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后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電影從有聲電影開始發(fā)展,到21世紀已經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了。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制作出來的電影,受廣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歡迎。
國外電影廣告在美國和英國的電影廣告中,有這樣八種標記:
(1)美國X——禁止未成年者觀看的影片,G——所有觀眾可看片,R——十七歲以下禁止觀看,PG——一般觀眾可看。
(2)英國U——內容正派片,A——一般觀眾可看片,X——18歲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兒童禁看的兇殺片。
電影其實就是為藝術而迂回戲話的一幕聯想而已。
1911年意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發(fā)表了一篇名為《第七藝術宣言》的論著,他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從此,“第七藝術”就成為了電影藝術的同義詞。
現如今有3D電影,是視覺的“長寬高”;美國拍攝電影有5D拍攝技術。
電影領域的最高獎項為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金獅獎、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金熊獎、美國奧斯卡金像獎。
電影藝術借鑒了口頭敘事、文學、戲劇和視覺藝術等領域的一些早期傳統(tǒng)。已經以移動和/或投影圖像為特色的藝術和娛樂形式包括:
陰影術,可能在史前時代就開始使用
暗箱,一種自史前時代起就可能被用作藝術輔助工具的自然現象
皮影戲,可能起源于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中亞、印度、印度尼西亞或中國
1650年代開發(fā)的魔燈。多媒體幻象顯示,從1790年開始,在整個19世紀上半葉使用魔法燈籠很流行,可以具有機械幻燈片、背投、移動投影儀、疊加、溶解視圖、現場演員、煙霧(有時用于投影圖像)、氣味、聲音甚至電擊。
該頻閃動畫原理是在1833推出了具有phénakisticope并且在同樣適用西洋鏡自1866年以來,在翻轉書自1868年以來,和praxinoscope自1877年,才變成基本原則攝影獎。
至少早在1843年,就對早期基于phenakisticope的動畫投影儀進行了實驗。JulesDuboscq于1853年至1890年代在法國銷售了phénakisticope投影系統(tǒng)。
攝影術于1839年問世,但起初感光乳劑需要如此長的曝光時間,以至于拍攝移動的物體似乎是不可能的。至少早在1844年,就已經創(chuàng)建了一系列以不同姿勢擺姿勢的拍攝對象,以暗示運動序列或記錄一系列不同的視角。立體攝影的出現,伴隨著1840年代的早期實驗和1850年代初期以來的商業(yè)成功,引起了人們對通過增加捕捉色彩和運動的手段來完善攝影媒介的興趣。1849年,約瑟夫·普拉托(JosephPlateau)發(fā)表了將他的phénakisticope發(fā)明與立體鏡結合起來的想法,這是立體鏡發(fā)明者向他建議的CharlesWheatstone,并使用不同位置的石膏雕塑照片在組合設備中進行動畫處理。1852年,JulesDuboscq為“Stéréoscope-fantascope,ouB?oscope”等儀器申請了專利。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對其進行了少量宣傳。這是一次商業(yè)上的失敗,尚未找到完整的儀器,但根特大學的高原收藏中保存了一張活檢盤。它有一臺機器的立體照片。
到1850年代后期,即時攝影的第一個例子出現并為運動攝影很快成為可能提供了希望,但幾十年后才成功地與實時記錄一系列連續(xù)圖像的方法相結合。1878年,埃德沃德·邁布里奇(EadweardMuybridge)最終成功地拍攝了一系列照片,拍攝了一匹正在奔跑的馬,其中有一組相機沿著賽道排成一排,并在櫥柜卡片上以TheHorseinMotion的形式發(fā)表了結果。Muybridge以及étienne-JulesMarey、OttomarAnschütz和許多其他人將創(chuàng)造更多計時攝影作品學習。邁布里奇在1880年至1895年的講座中將他的數十個計時攝影系列的輪廓描繪在玻璃盤上,并用他的動物實驗鏡將它們投影。1887年,安舒茨開發(fā)了自己的電速鏡,將24個反正性攝影圖像作為運動圖像投影到玻璃盤上,循環(huán)為只要觀眾認為有趣。
émileReynaud在他1877年的praxinoscope專利申請中已經提到了投影圖像的可能性。1880年6月4日,他在法國攝影學會上展示了一個praxinoscope投影設備,但在1882年之前并沒有將他的praxinoscope投影機推向市場。然后他將該設備進一步開發(fā)成ThéatreOptique,該設備可以投射具有獨立背景的更長序列,并于1888年獲得專利.他通過在數百個明膠板上繪制圖像,為這臺機器制作了幾部電影,這些明膠板安裝在紙板框架中并附在布帶上。從1892年10月28日到1900年3月,雷諾在巴黎格雷萬博物館為總共超過500,000名參觀者舉辦了超過12,800場展覽。
