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單瓣、復(fù)瓣或重瓣,白色或初開時為淡綠色,萼綠色,小枝青綠而無紫暈。
主要品種:李花綠萼、變綠萼、臺閣綠萼、長蕊綠萼、二綠萼、復(fù)瓣綠萼、六綠萼、小綠萼、金錢綠萼、米單綠、長蕊單綠、單瓣綠萼、早花綠萼、錦枝綠萼、錦葉綠萼、晚綠萼、久觀綠萼、異味綠萼、月桂、月影、一重綠萼、大輪綠萼、豆綠、梅山綠萼、長絲綠萼、大花綠萼、錦葉晚綠等。
原產(chǎn)中國西南及臺灣,主產(chǎn)江蘇,浙江?,F(xiàn)在四川、湖北、江西等多地均有。
綠萼梅俗稱綠梅,因萼綠花白、小枝青綠而得名。它屬于梅花品種分類系統(tǒng)中的真梅系直枝梅類綠萼型,是梅花品系中的佼佼者。
(原變種)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4-8厘米,寬2.5-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幼嫩時兩面被短柔毛,成長時逐漸脫落,或僅下面脈腋間具短柔毛;葉柄長1-2厘米,幼時具毛,老時脫落,常有腺體。
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于1芽內(nèi),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于葉開放;花梗短,長約1-3毫米,常無毛;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萼筒寬鐘形,無毛或有時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圓鈍;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雄蕊短或稍長于花瓣;子房密被柔毛,花柱短或稍長于雄蕊。
果實近球形,直徑2-3厘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貼;核橢圓形,頂端圓形而有小突尖頭,基部漸狹成楔形,兩側(cè)微扁,腹棱稍鈍,腹面和背棱上均有明顯縱溝,表面具蜂窩狀孔穴?;ㄆ诙杭?,果期5-6月。2n=16,24。
落葉小喬木,高達10米。樹干紫褐色,多縱駁紋。常有枝刺,小枝綠色或以綠色為底色。葉廣卵形至卵形,先端長漸尖或尾尖。早春2-3月先葉開花,花著生于一年生枝的葉腋,單生或兩朵簇生,單瓣或重瓣,有暗香。核果球形,一側(cè)有淺槽,被毛,6月果熟,熟時黃色。小枝青綠無紫暈。
喜光,宜陽光充足、通風(fēng)良好的環(huán)境。過陰時樹勢衰弱,開花稀少甚至不開花。喜溫暖氣候,但耐寒。喜較高的空氣濕度,有一定的抗旱性,對土壤的要求不嚴,但喜濕潤而富含腐殖質(zhì)的沙質(zhì)壤土,土質(zhì)黏重,土質(zhì)黏重、排水不良時易爛根死亡。
綠萼具有自己的特點。梅花的常見蟲害及病害在宮粉梅、朱砂梅上較易發(fā)生,而在綠萼梅上發(fā)生較小。另外,由于綠萼梅生長健壯、新枝粗壯、葉芽飽滿,故芽接的成活率遠高于其他品種,但是,綠萼梅也有其不足之處,就是花蕾抗凍性差,所以在寒潮來臨要注意防寒護蕾。
栽植在南方可地栽,在北方寒冷地區(qū)則應(yīng)盆栽室內(nèi)越冬。在落葉后至春季萌芽前均可栽植。為提高成活率,應(yīng)避免損傷根系,帶土團移栽。地栽應(yīng)選在背風(fēng)向陽的地方。盆栽選用腐葉土3份、園土3份、河沙2份、腐熟的廄肥2份均勻混合后的培養(yǎng)土。栽后澆1次透水。放庇蔭處養(yǎng)護,待恢復(fù)生長后移至陽光下正常管理。
光照與溫度喜溫暖和充足的光照。除杏梅系品種能耐-25℃低溫外,一般耐-10℃低溫。耐高溫,在40℃條件下也能生長。在年平均氣溫16-23℃地區(qū)生長發(fā)育最好。對溫度非常敏感,在早春平均氣溫達-5-7℃時開花。
澆水與施肥生長期應(yīng)注意澆水,經(jīng)常保持盆土濕潤偏于狀態(tài),既不能積水,也不能過濕過干,澆水掌握見干見濕的原則。一般天陰、溫度低時少澆水,否則多澆水。夏季每天可澆2次,春秋季每天澆1次,冬季則干透澆透。施肥也合理,栽植前施好基肥,同時攙入少量磷酸二氫鉀,花前再施1次磷酸二氫鉀,花施1次腐熟的餅肥,補充營養(yǎng)。6月還可施1次復(fù)合肥,以促進花芽分化。秋季落葉后,施1次有機肥,如腐熟的糞肥等。
整形修剪地栽梅花整形修剪時間可于花后20天內(nèi)進行。以自然樹形為主,剪去交叉枝、直立枝、干枯枝、過密枝等,對側(cè)枝進行短截,以促進花繁葉茂。盆栽梅花上盆后要進行重剪,為制作盆景打基礎(chǔ)。通常以梅樁作景,嫁接各種姿態(tài)的梅花。保持一定的溫度,春節(jié)可見梅花盛開。若想“五一”開花,則需保持溫度0-5℃并濕潤的環(huán)境,4月上旬移出室外,置丁陽光允足、通風(fēng)良好的地方養(yǎng)護,即可“五一”前后見花。
