地而當(dāng)聶小倩請求他移葬自己的尸骨到安全地方時“毅然諾之”,他催促過二更仍在他書寢看書的小倩離去時說“齋中別無床寢,且兄妹亦宜遠(yuǎn)嫌”,雖然顯得有些過于方正,但也正表現(xiàn)了他的剛直。蒲松齡并沒有一味地夸張他的“梗直”,也寫了他的具有人情味的一面。當(dāng)他見到聶小倩因為被迫離開書齋回到荒墓時嬌弱無依的樣子時,“竊憐之”;后來“母子皆溺愛之”;及至寧母與他商議娶小倩時,“寧喜”這兩上字就充分顯示了他當(dāng)時的心情。除這兩點外,他也不像一般的讀書人那樣過于迂腐。當(dāng)他得知燕生可幫他避過危險時“恐燕他出,早詣邀致。辰后具酒,留意察燕”,與燕生約定同宿后料定燕生不會趕他走,而不聽燕生的“辭以性卿耽寂”“強(qiáng)攜臥具來”。當(dāng)為聶小倩移尸骨時考慮到這為世不容又“托有妹葬此發(fā)掘女骨”。同時怕聶小倩孤魂見凌于雄鬼“因營墳葬諸齋外”能就近保護(hù)照顧她,這種種也顯示出了他的精明與溫情。
寧母雖描繪得不多,但通過作者的筆讀者認(rèn)識到了一個慈祥膽小心地善良的老婦人。與此同時燕生雖也被著筆不多但亦使人一見難忘,他無疑是個在蒲松齡文中經(jīng)常以各種身份與性格出現(xiàn)的俠客形象,如《紅玉》中的人俠虬髯客狐俠紅玉、《水莽草》中驅(qū)鬼救人的自甘為鬼的祝生、《俠女》中受滴水恩即涌泉相報的俠女、《聶政》中死后猶路見不平的聶政等,這位燕生也正是作者所理想化了的神通廣大,勇于與邪惡勢力作斗爭的人民的化身,他的出現(xiàn)雖不多但因為他的出現(xiàn),文中都隱帶一股俠義之氣,令人看后精神為之一振。
除了在人物形象上塑造得十分成功外,作者還多次運用了多種藝術(shù)手法,力求使文章寫得更為精彩。他將聶小倩寫為美貌若仙溫柔善良的女子,幾乎將天下女子所有的好處者集中在她身上。那個妖怪則是“如夜叉狀電目血舌”那樣丑惡可怖令人生厭,那個作幫兇的老媼也被描寫為“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