最早的電影只是一個靜態(tài)鏡頭,展示了一個事件或動作,沒有剪輯或其他電影技術。大約在20世紀之交,電影開始將幾個場景串在一起來講述一個故事。這些場景后來被分解成從不同距離和角度拍攝的多張照片。攝影機移動等其他技術被開發(fā)為用膠片講故事的有效方式。在1920年代后期有聲電影在商業(yè)上實用之前,電影是一種純粹的視覺藝術,但這些創(chuàng)新的無聲電影已經掌握了公眾的想象力。劇院老板并沒有讓觀眾只聽到放映機的噪音作為伴奏,而是聘請了一位鋼琴家或管風琴師,或者在大型城市劇院中聘請了一支完整的管弦樂隊,在任何特定時刻演奏適合電影情緒的音樂。到1920年代初,大多數電影都附帶了用于此目的的準備好的樂譜清單,并且為主要作品創(chuàng)作了完整的電影配樂。
歐洲電影的興起是由爆發(fā)打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而電影業(yè)在美國與崛起蓬勃發(fā)展的好萊塢,通過創(chuàng)新工作為代表的最顯著的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年)和不容忍(1916年)。然而,在1920年代,愛森斯坦、FW Murnau和弗里茨·朗等歐洲電影人,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格里菲斯電影在戰(zhàn)時的飛速進步以及查爾斯·卓別林、巴斯特·基頓的貢獻和其他人,迅速趕上美國電影制作,并繼續(xù)進一步推動媒體發(fā)展。
在1920年代,電子錄音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將語音、音樂和音效的音軌與屏幕上的動作同步變得切實可行。由此產生的有聲電影最初與通常的無聲“電影”或“電影”區(qū)分開來,稱它們?yōu)椤半娪啊被颉坝新曤娪啊?。他們進行的革命是迅速的。到1930年,無聲電影在美國幾乎絕跡,并已被稱為“舊媒體”。
另一個主要的技術發(fā)展是引入了“自然色”,這意味著顏色是從自然中以攝影方式記錄下來的,而不是通過手工著色、模板著色或其他任意程序添加到黑白印刷品中,盡管最早的過程通常是產生的顏色在外觀上遠非“自然”。雖然有聲電影的出現很快使無聲電影和戲劇音樂家過時了,但彩色逐漸取代了黑白。關鍵創(chuàng)新是引入了三色帶版本的Technicolor過程,1932年首先用于動畫卡通,然后也用于真人短片和一些故事片中的孤立序列,然后在1935年用于整部故事片,貝基夏普。過程的費用令人生畏,但有利票房收入增加形式的公眾反應通常證明增加成本是合理的。彩色電影的數量逐年緩慢增加。
在1950年代初期,黑白電視的普及開始嚴重抑制北美劇院的上座率。為了吸引觀眾回到劇院,安裝了更大的屏幕、寬屏處理、極化3D投影和立體聲被引入,更多的電影是彩色的,這很快成為規(guī)則而不是例外。一些重要的主流好萊塢電影直到 1960年代中期仍在制作黑白片,但它們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彩色電視接收器1950年代中期開始在美國上市,但起初它們非常昂貴,而且很少有彩色廣播。在1960年代,價格逐漸下降,彩色廣播變得普遍,銷售量激增。支持顏色的壓倒性的公眾判決是明確的。黑色和白色薄膜的最終亂舞曾在十年中期被釋放后,所有好萊塢電影制作的顏色被攝制,只有在“明星”制片人如堅持做平常例外彼得·博格達諾維奇和馬丁·斯科塞斯。
在1960年代工作室系統(tǒng)衰落之后的幾十年里,電影的制作和風格發(fā)生了變化。各種新浪潮運動(包括法國新浪潮、印度新浪潮、日本新浪潮和新好萊塢)和受過電影學校教育的獨立電影制片人的興起促成了20世紀下半葉媒體經歷的變化。從 1990年代到2000年代,數字技術一直是變革的推動力。數字3D投影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早期容易出現問題的3D電影系統(tǒng),并在2010年代初變得流行。
全球影史最具盛名的劃時代影片之一,美國20世紀影業(yè)出品《阿凡達》在2009年首次公映時,就掀起了一陣觀影狂潮——本片以27多億美元一舉打破了包括全球電影票房紀錄在內的20多項全球影史紀錄,并且至今還保持著全球原創(chuàng)(非續(xù)集)電影票房紀錄;此外本片還收獲了包括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視覺特效三項技術大獎,成為影史最具標志性的里程碑。2021年3月12日在內地以3D和IMAX 3D格式重映。
星球大戰(zhàn):原力覺醒(2015)
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zhàn)爭(2018)
電影是人類知道其確切產生時間和成長歷程的藝術,是20世紀以來發(fā)展迅速、影響巨大的媒體,是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的創(chuàng)意產業(yè)。從19世紀末開始,法國、美國及其他地區(qū)的電影發(fā)明家們相繼發(fā)明了能摹擬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光聲記錄和還原的技術和機器,這種電影技術從一誕生,就被企業(yè)家發(fā)展成為電影生意,被政治家發(fā)展成為意識形態(tài),被藝術家發(fā)展成為電影藝術,被研究者發(fā)展成為電影理論。一部電影發(fā)展史同時也是電影人探索電影規(guī)律的歷史。
商人首先看出電影是一項有利可圖的發(fā)明,迅速建立了最初的電影公司。到20世紀早期,電影公司集中資金建立制片基地,購買昂貴的制作設備,籌資進行故事片的生產,依靠大量觀眾集體買票觀影來牟利。這就形成商業(yè)電影生產與銷售模式的雛形。梅里愛的明星影片公司、愛迪生托拉斯和比沃格拉夫托拉斯是早期電影公司的代表。而電影語言及電影藝術的誕生和發(fā)展,與導演實踐和理論探索息息相關,最初西洋鏡雜耍的制作人是導演的雛形,隨著對電影表現方式和電影特性的探索,相繼出現了盧米埃爾兄弟、喬治·梅里愛、埃德溫·鮑特和格里菲斯等早期的電影藝術探索者,這些電影先驅拓展了電影語言和電影創(chuàng)意的可能性。早期的電影創(chuàng)作、電影經營和電影探索是三位一體的,此時,電影制作者同時也是電影語言的探索者,還是電影的經營者,是具有完備職能的電影人雛形。
