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古稱歷山;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曾躬耕于歷山之下,故亦名舜山或舜耕山。據(jù)史載:隋朝年間,山東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shù)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沿盤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傳唐朝名將秦瓊曾拴馬于此。半山腰有一彩繪牌坊,即"齊煙九點"坊。登上一覽亭,憑欄北望,近處大明湖如鏡,遠處黃河如帶,泉城景色一覽無遺。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興國寺后的千佛崖上。山上峰巒起伏,林木森森,遠望猶如濟南的一重錦屏,恰似濟南的天然屏障,山中人文昌盛,古跡眾多,是一個融山林、名勝古跡為一體的大型游覽勝地。
1993年春,千佛山公園建成櫻花林;1995年在櫻花林西側建起了一座園中園,名為瀛芳園;亭園西側為茶道館,1996年建成。瀛芳園是櫻花林的有機組成部分,占地4畝,是一半封閉式的亭園。坡頂灰板瓦覆蓋的大門設在北側,門內拙石橫臥,以作屏障,石上鐫以濟南當代書法家魏啟后題寫的"櫻"字,給瀛芳園點明這里是櫻花世界的主題。除櫻花外,園內還配植松柏、黃櫨、迎春等花木。
桃花園,在萬佛洞北側山坡。1990年辟建,占地7公頃,植山桃、品種桃、垂柳桃、紅杏、榆葉梅2400余株,初春時節(jié),桃花盛開,妖冶艷美;落英繽紛,似紅云流霞。四周翠柏,蔥籠儲潤。百鳥嚶鳴,蜂飛蝶舞。園東南側高坡上,建有"紅雨亭",石質圓形寶頂,玲瓏空透。
梨園建于萬佛洞與彌勒勝苑之間,近臨上山盤路,4000余平方米。陽春三月景色迷人,花兒先葉開放,一朵朵,一穗穗,素淡嬌媚,彌漫春園。宋人趙福元的《梨花》詩中描繪生動,詩曰:"玉作精神雪作膚,雨中嬌韻越清。若人會得嫣然態(tài),寫作楊妃出浴圖。"園內,還散植些許杏花、桃花,四周又簇擁著柏樹、松樹,這好像巨大的翠綠色框架鑲嵌著一塊巨大的染些胭脂紅的素白的玉。
歷山院位于興國寺東側,也稱東廟,原是一處儒、道、佛三教合居的院落。門額上“歷山院”三個大字,集自乾隆御碑。山門內南墻上鑲嵌有《歷山銘》碑刻,該碑刻為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進士阮元撰文,隸書家桂馥書寫。兩位杰出學者的文筆書法交相輝映,彌足珍貴,為千佛山增色。歷山院為以弘揚大舜文化為主的場所。院內的主要建筑有舜祠、魯班祠、三圣殿、一覽亭等景點。千佛山景區(qū)大力挖掘和弘揚舜文化,2009年對歷山院進行重修,在保留歷史古跡的基礎上,修葺建筑,撰寫楹聯(lián),并依自然山勢在崖壁上鐫刻了長30米,寬6米,共800余字的《舜典》,舜文化氛圍更加濃厚。
萬佛洞位于千佛山北麓,建于1992年,由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奇觀、云岡薈萃四部分組成,是千佛山的一大勝景。洞長500米,經(jīng)過藝術家精選、濃縮、重構,用仿造的手法塑造佛祖、菩薩、弟子、天王近3萬尊,集敦煌、龍門、麥積山、云岡全國四大石窟的精華于一身。大臥佛長28米,洞前矗立的以四川樂山大佛為原型塑造的大佛高15米,雙目凝視,莊重肅穆。洞內壁畫萬余平方米,以精美瑰麗、渾樸雄壯、含蓄秀麗、宏偉粗獷等不同風采交相輝映,再現(xiàn)中國石窟雕像的藝術魅力,記載中國佛教發(fā)展歷史的變遷,可謂“由萬千彩塑與壁畫構成一座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博物館”。
千佛崖位于禪寺院內南側,是濟南市較早的造像群,對研究中國隋代佛教,頗有價值。崖上,有隋開皇七年(587年)至開皇十五年(595年)所鐫刻的佛像,共9窟,計130多尊。極樂洞為造像群主窟,中間阿彌陀佛盤膝禪坐,高3米,身后飾佛光。右側大勢至菩薩,左側觀世音菩薩侍立,高近3米,開皇十一年(591年)鑿成。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
千佛山觀音園內供奉的是白衣觀音,身高15米,矗立在水池中央,法相慈藹,可近可親。池周圍是各種觀音的化身,分別是:自在觀音、送子觀音、數(shù)珠觀音、渡海觀音、楊柳觀音等26尊。白衣觀音塑像西側建有觀音殿,亭廊相連,古色古香,頗具韻味。
