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盒硯通體鎏金并鑲嵌紅珊瑚、青金石、綠松石。盒蓋與盒身以子母口相合,渾然一體為伏地神獸。首似龍形,雙目呈三角形,睜目凝視,兩眉突起,并飾雙角。伏地匍匐、咧嘴露齒,其下頜前伸,巧妙地構(gòu)成貯水墨池。腹微鼓,扁平光滑的長方形石硯置身其中,石質(zhì)為甘肅臨洮石,上置圓形研石一塊。尾卷曲藏腹下。背脊隆起,雙翼凸顯。背部中心設(shè)一橋鈕,可系繩,便于提揭。銅盒硯的整體形狀貌似蟾蜍,頭生雙角,身添羽翼,張牙瞪眸,四足蹲伏,是東漢的吉祥神獸。
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漢墓,墓主為東漢某代彭城王。該墓雖早年被盜,但仍出土有銀縷玉衣及玉、銀、銅、漆器等精美隨葬品100余件。
出土?xí)r,硯堂上尚有墨痕,證明其為墓主生前實用硯,而非陳設(shè)品或明器。
秦漢以來,古人對蟾蜍頗為敬畏,認(rèn)為是鎮(zhèn)兇邪、助長生的吉祥物。由于漢代求仙思想充斥著整個社會,人們企望成仙升天,故而給諸多祥瑞神獸添加上通天的雙翅,這里的蟾蜍形盒硯亦不例外。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代表了漢代制硯的杰出成就。
2013年,南京博物院與百度百科強強聯(lián)手,共同打造了數(shù)字化、立體化的權(quán)威知識普及臺:南京博物院之百科數(shù)字博物館。該數(shù)字館通過青銅器館、玉器館、陶瓷器館,書畫館等分館,全方位展示了南京博物院的眾多珍貴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