華爾街為追逐電影工業(yè)壟斷經營所蘊含的巨大利益而介入電影業(yè),電影業(yè)之間兼并、收購并形成壟斷,迅速掀起了一股兼并浪潮。到20世紀20年代初,好萊塢只剩下八大制片廠,即米高梅、派拉蒙、華納兄弟、二十世紀??怂?、雷電華、環(huán)球、聯美和哥倫比亞公司。八大公司不僅壟斷了美國電影的國內市場,而且迅速取代了法國電影業(yè)當時在歐洲市場的霸主地位。制片廠的主要制度特點包括類型電影的配方式生產、流水線配比、大規(guī)模制造、明星制營銷和首輪影院體系。由于制片廠強調集體的智慧和細密的分工,最初電影人的完備雛形被消解在集體的合作之中,電影的創(chuàng)作和經營等關鍵職能也被分解,這個體系需要統(tǒng)一的指揮和調度職能,特定電影的控制權被集中到制片人手里,形成了制片人中心制。大量的拍片機會造就了大批業(yè)務嫻熟的職業(yè)導演,支撐了好萊塢的大規(guī)模生產以及技術升級后帶來的產業(yè)發(fā)展的黃金時代。
美國電影的強大競爭力迫使歐洲電影尋求突破;19世紀末在歐洲興起的現代主義文藝思潮也對電影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形成一系列歐洲先鋒電影活動,其發(fā)端于1910年代末期,于20世紀20年代達到鼎盛,活動中心主要是德國和法國,大批學者和藝術家成為導演。歐洲先鋒電影一般包括印象派電影、抽象電影、純電影、絕對電影和超現實主義電影等具體流派,代表流派、人物和作品包括印象派德呂克的《狂熱》、抽象電影費爾南德·萊謝爾的《機器的舞蹈》、純電影謝爾曼·杜拉克的《第927號唱片》、超現實主義電影路易斯·布努埃爾的《一條安達魯狗》等等。這種突出個體風格的電影加強了導演對于影片的控制權。
世界另一邊的蘇聯,自立國起就特別重視電影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積極培養(yǎng)了一批具有才華的電影人,由庫里肖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為代表的蘇聯電影學派,提出了第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導演創(chuàng)作理論:蒙太奇理論,并用之于創(chuàng)作實踐,實施導演中心制原則,不朽之作《戰(zhàn)艦波將金號》等就是這一理論的實踐成果。
“二戰(zhàn)”改變了世界格局,同樣深刻地影響了電影?!岸?zhàn)”的創(chuàng)傷以及戰(zhàn)后的政治幻滅,使得整整一代青年人以創(chuàng)作等方式盡情傾吐自己的失望和憤怒。以1945年羅西里尼拍攝的《羅馬,不設防城市》為發(fā)端,在意大利興起了一次具有社會進步意義并以藝術創(chuàng)新為特征的電影運動,這次電影運動后來被稱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而1956年,格里高利·丘赫萊伊,根據鮑·拉普列涅夫的同名小說拍攝了電影《第四十一》,拉開了蘇聯詩電影的序幕,蘇聯開始迎來斯大林后的一個電影創(chuàng)作的春天。
在法國,巴贊開始通過《電影手冊》聚集起一些對電影敘事和電影本體進行深入研究的年輕人,巴贊對蒙太奇思維與表現方式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并提出了著名的“長鏡頭(景深)”理論?!峨娪笆謨浴愤€專門研究經典好萊塢,從好萊塢商業(yè)片導演中發(fā)掘出了電影作者。法國涌現出一批處女作導演,1958年,法國《快報》周刊專欄記者法郎索瓦茲·吉魯首次使用“新浪潮”來描述新涌現的電影現象。新浪潮電影如《四百下》和《精疲力竭》,既反映了整個時代,也充分反映了創(chuàng)作者個人的認識、思索與風格。新浪潮是一次制片技術與制片方法的革命。從新浪潮電影的實踐來看,新人們普遍反對好萊塢的制片人中心制,主張電影作者論。如戈達爾認為“拍電影就是寫作”,與此同時,部分新浪潮電影實現了獨立制片,這對美國和其他國家制片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電影作者論是導演研究的重要理論,對導演實踐具有重要指導作用。該理論由法國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等人提出,主張電影像小說、音樂、繪畫一樣是一個人的作品,即電影作家——導演個人的作品。不是所有導演都能稱為“作者”。電影作者資格包含:(1)在一批影片中體現出導演個性和個人風格特征,把個人的東西帶入題材,導演不是一個執(zhí)行者。(2)影片應具有某種內在涵義,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3)電影作者是對電影制作全面控制的人,無導演、編劇的區(qū)分。戈達爾、特呂弗、安東尼奧尼、費里尼、希區(qū)柯克等人是電影作者的代表人物。具備電影作者論資格所拍的電影才是“作者電影”。作者電影與類型電影相對,也稱藝術片。作者論的實質是強調電影導演是主要創(chuàng)作人和最終定稿人,其判定依據是導演對作品的控制。
可以說在電影百年的歷程中,創(chuàng)作啟發(fā)理論,理論推動創(chuàng)作,成為一個交互發(fā)展的過程。電影理論的發(fā)展和各次重要的電影創(chuàng)作運動緊密相關。蘇聯學派的探索、法國和德國的先鋒派實踐以及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分別啟發(fā)了蒙太奇理論、先鋒派理論和真實美學的建立。法國新浪潮運動與法國電影手冊派交相輝映,享譽世界。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和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深化了我們對電影的認識;電影作者論則強調了導演的核心作用,加強了對電影實踐的指導。而好萊塢的制片廠體制、類型片模式及后來的新好萊塢獨立制片是電影產業(yè)化的典范。完全導演論則在電影作者論和制片人中心制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導演的完整職能以及與投資人的關系,建立了從新好萊塢、新浪潮到新生代的導演模型和導演資本制的應用原則。