位于極樂洞東,深數(shù)米,三折之后呈長方形,人工開鑿,類似房間,高兩米,面積20平方米,正中原有坐像。洞中上端,有石刻一方,大字是"黔婁洞"。小字記載黔婁子的身世,意為:黔婁子,周代齊國人,修身清節(jié),不事王侯,隱居在這里,鑿一石洞,終身不下山,曾著書4篇,名《黔婁子》,皆言道家的事情,魯共公聽說他有才能,派使節(jié)聘請他做宰相,被拒。齊威王每遇兵敗,就來請教,黔婁子授給他秘語,遂轉敗為勝。洞內迎門石壁上,嵌一碑,記載著黔婁子的故事:"黔當先生卒,覆以布被。覆頭則足見,覆足則頭見。曾皙曰:'斜其被則殮也。黔婁妻曰:'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先生之意也'"。此語至今傳為佳話。
興國禪寺居千佛山山腰,內有大雄寶殿、觀音堂、彌勒殿、對華亭,占地3000平方米,是山東著名香火勝地。據(jù)明成化七年(1471年)石志記載,該寺曾遭兵火破壞,成化四年(1468年)8月3日,德王府內官蘇賢游覽千佛山,看到當時情景,不勝慨嘆,于是捐資建佛殿、僧房、廚房、糧倉等。寺門朝西,上額刻有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書法家趙樸初題寫:"興國禪寺"四字。楹聯(lián)石刻:"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jīng)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為濟南清未秀才楊兆慶書寫。殿內塑釋迦牟尼、大悲觀音、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四大天王。門內兩側,有鐘鼓二樓。進寺門南側,千佛崖石壁上鐫刻佛像多尊。山崖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洞天福地石坊、對華亭。院內有彌勒殿、觀音殿、達摩殿、玉佛殿及禪堂。東側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和多尊羅漢。
位于興國禪寺西門內南側高聳的石壁下。山風吹來,呼嘯作響,如龍吼,故名。清朝詩人劉大紳曾作《詠龍泉洞》:"千尺高巖萬樹林,時時洞口老龍吟。不知幾夜清秋雨,并作寒泉一水深"。洞口上方篆書石刻"龍泉洞",濟南當代書法家任曉麓先生題寫,洞內東側與極樂洞相通。南側石壁鐫有佛像,合掌瞑目,結跏趺坐,為劉景茂于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正月造,為千佛山年代較早的造像。下邊有一小門,門內有一垂直深潭,稱“龍泉”,深及2米,水清見底,四季不涸。昔日僧人,汲此水烹茶,以饗游客。
彌勒勝苑正門的牌坊高9.9米,寬12.5米,為四柱三門沖天式,整體造型莊重博大,氣勢不凡。主佛像為大肚彌勒佛,佛像通體高20米,采用3mm銅板焊接而成,花崗石質的蓮花寶座高約9米,直徑30米,號稱“江北第一大佛”。佛像周圍的巖壁,雕刻了十八羅漢。主佛像身后的環(huán)形山崖上,是彌勒佛的生平事跡介紹的大型浮雕,其長36米,高3.5米,面積126平方米。
佛山巨型佛像的耳、下頜、頸部由千佛山公園西北門(迎賓門)至千佛山公園北門牌坊之間的山體組成,耳部位于千佛山公園西北門入口處之綠島,耳部輪廓明顯。該巨佛佛像面部及頭頂部分應處于經(jīng)十一路至經(jīng)十路之間部分,已建成多處樓房。頸部往南的身體部分呈坐姿,而千佛山山脊形成的右臂自然下垂,置于右腿之上。順山勢再往南,巨佛左腿半立,右腿橫臥,雙腿呈左舒坐狀。巨佛右腳東側為千佛山公園南門(佛慧門),左腿膝蓋處為公園東門(永賢門),腳踝處為辛亥革命烈士陵園,左腳底部位于魚翅皇宮大酒店門前路北,尤其明顯的是巨佛左腳跟部、腳弓、腳趾各部位明顯,比例協(xié)調,甚為傳神。
1、京福高速-濟南繞城高速西出口下-沿經(jīng)十路東行至千佛山路南行-千佛山,下高速后約20分鐘車程。
2、濟青高速-濟南繞城高速東出口下-經(jīng)十路西行至歷山路交叉口南行-千佛山,下高速后約20分鐘車程。
游客乘2、48、64、85、K51、K54、K56、游66、游68路公交車分別抵達千佛山的北門、西門、東門。
濟南千佛山景區(qū)位于北緯36°38′18.60″,東經(jīng)117°01′45.37″,距市中心2.5公里,位于濟南市中心南部偏東。
濟南千佛山地區(qū)地處中緯度地帶,由于受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和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涼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冬季亞洲大陸北部形成了蒙古高壓,濟南千佛山被極地大陸氣團所控制,常受來自北方冷空氣侵襲,寒冷晴朗,雨雪較少,多偏北風。
正門→瀛方園→滑道→魔槐亭→齊煙九點→西廟→望岱亭→第一弭化→落云亭→東廟→賞菊園→索道→彌勒大佛→萬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