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做豆腐時擠出的豆湯當老湯在鍋里熬,湯燒開后將面條下到鍋里,煮熟撈出,放到碗里加配料,配料則是水煮花生、黃豆,涼調芹菜,芝麻炒焦后軋成的的碎末,香油等等,不放醬油、醋等佐料。
2、這樣做出的漿面條面色很白,白中有青,青中有紅,紅中有黃,味道酸中有香,香中有脆,如果放些辣椒油一類的佐料,十分可口。
3、吃法更是簡單,一雙筷子即可,是博愛的一道名吃。
首先,綠豆100克,洗凈,用清水浸泡10個小時,然后,打成豆?jié){備用。
第二,將豆?jié){放容器中任其自然發(fā)酵至有酸腐味到(大約1-2天)。
第三,取芹菜200克,洗凈焯水切粒黃豆100克,加鹽30克干芝麻葉少許,用熱水浸泡回軟,洗凈,繼續(xù)用熱水浸泡2小時
第四,發(fā)酵好的粉漿到鍋中把煮至80℃的時候,漿水的表層泛起一層白沫,這時,要淋一點香油,再用勺子輕輕打漿,漿沫消失后,漿體就變得細膩光滑,下入面條、芝麻葉、鹽,煮5分鐘,加雞精。
最后,撒上備好的黃豆、芹菜粒,淋香油、辣椒油即可。
過去的時候,漿面條只是一般人家里的副餐,不是每天都可以享受得到的,因為那時豆腐做得少,因而漿面條的主要原料酸豆?jié){就少。何況,還要有花生、黃豆之類東西。即使這樣,那時候的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漿面條只是一種小吃,根本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但是,又因為好吃,營養(yǎng)豐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吃有了深刻的變化,野味和稀罕成了首選的目標,況且漿面條可口、便宜、實惠,一大碗才賣1塊多錢,一碗就能吃個差不多,這是漿面條進入市場的主要動力,這樣漿面條才“猶抱琵琶半遮面”,逐漸在市場上露出崢嶸。
不過最開始,也僅僅是在路邊的地攤上能夠吃到漿面條。漿面條進入大飯店是近幾年的事情,但是一進入大飯店,它就有不可收拾的欲望,逐漸占領了餐桌上的一席之地,倒是成了一種餐桌上的主食,這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飲食是一種文化,像川、豫、粵大菜,滿漢全席,無不充滿著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的內涵,博愛沒有典型的大菜,漿面條的出現(xiàn)總算是彌補了一下飲食上的缺憾。無論是坐在路邊吃一碗漿面條,還是在五星級飯店點一碗漿面條,都是很可意的事情,因為喝上一口面湯,酸溜溜、香噴噴的,這種享受也是一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