科幻電影
奇幻電影
動作電影
動畫電影
恐怖電影
懸疑電影
冒險電影
傳記電影
喜劇電影
犯罪電影
記錄電影
戲劇電影
家庭電影
黑色電影
歷史電影
音樂電影
歌舞電影
愛情電影
短片電影
運動電影
驚悚電影
戰(zhàn)爭電影
西部電影
院線電影:在電影院上映的電影
網絡電影:僅在網絡視頻平臺上映的電影
電視電影:僅在電視熒屏上映的電影
錄像電影:僅以錄像帶、DVD、VCD等方式發(fā)行的電影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chuàng)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電影能準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愿望。
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視覺滯留
“使一塊燃燒著的木炭在被揮動時變成一條火帶,這種現象曾被古時的人們發(fā)現過?!钡牵瑢⑦@種視覺現象同電影的發(fā)明聯系起來,卻是19世紀的事情。1829年,比利時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為了進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他曾一次長時間對著強烈的日光凝目而視,結果雙目失明。但他發(fā)現太陽的影子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里,他終于發(fā)現了“視覺滯留”的原理,即:當人們眼前的物體被移走之后,該物體反映在視網膜上的物象不會立即消失,會繼續(xù)短暫滯留一段時間。實驗證明,物象滯留的時間一般為0.1~0.4秒。與此同時,在歐洲的物理學教科書和物理實驗室中,也開始采用“法拉第輪”的原理和圖畫“幻盤”旋轉的視覺研究。它們向人類表明,人眼視覺的生理功能可以將一系列獨立的畫面組合起來,成為連續(xù)運動的視象。19世紀30年代,詭盤、走馬盤、輪車盤、活動視鏡和頻閃觀察器等視覺玩具相繼出現。其基本原理大同小異,即在能夠轉動的活動視盤上畫上一連串的圖像,而當視盤轉動起來時那些呆滯的、無生命的圖象便運動起來,活靈活現。此后,奧地利人又將幻燈和活動視盤相結合,使繪制的靜止的圖畫投影在銀幕上,制作出活動幻燈,形成了早期動畫。然而,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電影理論家和教育家對“視覺滯留”的問題提出了新的疑義,他們發(fā)現銀幕上的全部運動現象實際上是跳躍的、不連貫的,但觀眾卻意識到那是一個統(tǒng)一、完整的動作連續(xù)。由此證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視覺滯留”,而是“心理認可”。
攝影術同樣產生于19世紀的歐洲。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根據文藝復興以后在繪畫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使用化學方法,將形象永久地固定下來,“達蓋爾照相法”產生。1872年,最先將“照相法”運用于連續(xù)拍攝的,是攝影師愛德華·幕布里奇。他曾在5年的時間里,多次運用多架照相機給一匹正在奔跑的馬進行連續(xù)拍攝的實驗,并于1878年獲得成功。1882年,法國人馬萊利用左輪手槍的間歇原理,研制了一種可以進行連續(xù)拍攝的“攝影槍”。此后他又發(fā)明了“軟片式連續(xù)攝影機”。終于以一架攝影機開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組照相機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在歐洲,許多國家中的科學家、發(fā)明家們也都研制了不同類型的攝影機。其中,美國的托馬斯·愛迪生和他的機械師狄克為了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間隔進行移動,而發(fā)明了在膠片兩邊打上孔洞的牽引方法,解決了機械傳動的技術問題。“活動照相”的“攝影術”得以完成。
國內第一本引進講解拍攝的圖書為電子工業(yè)出版社的《大師鏡頭:低成本拍大片的100個高級技巧》,第一次將電影拍攝技術介紹給非專業(yè)人群。內容涵蓋拍攝打斗鏡頭、追逐鏡頭、恐怖鏡頭、出場與退場、車內場景、對話場景、爭吵沖突場景、愛情激情場景等各種技巧。
中國電影產業(yè)高速增長,總票房及單一影片票房屢創(chuàng)新高,電影投資成本也有水漲船高之勢。而隨著債權融資、直接投資、廣告收入與版權預售在內的多層次電影投融資渠道的日益完善,中國電影產業(yè)融資鏈條上兩個我們無法忽視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變得更加明顯:不可控的單一電影投資風險及無法完片發(fā)行風險。
2000年以來美國每年發(fā)行的600多部影片中,大約只有1/4的影片盈利,但已足以彌補其余影片的虧損,并為制片發(fā)行方帶來高額回報。電影市場回報的高度不確定性,決定了投資組合理念盛行。
相比2000年以前的單一電影融資機制,國內外電影人也更加青睞于新興的投資組合運作:它將投資人的資本按科學比例組合投在多個電影項目上,在3至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分期制作、發(fā)行。并以其差異性和投資方式的組合性,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資風險,盡可能提升電影組合的整體投資回報。
