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遐邇的珠璣古巷,原名敬宗蒼巷。唐敬宗時,張昌一家人七代同堂,朝庭聞其孝義,生氣勃勃賜與珠璣絳環(huán),為避敬宗廟謚,就將敬宗巷改名為“珠璣巷”。珠璣巷長1500米,寬5米,用鵝卵石鋪砌而成,兩旁民宅祠堂,店鋪櫛毗相聯(lián),曲直有致,彎凸自然,巷內(nèi)有古榕、古樓、古塔、古橋、古建筑遺址等文物古跡及觀光景點。
珠璣巷位于南雄城北九公里,是古代中原人拓展南疆的中轉(zhuǎn)站,在嶺南人文發(fā)展史上有重大影響。歷史上,珠璣巷居民為避戰(zhàn)亂,大量遷徙到珠江三角洲一帶或海外。珠璣巷人南遷帶去了中原和江南的先進生產(chǎn)技術(shù)和優(yōu)秀文化,為發(fā)展嶺南經(jīng)濟和文化乃至昌興世界文明都做出了重大貢獻。珠璣巷后裔繁衍數(shù)千萬人,遍布海內(nèi)外。
沿珠璣巷可以看到,石雕群像,南、中、北門樓,貴妃塔、千年古榕、>沙水湖、胡妃玉像、沙水寺、張昌紀念館、珠璣巷博物館、祖居紀念區(qū)等。珠璣巷已成為廣東省旅游觀光的新熱點。
駟馬橋,又稱沙水橋,座落在珠璣古巷南門樓約百余米處,該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
南門樓位于珠璣古巷南端入口處,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民國十六年(1927年),縣人重新修葺南門樓時,在樓門上方嵌鑲兩塊石刻,一日“珠璣古巷”,二日“祖宗故居”。南門樓基為麻石所砌,紅朱柱,雙層古建筑樓頂,上蓋綠色琉璃瓦。通高9.5米,門寬3.25米,門進深3.26米,拱門高4.85米。
珠璣巷石塔,又稱貴妃塔,位于古巷鐘氏宗祠大門南側(cè)。據(jù)清代簡朝亮編纂的《粵東簡氏大同譜》載:“珠璣巷在今南雄府北三十里沙水村,路旁有鐵舍利一座?!痹撍冀ㄓ谒文槐鴼?。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重建,置放在一古井之上。
沙水古寺位于古巷中段,前身為沙水院,建于宋德祐元年(1275年),其后改院為寺。古寺坐東朝西,建筑物由南向北橫臥,為磚木結(jié)構(gòu)。大殿堂前南北兩側(cè)建置鐘樓、鼓樓各一座,接著是第二座殿,兩旁為藏經(jīng)閣、方丈和眾僧寢室,后面就是廚房和齋堂。整座寺院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清代前沙水古寺在南雄百余間寺、庵、觀、廟、壇中頗有盛名。
珠璣巷人為懷念宋度宗胡氏嬪妃,在古巷里豎有一座漢白玉胡妃雕塑像。像高2.2米,基座高1米許。在基座內(nèi)鑲嵌一碑刻,文日“胡妃像”,為原中共廣州市委書記、珠璣巷人南遷后裔歐初先生所題。
中門樓原稱翔鳳坊樓。久圮。樓由東向西橫臥,全長6.55米,其中巷門寬2.8米,拱門高3.3米,門進深2.9米,通高7.6米。樓為磚石結(jié)構(gòu),上蓋草綠色琉璃瓦,白墻,二墻襯朱紅柱,整座門樓古樸雅潔,頗有古建筑藝術(shù)風韻。
張昌故居始建于唐,宋初重建,歷代均修葺。故居建筑面積675平方米,為四合院仿唐、宋建筑,由前門、中堂、后廳、南北回廊所組成。在大院后兩則置假山景觀。張昌故居南北回廊墻上鑲嵌著98塊碑刻,形成一個書法石刻文化長廊。
北門樓坐落在古巷北面端口。該樓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樓為麻石砌基,火磚墻到棟,朱紅柱,綠瓦。在樓頂中心處置一寶葫蘆,兩側(cè)為龍頭。通高8.6米,拱門寬3.23米,門高4.1米,門進深3.05米。整座樓閣顯得古樸雅致,頗有明末清初建筑特色,與沙水河上的鳳凰橋遙遙望。
