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佛文化景區(qū),位于陜西省扶風縣,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景區(qū)依托法門古寺而建,占地約1300畝,由臺灣著名建筑設計大師李祖原先生主持設計。“一山四海會,一指法門開,一脈傳如來”,景區(qū)建筑秉承盛唐佛教宗旨,山門廣場、佛光大道、法門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眾多藝術佛像、園林雕塑小品等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學、政治、藝術等方面的成就,彰顯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
法門寺位于寶雞市扶風縣城北十公里處。東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寶雞市90公里。始建于東漢末年恒靈年間,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初稱“阿育王寺”。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因出土了釋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而享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美譽。
法門寺地宮,發(fā)現于1987年,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fā)現的年代久遠、規(guī)模大、等級高的佛塔地宮,面積31.48平方米,地宮中發(fā)掘的2499件大唐珍寶簇擁著4枚佛指舍利重回人間。謂“窮天上之莊嚴,極人間之煥麗”。是一部追溯歷史文化的佛教“史記”,也是一幅再現佛教圣地的歷史畫卷。
山門廣場位于法門寺佛文化景區(qū)的入口,面積約15萬平方米,建筑設計大氣恢弘,山門及兩側回廊的設計方正、簡潔,與圍合的廣場一起,共同體現了佛學的包容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形成一種莊嚴清靜、慈悲祥和的氛圍。穿過佛光門進入院中,凈水池邊14朵蓮花高雅圣潔,引導人們以一顆平靜之心走入佛國圣地。
佛光大道長1230米,寬108米,象征著由世俗走向成就的修行之路,也就是說是一條成佛之道。佛光大道是景區(qū)的景觀主軸。東邊設有佛陀勝跡系列雕塑,講述了佛祖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涅槃的故事,西側是法界源流系列雕塑,展現了佛教文化在世界特別是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佛光大道分別設有經幢、菩薩,同時按佛教“五時判教”而設,其中包括: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時。
148米的法門寺合十舍利塔于2009年5月9日落成。其造型如同合十的雙手,中間鏤空部分是一座傳統(tǒng)形式的唐塔。塔前鋪設了一條長達1230米、寬108米的佛光大道,一些源于佛教經典題材的景觀小品及金色菩薩像點綴在大道兩側。大道兩頭分別是可容十萬人的朝圣廣場與山門廣場。
寺院位于佛光大道中段偏北的東側,面積約為3萬平方米。說它是佛門圣地,一是據地理陰陽學,這座寺廟披小帶河,負陰抱陽,氣聚而不散,有助于僧人們在青山白云,流水清泉中悟道成佛。二是寺院經歷了佛教在中國傳播興盛衰微,再光大的全過程。正是由于這座寺院的令人驚嘆的歷史,才有了今天蔚為壯觀的法門寺文化景區(qū)。如果說法門寺佛文化景區(qū)是一個盛開的蓮花,這里就是儲藏,培植蓮花的種子。
法門寺博物館,1987年4月,法門寺唐代地宮及數千件珍寶面世,宏動了海內外。為了妥善保存這批稀世珍寶,人民政府修建法門寺博物館,于1988年11月9日正式向海內外開放。作為以收藏、保護、研究、陳列法門寺地宮文物和歷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法門寺博物館,它在建設伊始便被納入法門寺建設總體規(guī)劃的藍圖。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法門寺博物館已經具有較大的規(guī)模,成為全國文物博物館的一個后起之秀,并向國家級博物館邁進。