花期控制盆栽梅花一般為家庭觀賞。冬季落葉后置于室內(nèi),溫度保持在0-5℃,元旦后逐漸加溫至5-10℃,并日充分接受光照,經(jīng)常向枝條噴水,水濕應(yīng)與室溫接近。
最常用地是嫁接法,其次為扦插、壓條法,最少用地是播種法。嫁接時可用桃、山桃、杏、山杏及梅的實生苗等作砧木。
砧木南方多用梅和桃,北方多用杏、山杏或山桃。梅共砧表現(xiàn)良好,尤其用老果梅樹篼嫁接成古梅樁景,更加適宜。嫁接方法通常用切接劈接、舌接、腹接和靠接,一般在春季砧木萌動后進行。腹接也可以在秋天進行。靠接一般以果梅老蔸與梅花幼樹相接,春、秋季均可進行。芽接多于6-9月進行,一般進行盾狀芽接。
適用于較易生根的品種,如朱砂、宮粉、綠萼、骨里紅、素白臺閣等。硬枝扦插在11月落葉后進行,選幼齡母株上當年生壯枝,剪成長10-15厘米長,基部切口用1000-2000毫克/升吲哚丁酸浸泡5-10秒,然后插于消過毒的砂質(zhì)土壤中,扦插深度為穗長的2/3.插后澆透水,用小拱棚覆蓋保溫,翌年3月可生根發(fā)芽。嫩枝扦插一般于4月底至5月進行,插穗選當年生帶踵枝,長10-15厘米,用ABT-1長根粉50毫克/升浸20分鐘,間歇噴霧,生根快,成活率高。
普通壓條一般于冬季休眠或早春進行,將1-2年生根際萌發(fā)的枝條,用利刀環(huán)割1厘米左右寬,埋入土中3-4厘米,覆土后加磚塊鎮(zhèn)壓,保持土壤水分,秋后即可割離,另行分栽??罩袎簵l通常在繁殖大苗進采用,一般在早春萌芽前或在夏季新梢成熟后進行,剝?nèi)?厘米左右寬的一圈皮層,用塑料薄膜卷的圓筒套住刻傷口,在其下端2厘米處扎緊,填入適量消過毒的培養(yǎng)土,使枝條與土密接,上面再用繩子捆住,壓條生根后于秋季在塑料薄膜下端剪下,去掉塑料薄膜后帶土栽入盆中。
主要在培育新品種或砧木時采用。種子6月成熟,采收后將種子晾干,播種分春播和秋播。一般北方氣候較為寒冷,以春播為主,將種子用濕沙層積,在春分前后播種。南方氣候溫暖潮濕,以秋播為好。播種3-4年后,實生苗開花,7-8年后,達盛花期。
栽植在南方可地栽,在北方寒冷地區(qū)則應(yīng)盆栽室內(nèi)越冬。在落葉后至春季萌芽前均可栽植。為提高成活率,應(yīng)避免損傷根系,帶土團移栽。地栽應(yīng)選在背風(fēng)向陽的地方。盆栽選用腐葉土3份、園土3份、河沙2份、腐熟的廄肥2份均勻混合后的培養(yǎng)土。栽后澆1次透水。放庇蔭處養(yǎng)護,待恢復(fù)生長后移至陽光下正常管理。
光照與溫度喜溫暖和充足的光照。除杏梅系品種能耐-25℃低溫外,一般耐-10℃低溫。耐高溫,在40℃條件下也能生長。在年平均氣溫16-23℃地區(qū)生長發(fā)育最好。對溫度非常敏感,在早春平均氣溫達-5-7℃時開花。
澆水與施肥生長期應(yīng)注意澆水,經(jīng)常保持盆土濕潤偏于狀態(tài),既不能積水,也不能過濕過干,澆水掌握見干見濕的原則。一般天陰、溫度低時少澆水,否則多澆水。夏季每天可澆2次,春秋季每天澆1次,冬季則干透澆透。施肥也合理,栽植前施好基肥,同時攙入少量磷酸二氫鉀,花前再施1次磷酸二氫鉀,花施1次腐熟的餅肥,補充營養(yǎng)。6月還可施1次復(fù)合肥,以促進花芽分化。秋季落葉后,施1次有機肥,如腐熟的糞肥等。
整形修剪地栽梅花整形修剪時間可于花后20天內(nèi)進行。以自然樹形為主,剪去交叉枝、直立枝、干枯枝、過密枝等,對側(cè)枝進行短截,以促進花繁葉茂。盆栽梅花上盆后要進行重剪,為制作盆景打基礎(chǔ)。通常以梅樁作景,嫁接各種姿態(tài)的梅花。保持一定的溫度,春節(jié)可見梅花盛開。若想“五一”開花,則需保持溫度0-5℃并濕潤的環(huán)境,4月上旬移出室外,置丁陽光允足、通風(fēng)良好的地方養(yǎng)護,即可“五一”前后見花。
花期控制盆栽梅花一般為家庭觀賞。冬季落葉后置于室內(nèi),溫度保持在0-5℃,元旦后逐漸加溫至5-10℃,并日充分接受光照,經(jīng)常向枝條噴水,水濕應(yīng)與室溫接近。
干燥花蕾,呈圓球形,直徑4-8毫米,基部常帶有小梗。苞片3-4層,褐色鱗片狀。苞片內(nèi)有萼片5枚,淡黃褐色,微帶綠色,卵圓形,覆瓦狀排列,基部與花托愈合。花瓣5枚或多數(shù),白色或黃白色,緊緊相抱?;ò陜?nèi)包含許多黃色絲狀的雄蕊。中心有一枚雌蕊,子房呈卵形而有細長的花柱。質(zhì)輕。氣香,味淡而澀。以花勻凈、完整、含苞未放、萼綠花白、氣味清香者為佳。主產(chǎn)江蘇、浙江等地。花冠紅色者,稱為紅梅花,形態(tài)與白梅花相似,但較白梅花稍大,花冠淡紅色,重瓣,萼紅揭色。但藥用以白梅花為主,紅梅花則較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