1、廣州出發(fā)→京珠高速→贛韶高速(珠璣出口)→直行過紅綠燈200米—左轉(zhuǎn)→珠璣古巷景區(qū)(全程歷時3—4小時)
2、江西贛州出發(fā)→贛州繞城高速→贛定高速、大廣高速→贛韶高速(珠璣出口)→直行過紅綠燈200米—左轉(zhuǎn)→珠璣古巷景區(qū)
3、湖南郴州出發(fā)→京珠高速→樂廣高速→韶關(guān)北環(huán)高速→贛韶高速(珠璣出口)→直行過紅綠燈200米—左轉(zhuǎn)→珠璣古巷景區(qū)
乘坐火車至南雄火車站或南雄汽車站有專線大巴接駁乘至珠璣古巷,車程約15-20分鐘。
珠璣巷本叫敬宗巷。據(jù)《直隸南雄州志》、明代屈大均《廣東新語》和中山黃慈博《珠璣巷民族南遷記》的記載所述,珠璣巷得名,始于唐張昌。張昌家族七世同居,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朝廷為表彰其孝義,賜珠璣絳環(huán)以旌之。為避敬宗廟謚,敬宗巷便改稱“珠璣巷”。珠璣巷得名有近千年歷史,因此人們稱之“珠璣古巷”。
民間傳說,古時里仁田心村有位聰明伶俐的少女,姓鐘,名鳳妹。她父母早年病亡,與長兄相依為命,跟著長兄在橋頭古榕下賣茶和小食。有次見一人家娶親路過這里,看到鼓樂隊吹吹打打,熱鬧非常。她從花轎紅布簾縫隙中,看見俊俏的新人戴上漂亮的鳳冠,象美麗的鳳凰十分羨慕。她心底里想,自己名為鳳,如果能成為鳳凰該多好啊。從此以后,她不顧家人反對,決心終身不嫁,省吃儉用,把節(jié)省的錢存起來。在柏歲那年,她請來石匠,在鳳凰橋頭豎一牌坊,囑咐石匠精雕細鑿一只石鳳凰,置放在牌坊頂端上。牌坊石和鳳凰都雕鑿好了,鐘鳳妹請人擇日落成。這天,黃道吉日來臨,鳳妹為豎牌坊心切,很早起床,盛裝打扮,親到現(xiàn)場主持豎牌坊儀式。碑坊剛豎起來,突然倒塌,鐘鳳妹被壓死在牌坊之下。在牌坊倒塌之時,只見一道閃光,石鳳凰騰空而起,往南方飛去。鄉(xiāng)人認為,鐘鳳妹已變成鳳凰,實現(xiàn)了她多年的夙愿,故把這座橋稱為鳳凰橋。距橋邊較近那個村莊,人們稱為“鳳凰橋村”。
相傳南宋度宗咸淳年間,因奸臣賈似道陷害胡妃,胡妃逃出宮殿,流落江湖,行至臨安(杭州)錢塘江畔,恰遇從南雄珠璣巷到臨安經(jīng)商的黃貯萬?!叭f見女貌美,稍以意挑之,女即下船,與萬言娓娓不已,愿托以終身之事,因載而歸?!笔赂舳嗄?,家仆劉壯對黃貯萬不滿,跑到官府告發(fā),官府啟奏朝廷,詔令血洗珠璣巷,緝胡妃問罪。眾人為避胡妃之禍,大批南遷珠江三角洲各地。胡妃見狀,為不牽連四鄉(xiāng)居民,即投井自盡,以免朝廷追究。后人為懷念胡妃,故在珠璣巷古井上置放石塔,以為紀念。
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后裔聯(lián)誼會籌委會,曾派員到珠江三角洲各市、縣調(diào)查,收集到諸姓族譜、家譜有143姓氏,主要分布在清遠、三水、佛岡、新興、高要、高明、佛山、南海、番禺、順德、廣州、花都、從化、中山、珠海、新會、江門、臺山、開平、鶴山、恩平、東莞、增城、龍門、寶安、深圳、博羅、惠陽等28個市、縣,668個鄉(xiāng)(鎮(zhèn))、村。居上述地區(qū),包括該地在港、澳、臺的同胞和在海外的僑胞,人口達數(shù)千萬人。
1982年,珠璣巷被列為南雄縣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南雄市珠璣古巷·梅關(guān)古道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