好萊塢早在1995年就將投資組合理論運用于電影投資,因此吸引了大批保險資金和養(yǎng)老基金。通常一個投資組合中會包括20至25部風格不同的電影,這極大地壓低了投資人的風險。如今這一理念也傳入中國,國影投資基金便是采用這一理念運作的。
完片擔保更是好萊塢電影融資的關鍵流程,其相關方包括電影上游的投資人、電影下游的制作方及作為第三方的擔保方,而一般而言,包括保險公司與擔保公司在內的電影擔保方才是整個融資鏈條的核心。完片擔保方需要保證電影的投資,而制片人在落實了可供拍攝的劇本、導演及部分主要演員的基礎上,在影片開拍前,提前預售電影全部或部分版權。這通常涉及與發(fā)行方進行談判,包括其發(fā)行地域、發(fā)行條件及分成比例、合約類型等,也包括影片的其他技術要素:按照什么技術規(guī)范拍攝、交片檔期、各自的任務銜接等。這些預售合約如果是和一些知名制片公司簽的,或具備一個出色的主創(chuàng)團隊,就能夠作為制片貸款的附件,為其增加砝碼。
投資方若有完片公司擔保,能夠確認影片在遵照預售合約設定的條件下,在約定日期前交到發(fā)行商手里,就能促進發(fā)行商提前支付訂金。相反,如果沒有完片擔保合約,銀行及其他投資人不會放心投資,制片人也難以提供預付款項;沒有完片擔保,電影產品甚至不能完成并交片。
電影制作方需要資金拍攝新電影時,一般會通過擔保方尋找上游機構進行投資。而電影擔保方既要了解整個電影的結構、劇情、演員,從而準確評估電影將來的票房收入,又要說服上游資本投資該影片。從某種程度而言,擔保方對電影制作的上下游存在著很強的滲透和控制能力,這也是電影市場成熟的標志之一。
作為21世紀國際上知名的電影完片擔保公司,比如Cine Finance,能為客戶提供專業(yè)的電影完成擔保服務,并為日趨綜合性的復雜業(yè)務提供創(chuàng)意解決方案,并適應于國際化的聯合制作、稅收結構和地區(qū)性的扶助金政策,輔助制片人為其影片的投資打通渠道,確定方案。
在影視融資擔保方面,不少機構正在進行積極探索,如具有國資背景的北京國華文創(chuàng)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就向實際運營2年以上的影視劇制作、發(fā)行公司提供6至24個月且額度300萬元至3000萬元不等的專項貸款,但規(guī)定其實物資產抵押物價值不低于貸款金額的30%,并采用了以應收賬款、股權、有價證券或依法可以轉讓的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質押,企業(yè)控制人提供個人無限連帶責任等多種反擔保措施。筆者認為,諸如多片整合與完片擔保等在內的融資機制的不斷推陳出新,也將推動我國電影產業(yè)融資產業(yè)鏈的進一步完善。
光學影戲機
1888年,法國人埃米爾·雷諾發(fā)明了“光學影戲機”,人們開始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幾分鐘的活動影戲,比如《可憐的比?!?。
活動攝影
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向大眾展現《火車進站》的畫面時,觀眾被幾乎是活生生的影像嚇得驚惶四散。從此,由他們所啟動的活動攝影(cinematogrphy)不只在人類紀實工具的發(fā)展史上展現了劃時代的意義,火車進站的鏡頭也象征了電影技術發(fā)展的源起。
超大銀幕
采用70毫米的電影放映技術,因其銀幕巨大而稱超大。其銀幕高度為21米,寬度為30米,相當于七層樓的高度。銀幕之大而成為世界之罕見。它具有畫面穩(wěn)定、清晰、色彩還原正常等特點,銀幕上景物真實而恢宏的場面,給人以美的欣賞與動的感受,隨著遠近鏡頭的推拉,將把您帶入富異國情調的美麗的大自然之中。
動感球幕
影廳采用70毫米放映設備,半球形銀幕直徑達18米,觀眾觀看電影時,整個畫面布滿球體,而不是銀幕邊緣,透射型的金屬銀幕,六聲道的立體聲效果,使觀眾享受變化萬千,栩栩如生的萬千氣象。影廳內的動感平臺,是集液壓、電器自動化控制、計算機動畫為一體的高科技系統(tǒng)工程,當您坐在平臺載體上,整個載體能上下升降,左右傾斜,前后俯仰,即可模擬航天器去遨游太空,也可模擬潛水器,飽覽海底世界的奇特景象,隨著逼真的畫面和平臺載體的活動,讓人不由自主的進入角色,造成十分真實和驚險刺激的特殊感覺,球幕動感電影填補了國內空白。
水幕
與一常規(guī)電影完全不同。它是利用高壓水泵通過特制的噴頭,將水自下而上噴出,使水霧化并形成扇面形銀幕。此銀幕與自然界的夜空連成一片,人物出入畫面,忽而騰起飛向天空,忽而又從天而降,產生一種虛幻縹緲的感覺,似海市蜃樓。水幕電影在我國還很少見。
環(huán)幕
環(huán)幕電影:環(huán)幕電影也稱360度圓周電影,廳內呈圓形周邊是由九塊銀幕組成一個環(huán)形銀幕,由九臺放映機同時放映,觀眾觀摩時,站在圓周中心位置,前瞻后矚,左顧右盼,目不暇接,畫面景象壯觀,氣勢磅礴,加上多聲道立體聲效果,一種身臨其境的強烈感覺,會呈現于觀眾的面前。
3D
3D電影是利用光學原理與人眼的視差相配合產生的一種奇特的空間影像和立體效果,當您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鏡,就會感到銀幕上的一切景物和大自然一樣,存在著遠近前后不同距離,有的景物近在眼前,似乎垂手可得,當某一物體朝你快速推進,你會感到物體猛地向頭部襲來,使你大吃一驚。
P2P
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P2P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電影播放形式,以其速度快,少緩沖,人越多越不卡的優(yōu)點成為廣大網友所喜歡的一些電影播放形式,網絡中的電影播放形式又叫在線電影,讓你足不出戶就可以在網絡的海洋里,看到你所想看到的電影。
角色電影
如今還未能推出,但是隨著其發(fā)展,將很快進入我們生活。其實,角色電影就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拍出來的電影,我們所玩的游戲就可以算作角色電影。
