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通天帖》又稱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硬黃紙本,行草書,是東晉王羲之等七人十帖的唐摹書法精品,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宋代《秘閣續(xù)帖》、明代華夏《真賞齋帖》、文徵明《停云館帖》、王肯堂《郁岡齋帖》、清代《三希堂法帖》曾刻錄。其中以真賞齋為精刻而有名。
公元697年(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鳳閣侍郎王方慶獻(xiàn)出他十一代祖王導(dǎo),十代祖王羲之、王薈,九代祖王獻(xiàn)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門二十八人的墨跡珍本十卷獻(xiàn)出?!杜f唐書》列傳第三十九記載:“則天以方慶家多書籍,嘗訪求右軍遺跡。方慶奏曰:“臣十代從伯祖羲之書,先有四十余紙,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臣并已進(jìn)之。唯有一卷見今在。又進(jìn)臣十一代祖導(dǎo)、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曇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騫、高祖規(guī)、曾祖褒,并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xiàn)之已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則天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書舍人崔融為《寶章集》,以敘其事,復(fù)賜方慶,當(dāng)時甚以為榮?!薄缎绿茣妨袀鞯谒氖挥涊d相同。唐代竇臮《述書賦》“后不欲奪志,遂盡模寫留內(nèi),其本加寶飾錦,繢還王氏?!?/p>
《萬歲通天帖》的名稱始于宋代岳珂。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十卷二十八人書,在唐代稱為《寶章集》。原本久已亡佚,因此岳珂著《寶真齋法書贊》卷七著錄,稱殘存的七人十帖連尾款的一卷為《萬歲通天帖》。
《寶章集》原十卷久已亡佚,傳之于世的是摹本。摹本在流傳過程中兩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著名書畫收藏家、藏書家華夏真賞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間乾清宮大火,火燒痕跡猶存。重裝后,次序錯亂,僅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書翰。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的《萬歲通天帖》前后鈐有唐宋間諸舊藏印。北宋始不斷收刻于各法帖中。
《萬歲通天帖》目錄如下: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書;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第三帖:王薈《癤腫帖》,行草書;第四帖:王薈《翁尊體帖》(《郭桂陽帖》),行草書;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書;第六帖:王獻(xiàn)之《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牒》、《在職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書;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書;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無申帖》)行書。共七人十帖。卷尾有“萬歲通天二年王方慶進(jìn)呈原跡”的銜名。
啟功認(rèn)為:“《萬歲通天帖》次序與《寶真齋法書贊》、《真賞齋帖》微異。原有人數(shù),按《舊唐書》所記,三組為三十九人,今卷所存僅五分之一;如按竇蒙《述書賦·注》所說‘凡二十八’,則今卷也僅存四分之一?!?/p>
元代張雨跋贊:“右唐摹王氏進(jìn)帖,岳氏具言始末,傳信傳寶為宜。然雙鉤之法,世久無聞,米南宮所謂下真跡一等。閣帖十書林以為秘藏,使以摹跡較之,彼特土苴耳,晉人風(fēng)裁,賴此以存,具眼者當(dāng)以予為知言。好事之家,不見唐摹,不足以言知書者矣?!泵鞔尼缑鳌栋贤ㄌ爝M(jìn)帖》:“右唐人雙勾晉王右軍而下十帖,岳倦翁謂即武后通天時所摹以留內(nèi)府者。通天抵今八百四十年矣,而紙墨完好如此。唐人雙勾,世不多見,況此又其精者,固當(dāng)為唐法書第一?!?/p>
清代朱彝尊評價:“鉤法精妙,鋒神畢備,而用墨濃淡,不露纖痕,正如一筆獨(dú)寫”。
啟功在《唐摹〈萬歲通天帖〉書后》認(rèn)為:“世傳王羲之的書跡有兩類: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一是唐代蠟紙鉤摹的墨跡本。至于他直接手寫的原跡,在北宋時只有幾件,如米芾曾收的《王略帖》等,后來都亡佚不傳,只剩石刻拓本?!薄爸劣凇度f歲通天帖》不但沒有誤摹之筆,即原跡紙邊破損處,也都鉤出,這在《初月帖》中最為明顯,如此忠實(shí),更增加了我們對這個摹本的信賴之心?!?/p>
唐摹《萬歲通天帖》較之臺灣收藏的《遠(yuǎn)宦帖》,日本收藏的《孔侍中帖》、《喪亂帖》等更為重要。以其忠于原作風(fēng)貌,為人們提供了研究二王以及東晉至六朝書法的可靠依據(jù)?!度f歲通天帖》包含著深厚歷史與藝術(shù)價值。
《萬歲通天帖》上有北宋“史館新鑄之印”朱文方印、“穎川禎”朱文半印、“居仁文府”白文印、“臨濮侯裔世家”白文方印、“種杏軒”白文方印、南宋“紹”“興”朱文連珠印。元“王芝”朱文長方印、“王芝”白文橢圓印、“王芝私印”白文方印、華幼武“春草堂審定記”等印。帖后有宋代岳珂、元代張雨、明代文征明、董其昌等人題跋。
《萬歲通天帖》摹本初藏北宋建隆史館,歷經(jīng)北宋宣和內(nèi)府,南宋紹興內(nèi)府,及韓莊敏家。又為岳珂收藏,并著錄于《寶真齋法書贊》;元代曾為王芝、岳飛五世孫岳浚、張雨、無錫華幼武秘藏,明代傳至華幼武后裔華夏,藏于真賞齋。清代入清內(nèi)府收藏;1922年溥儀攜往長春,1948年由鄭洞國率部在長春起義時,交于負(fù)責(zé)接收的解放軍部隊,1954年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2019年10月7日至2020年1月5日,該作品在遼寧省博物館將舉辦大型文物特色展覽“又見大唐”中展出。
古代摹書有三種方法:第一種,先勾后填;第二種,不勾徑自影寫;第三種,勾摹兼臨寫后加以修飾。摹本又稱為拓本,把紙或絹覆在真跡上,用光照明,雙勾填墨而制成的副本,如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這樣的唐摹本又有“響拓”和“硬黃”之說。所謂“響拓”,就是人處于暗室之中,將紙覆在帖上再鋪于窗洞上,借助室外光線透射摹寫,俗稱“影書”或“影覆”。唐代“弘文館”設(shè)有專門摹拓書法的人員,如馮承素、諸葛貞、韓道政、湯普徹等。故宮博物院藏神龍本《蘭亭序》即出自馮承素之手。
日本學(xué)家表立云認(rèn)為《萬歲通天帖》是“并行線拓”。表立云于1988年在遼寧省博物館觀覽《萬歲通天帖》時,使用放大鏡對其細(xì)部進(jìn)行了觀察,發(fā)現(xiàn)此帖并非為人們一直認(rèn)為的“雙鉤填墨法”,而是很細(xì)的墨線十分精心地排列出來的。尤其《尊體安和帖》(《翁尊體帖》)、《一日無申帖》(《喉痛帖》)中,筆畫間大的飛白處,一根根細(xì)線齊整排列的樣子斷然明了。因?yàn)榇朔ê碗p鉤填墨法不近相同,表立云稱其為“并行線拓”。這一方法近似于古代肖像畫中毛發(fā)的畫法。
萬歲通天帖贊
作者:岳珂(宋代)
洛石赤心,以出寶圖。
燕涎雞晨,即端制書。
有奕王門,南土華腴。
獻(xiàn)其家珍,陳于玉除。
筆法之神,匪臨伊摹。
史館之儲,尚其不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