旺季100元(每年3月1日至11月30日)、淡季90元(每年12月1日至次年2月29日)
一、費用包含:
1、法門文化景區(qū)成人票1張(門票將實行一票制,可參觀法門寺院、法門寺博物館和合十舍利塔三個景點)
2、費用不包含:其他二次消費項目
二、使用方法:
1、預訂成功之后直接憑短信二維碼至景區(qū)入口刷碼入園
2、入園時間:09:00~17:00
3、兌票地點:法門文化景區(qū)售票大廳(兌票時需攜帶本人身份證,一人一證)
三、重要條款:
1、預訂時請務必正確填寫個人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如因個人原因將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填寫錯誤導致無法入園的,我方概不負責,請務必正確填寫?。ㄉ矸葑C必須在有效期內);
2、每個身份證每天限購一次;
3、預訂成功之后無需兌票可憑短信二維碼至景區(qū)入口直接刷碼入園;如需兌票,請前往景區(qū)售票大廳憑購票短信換取門票(一證一票)。
四、【特殊人群政策】:
(1)半價票:18周歲(含)以上憑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憑本人學生證享受半價門票優(yōu)惠。1.2米(含)-1.4米(不含)兒童以及6周歲-18周歲(含)青少年憑身份證或戶口本享受半價門票優(yōu)惠。
(2)免票:
①年滿65周歲(含)以上老人(須有家人陪同)憑有效證件換取免票進入景區(qū);
②1.2米(不含)以下及6周歲(不含)以下的兒童(須監(jiān)護人或家人陪同并出示戶口本)換取免票進入景區(qū);
③殘疾人(含殘疾軍人)憑殘疾證換取免票進入景區(qū)(建議有人陪同);
④現役軍人必須同時持有效證件和軍人保障卡方可換取免票進入景區(qū);
⑤著統(tǒng)一寺院僧衣,削發(fā)剃度的僧人一律可以免票進入景區(qū);
⑥持有法門寺發(fā)放的皈依證的居士可在農歷每月初一、十五、二月初八、二月十九、四月初八、六月十九、七月三十、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七、臘八節(jié)等佛教節(jié)日期間憑皈依證換取免票進入景區(qū)。
五、退改規(guī)則:
驗證碼未驗證前均可申請退改。1個訂單多張票,不支持部分退。
六、發(fā)票說明:
如需發(fā)票,請游玩結束在山門售票大廳換取。
一、西安—法門文化景區(qū)乘車路線
從西安城西客運站乘坐西安至扶風高速客車,抵達扶風縣汽車站后轉乘出租車直達法門文化景區(qū)。
返程:從法門文化景區(qū)乘坐出租車前往扶風縣汽車站后,轉乘扶風至西安高速客車返回西安。
二、寶雞—法門文化景區(qū)乘車路線
1.從寶雞西站乘坐寶雞至扶風高速客車,抵達扶風縣汽車站后轉乘出租車直達法門文化景區(qū)。
返程:從法門文化景區(qū)乘坐出租車前往扶風縣汽車站后,轉乘扶風至寶雞高速客車返回寶雞。
2.從寶雞西站乘坐寶雞至法門低速客車,途徑陳倉區(qū)、鳳翔縣、岐山縣等,到達法門鎮(zhèn)后向北步行直達法門文化景區(qū)。
返程:從法門鎮(zhèn)乘坐法門至寶雞低速客車返回寶雞。
3.從寶雞東站乘坐寶雞至扶風低速客車,途徑陳倉區(qū)、鳳翔縣、岐山縣等,抵達扶風縣汽車站后轉乘出租車直達法門文化景區(qū)。
返程:從法門文化景區(qū)乘坐出租車前往扶風縣汽車站后,轉乘扶風至寶雞低速客車返回寶雞。
法門寺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zhèn),西距寶雞市90千米,東距西安市110千米。
據傳始建于東漢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木塔4層,塔下設有地宮,地宮中存放著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槨,內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木塔名叫“真身舍利寶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后,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tǒng)一印度后,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于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