定格
電影鏡頭運用的技巧手法之一。其表現為銀幕上映出的活動影像驟然停止而成為靜止畫面(呆照)。定格是動作的剎那間“凝結”,顯示宛若雕塑的靜態(tài)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場面、某種神態(tài)、某個細節(jié)等。具體制作方法是,選取所攝鏡頭中的某一格畫面,通過印片機重復印片,使這一停止畫面延伸到所需長度。根據鏡頭剪輯的需要,定格處理可由動(活動畫面)到靜(定格畫面),也可由靜(定格畫面)到動(活動畫面);也有的在影片結尾時,用定格表明故事結束,或借此點題,以便給觀眾留有回味。定格是指將上一段的結尾畫面動作作靜幀處理,使人產生瞬間的視覺停頓,接著出現下一段的第一個畫面。
4D
4D電影是將震動、吹風、噴水、煙霧、氣泡、氣味、布景,人物表演等特技效果引入3D(即立體電影)影片中。形成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這是當今流行的4D電影。
實際上這是一個偽概念,1D(一維)指的是只有長或寬,2D是指有長和寬,3D是指有長寬高,4D則是指帶有時間維度的3D,所以這里的4D是一個偽概念。比如我們就生存在三維空間(3D),時間與空間是整體,不能分割。也有說我們處于四維,空間三維,時間一維。時間軸上每一點都是一個三維的場景組成,這才構成世界。所以這是偽概念。實際上我們所玩的3D游戲只是在平面表現空間,實際意義只能說是2D,而真正的3D是全息投影。
據粗略統(tǒng)計,全世界六大洲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單獨舉辦或輪流舉辦的具有各種不同宗旨的國際電影節(jié)已超過三百個。
歐洲是國際電影節(jié)的發(fā)源地,現有24個國家,先后舉辦144個電影節(jié)。其中意大利27個,法國26個,西班牙23個,三個國家共76個,占歐洲總數的一半左右。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jié),亦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jié),是國際A類電影節(jié)中最權威、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三個電影節(jié),分別為: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美國奧斯卡金像獎與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jié)被譽為世界影壇最重要的四大電影殿堂。
注: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是美國本土的電影獎,而非電影節(jié)。為了增加國際性,奧斯卡金像獎從1948年起增設“最佳外語片獎”。從20世紀70年代起,每年頒獎儀式都由通訊衛(wèi)星向全世界作實況轉播,因此奧斯卡金像獎就更具全球性的影響了。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jié)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
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金獅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金熊獎)
其他國際A類電影節(jié)
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jié)(金豹獎)
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jié)(金貝殼獎)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jié)(水晶球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圣喬治獎)
波蘭華沙國際電影節(jié)(華沙大獎)
愛沙尼亞塔林黑夜國際電影節(jié)(金狼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jié)(美洲大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jié)(金樹商陸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金麒麟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金爵獎)
印度國際電影節(jié)(金孔雀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jié)(金字塔獎)
其他電影節(jié)
一、美洲
美國圣丹斯電影節(jié)
美國拉丁電影節(jié)
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jié)
美國芝加哥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
美國芝加哥亞裔電影節(jié)
美國紐約獨立電影節(jié)
美國紐約地下電影節(jié)
美國紐約國際電影節(jié)
美國舊金山電影節(jié)
美國舊金山國際亞裔電影節(jié)
美國圣地亞哥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
美國維多利亞獨立電影節(jié)
美國西雅圖國際電影節(jié)
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jié)
美國好萊塢國際電影節(jié)
