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缽的用料制作都十分獨特,取白醋二斤、紅糖六兩、沙姜三兩,用瓦缽在炭爐上熬成湯;缽的底料一般放進甜酸野味的雞紅、鴨紅或鵝紅。選用牛三星(牛黃喉、牛肝、牛雙弦)以及魷魚,蜇皮等為肉菜上料,豬腸、肚、牛腸、牛肚等豬牛雜亦可。把這些肉料洗凈切好,分成若干小碟,擺在眾人面前,食用時一件件夾起放在燉缽里燙,不時翻動,讓其慢慢燙熟,邊燙邊吃。
其一是它與其他地方的打火鍋的食法不一樣,不是將整碟肉菜倒進燉缽去燙,而是將肉菜一件一件地放到燉缽里燙,邊燙邊吃,吃了一件接連再燙一件,這種吃法悠然自得,如神仙般的感覺;其二是因為其酸甜野味,有膩不滯,越吃越想吃,活像神仙肚;三是其風味獨特,神仙聞了也擋不住誘惑,故名神仙缽。
中國當代著名國學家、文化學者肖健為神仙缽作文化定位,指出神仙缽堪稱梧州春節(jié)節(jié)慶美食文化的特色菜,寓意喜氣連年!
神仙缽在清朝時流傳在梧州的街頭巷尾,一張矮桌、一鍋湯、一群人,一起圍繞著吃,吃法流于民間,流于市井,到民國時期,梧州有三家專營神仙缽的酒家,其中尤以“豆沙坤神仙缽”最為聞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神仙缽曾一度消失,直至八十年代,神仙缽又重新在梧州出現(xiàn)。但是現(xiàn)在神仙缽在梧州漸漸走出了年輕人視野,一些知道它的人估計只有老一輩了,被時下的火鍋所取代,少了一些情懷,也正是現(xiàn)在的“快餐時代”讓神仙缽這種悠然自得的吃法逐漸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