法門寺供奉佛骨舍利的木塔在戰(zhàn)火紛繁的十六國和南北朝混戰(zhàn)時期屢遭破壞,特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采納崔浩的建議,禁佛教,毀佛經、佛像和塔寺,致使該寺舍利塔在劫難逃,成為廢墟。但當時仍有信徒不斷前來燒香敬佛,這里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圣?!?。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岐州牧拓跋育修復阿育王寺和舍利塔。并于西魏恭帝元魏二年(公元555年)開塔瞻禮舍利,法門寺由此名聲大振,始成為中國四大佛教勝地之一。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稱“成實道場”,舍利塔隨謂"成實道場合利塔"。仁壽二年(602年)右內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改"成實道場"為"法門寺",塔也名為"法門寺舍利塔"。是年,法門寺不幸遭遇火焚,一片沖天火光后,僅剩塔基殘垣。
唐太宗貞觀五年(公元632年),岐州刺史張德亮在塔基上修筑望云殿,以殿代塔,殿樓4層。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迎佛骨于東都洛陽,供養(yǎng)3年后,于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送歸法門寺地宮,并詔令和尚惠恭、意方等重修法門寺塔。唐高宗一次向寺院施舍錢5000貫、絹5000匹,皇族大臣也紛紛競相捐物獻錢,《法苑珠林》記載其盛況曰:”于時京邑內外道俗,連接二百里間,往來相續(xù)”。張撰《無憂王寺真身塔銘》曾對重修的法門寺塔有描述:拔一柱以載天",可知阿育王寺亦名“無憂王寺”,塔名亦謂”無憂王寺真身寶塔"。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題舍利塔為"大圣真身寶塔",亦名"護國真身寶塔“。
后梁末帝龍德二年(公元922年),原唐節(jié)度使、岐王李茂貞修葺木塔,添置塔心樘柱,并在塔頂覆蓋綠色琉璃瓦,每逢朝霞滿天或夕陽西下時,塔頂金碧輝煌,塔身雄姿昂然,煥煥乎立于岐山之陽。時人薛昌序在《秦王重修法門寺塔廟記》中贊其“窮華極麗,盡妙罄能”,足以與長安城內的大、小雁塔媲美。經過李茂貞的修筑,4層木塔得以保持到明代后期。
唐代200多年間,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yǎng)佛指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據史載“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可干戈平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還佛骨時,按照佛教儀軌,將佛指舍利及數千件稀世珍寶一同封入塔下地宮,用唐密曼荼羅結壇供養(yǎng)。唐代諸帝篤信佛法,對舍利虔誠供養(yǎng),寺院大小乘并弘,顯密圓融,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及舉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
迎請佛骨在唐末愈演愈烈達到高潮。所謂迎請佛骨,就是每隔三十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宮中的佛骨迎入長安城皇宮瞻仰。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此次迎請佛骨事先準備了兩年,當時從京城長安到法門寺兩百多里間,車馬晝夜不絕,沿途都有飲食供應,叫做“無礙檀施”;迎請佛骨的儀仗車馬由甲胄鮮明,刀杖齊全的皇家御林軍導引,文武大臣護衛(wèi),名僧和尚擁奉,旌旗蔽日,鼓樂鼎沸,沿途站滿虔誠膜拜的善男信女。長安城內各街用綢緞結扎各種彩樓。懿宗皇帝也親御巡福門城樓迎拜頂禮,百官士眾則沿街禮拜迎候。佛骨先迎請到皇宮內供奉三天,再迎送到京城寺院輪流供養(yǎng)。文武百官和豪族巨富都爭施金帛,四方百姓扶老攜幼前來瞻仰,甚至有斷臂截指以示虔誠。自這次迎骨請佛骨之后,地宮關閉,與世隔絕1113年之久。法門寺在唐代也遭到過厄運,唐武宗在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大規(guī)模滅佛,史稱“會昌法難”。唐武宗曾下令毀掉佛指骨舍利,但此前,寺僧們準備了幾件佛指骨舍利的影骨(仿制品),用以搪塞君命,而把釋迦牟尼佛真身指骨秘藏起來。