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jié)
加拿大多倫多亞洲國際電影節(jié)
加拿大溫哥華國際電影節(jié)
哥倫比亞波哥大國際電影節(jié)
二、歐洲
英國倫敦國際電影節(jié)
英國愛丁堡國際電影節(jié)
英國倫敦短片電影節(jié)
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jié)
德國國際婦女電影節(jié)
德國漢堡國際電影節(jié)
德國慕尼黑華語電影節(jié)
意大利遠東電影節(jié)
意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jié)
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jié)
瑞士盧卡諾電影節(jié)
瑞士佛瑞堡電影節(jié)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jié)
瑞典哥德堡國際電影節(jié)
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奇幻電影節(jié)
奧地利維也納國際電影節(jié)
葡萄牙奇幻電影節(jié)
西班牙錫切斯電影節(jié)
巴塞羅那國際電影節(jié)
挪威特羅姆瑟國際電影節(jié)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薩拉熱窩電影節(jié)
三、亞洲
亞太影展
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jié)
日本福岡國際電影節(jié)
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jié)
韓國全州國際電影節(jié)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jié)
泰國曼谷國際電影節(jié)
阿聯酋迪拜國際電影節(jié)
四、大洋洲
澳大利亞悉尼國際電影節(jié)
澳大利亞墨爾本國際電影節(jié)
五、非洲
突尼斯迦太基國際電影節(jié)
國際電影節(jié)之最
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jié)——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
國際電影節(jié)之父——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
最權威的國際電影節(jié)——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
東西方電影對話的橋梁——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
電影節(jié)中的電影節(jié)——倫敦國際電影節(jié)
象征和平與友誼的電影節(jié)——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
北美洲的電影節(jié)——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jié)
中國影片獲獎最多的電影節(jié)——卡羅維發(fā)利國際電影節(jié)
中國電影節(jié)
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
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
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
中國長春電影節(jié)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jié)
平遙國際電影展
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jié)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jié)
廣州大學生電影節(jié)
FIRST青年電影展
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
臺北電影節(jié)
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
澳門國際電影節(jié)
澳門國際影展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jié)最高獎項金棕櫚獎、金熊獎、金獅獎是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歐洲
英國
英國電影學院獎
德國
歐洲電影獎
德國電影勞拉獎
法國
法國電影凱撒獎
意大利
意大利電影大衛(wèi)獎
西班牙
西班牙電影戈雅獎
北美洲
美國
美國奧斯卡金像獎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美國洛杉磯金酸莓獎
美國獨立精神獎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美國青少年選擇獎
亞洲
中國
中國電影金雞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
臺灣電影金馬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獎
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
電影頻道傳媒大獎
電影頻道電視電影百合獎
上海影評人協會獎
香港電影導演會獎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華鼎獎
