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東人口中的圓子,在我國南方的許多地區(qū)被稱作為湯圓,而在北方則被稱之為元宵。圓子相傳起自于宋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初始時,人們用糯米磨粉做成皮,以細膩純凈的綿白糖、黑芝麻和優(yōu)質(zhì)豬板油制成餡,包裹煮熟后具有香、甜、鮮、滑、糯的特點。品嘗時,入口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鮮爽可口,令人稱絕。因為這種圓形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它被人們叫作“圓子”,也叫“浮圓子”。
宋代流傳至今的圓子,經(jīng)過啟東百姓的傳承,如今可分這么幾種類型:
1、按照內(nèi)餡分
就其所包裹的內(nèi)餡而言,它有甜芯圓子、咸芯圓子兩種。
甜芯圓子又分為如下幾種:豆沙芯圓子、芝麻芯圓子、果子芯圓子、滑糖芯圓子。
咸芯圓子則為如下幾種:蘿卜芯圓子、菜芯圓子、鹽齏芯圓子。由于圓子內(nèi)餡各有不同,在其煮熟后人們不易分清楚里面究竟包裹的是什么芯。為了能夠一眼辨別清,聰明的啟東人便在制作時創(chuàng)造了各種形狀的圓子。
2、按照形狀分
圓形的圓子:此種圓子都為豆沙圓子。由于豆沙都用赤豆制成,赤豆又都為圓形顆粒,因此人們就把豆沙芯圓子做成圓形的。
一頭尖的圓子:此種圓子都為芝麻芯。由于其內(nèi)餡是芝麻研磨而成的,芝麻籽粒一頭尖尖,因此人們就把芝麻芯圓子底圓上尖的形狀。
兩頭尖的圓子:此種圓子都為紅棗芯。由于其內(nèi)餡是用紅棗肉剁成的,而紅棗的核是兩頭尖尖的,因此人們就把圓子做成紅棗核形的。
長圓形的圓子:此種圓子都為咸芯、或青菜、或薺菜、或蘿卜,且以蘿卜居多。由于蘿卜都為長圓形,因此人們就把咸芯圓子都做成長圓形的。
早先啟東圓子做好后,都放在鍋內(nèi)用水煮熟。那鐵鍋內(nèi)的水剛剛燒開時,就把已做就的圓子倒入,待水燒至滾滾翻動時,那一個個熟透的圓子便氽起在上面。人們把這一過程叫“下圓子”。也因此,在啟東話中,人們把人群從高處擠下來也形象地稱之為“下圓子”。
把煮熟的圓子撈起來,晾在潔靜的灶面上,待一會熱氣散盡后再貼上蘆青葉片。這樣的圓子,表面泛著油光,很是細滑,惹人喜愛。
而現(xiàn)在,鎮(zhèn)上的圓子,都是放在蒸格上蒸熟的,沒有鍋中下出來圓子的油光細滑。由于底部的葉片是未熟時先貼上去的,品嘗時比較難剝。啟東民間有些人家嫌圓子底部貼上蘆葉或筍葉后食用時難剝,有時干脆貼上可以食用的豆制品——百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