宋代法門寺承襲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闊氣勢,當時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書“皇帝佛國”四字于山門之上。金元之際,法門寺仍是關中名剎,“藏經碑”中有寺僧抄寫大藏經5000卷之記載。金人也刻“詩碑”盛贊其寺塔:“三級風檐壓魯地,九盤輪相壯秦川”。
明清以后,法門寺逐漸衰落。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鳳翔府發(fā)生地震,歷經數百年歷史的唐代四級木塔崩塌。明神宗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地方紳士楊禹臣、黨萬良等捐資修塔,歷時30年建成八棱十三級磚塔,高四十七米,棱以雕琢花磚砌成,拱角處懸掛鈴鐺,微風過處,鈴兒叮咚作響,盡顯佛家神圣莊嚴。地面第一層塔門朝向南方,東、南、西、北四正面皆有精美石刻,分別是“浮屠耀日”、“真身寶塔”、“舍利飛霞”、“美陽重鎮(zhèn)”,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四偏面分別嵌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符文。塔的第二層至第八層均有斗拱、欄桿,自第九層起以青磚撥檐。塔身第二層至第十二層每層各設有8個佛龕,每龕供奉銅佛1至3尊,佛像旁放置經卷函匣,外罩鐵網。塔頂以青銅鑄造,三片相接成葫蘆形,上鑄“明萬歷三十七年造”8個楷字。綜觀整個舍利塔全貌,塔基邊長27米,高1.8米,塔基、身、頂三者相加后的寺塔高為60.25米,巍峨高聳,壯觀宏麗。明代隆慶年間修繕法門寺的工匠們曾在地宮中目睹盛裝佛骨的寶匣。據《扶風縣志》記載:“明隆慶中,塔崩。啟其藏視之,深數丈,修制精工,金碧輝煌。水銀為池,泛金船其上。內匣貯佛骨,旁金袈裟尚存?!辈贿^,工匠們在驚詫之余,出于對佛祖的崇敬,并不敢擾動佛骨寶匣和地宮寶物,地宮隨后被封閉,在地宮之上建成新的寶塔。
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關中地區(qū)再次發(fā)生地震,法門寺塔身向西南方向歪斜,不少佛像從佛龕中跌落地面。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法門寺因動亂一度被攻占,寺院也毀于大火之中。
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在愛國志士、時任華北慈善會會長的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上海實業(yè)家李祖紳、李祖才兄弟捐資3萬元,又從各方募籌到2萬元,完成了晚明以來大規(guī)模的維修,歷程一年零四個月,于1940年7月竣工。重修法門寺時,曾經有匠人偶然發(fā)現了地宮的一角。當時中國大地處于內憂外患之際,戰(zhàn)火正熾,日本侵略者的飛機轟炸西安,向其周邊逼近,到處是流離失所的災民,何況震驚世界的清東陵盜陵案剛發(fā)生了不過10年。為了確保地宮安全,主持法門寺重修工作的朱子橋先生立即召集知情人,要求必須立誓保守此秘密,決不讓外人尤其是貪婪的日本人知道,否則就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事后證明,這些知情者確實是頂天立地的秦川漢子,一諾千金,果真無人將地宮秘密泄露出去。朱子橋等人又將地宮入口重新封閉起來,還對外謊稱塔下洞內毒蛇盤繞,根本無法進入。
文革期間,紅衛(wèi)兵欲挖地開塔,良卿法師點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塔下珍寶。
1976年8月,四川松潘發(fā)生大地震,波及到了扶風,法門寺塔西南面第二層砌磚粉碎跌落,塔身向西南嚴重傾倒。此后,塔身又接連出現裂縫與垮塌,至1981年9月時,塔頂已自行跌落,只殘余半個塔身孤零零地危立于殘破磚石臺基之上。
如今我們看到的法門寺,實際是1987年以后仿唐式建筑風格所重建的,1988年重建的塔完全按照明代十三級八角形塔樣式修建,磚塔也被改為了鋼筋混凝土結構。
2006年5月25日,法門寺遺址作為南北朝至清代古遺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