日本
日本電影學院獎
日本電影旬報獎
韓國
韓國電影大鐘獎
韓國電影青龍獎
韓國百想藝術大賞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西洋影戲”,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
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戲曲片京劇,長約半小時的無聲片,包括《請纓》《舞刀》等片段,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伊留繼昂電影院,1905年由俄籍建筑設計師、猶太人潘·瓦·科勃采夫開設的哈爾濱第一家電影院,原址在道里區(qū)西十二道街和中央大街交口處。
中國第一個電影攝制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1909年美籍俄裔商人本杰明·布拉斯基(Benjamin Brasky)久慕上海這塊生財富地,不遠萬里來到上海香港路創(chuàng)辦。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1913年在上海拍攝的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后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可放映電影——《勞工之愛情》(又名《擲果緣》),1922年由張石川導演。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攝制,采用蠟盤配音技術。
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漁光曲》,20世紀30年代由蔡楚生導演,厲麟似等推介參加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榮獲第九名。
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1941年制作完成,公映后受到好評。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1948年拍攝于上海的戲曲片,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
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故事片——《橋》,編劇于敏,導演王濱,東北電影制片廠1949年攝制。
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譯制片——《團的兒子》(原譯名《小英雄》),楊范、陳涓翻譯,周彥譯制導演,上海電影制片廠1950年譯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舞臺紀錄片——《梁山伯與祝英臺》,編劇徐進、?;?,導演桑弧、黃沙,上海電影制片廠1953年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魯迅原著,夏衍改編,?;а?,北京電影制片廠1956年攝制。
中國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美術片——《神筆》,1956年的木偶片,獲第8屆意大利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8至12歲的兒童文娛片一等獎。
我國與外國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風箏》,1958年由北京電影制片廠與法國加朗斯公司合攝,導演王家乙、羅歇·比果。
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1958年由萬古蟾導演,為美術影片增添了一個新品種。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老兵新傳》,編劇李準,導演沈浮,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1959年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立體銀幕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編劇王煉、陳恭敏、桑弧,導演?;。虾L祚R電影制片廠1962年攝制。
中國第一部遮幅式寬銀幕故事片——《青春》,1977年由李云官、王煉編劇,謝晉導演。
中國第一部現代音樂故事片——《震撼》,由長春電影制片廠和北京法宣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制作,1980年上映。
中國第一部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金熊獎的電影——《紅高粱》,1987年由張藝謀執(zhí)導。
中國第一部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金獅獎的電影——《悲情城市》,1989年由侯孝賢執(zhí)導。
中國第一部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的電影——《霸王別姬》,1993年由陳凱歌執(zhí)導。
中國海外預售最高動畫片——《龍之谷·破曉奇兵》,2014年上映。
中國國產電影票房第一名——《戰(zhàn)狼2》,2017年以56.81億人民幣收官,打破了《美人魚》2016年創(chuàng)造的33.92億票房紀錄,成為中國影史的國產片新科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