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兀鷲(學(xué)名:Gymnogyps californianus):是美洲鷲科、加州兀鷲屬動物,是北美洲體形最大的陸地鳥類。體長116-140厘米,翼展249-300厘米,體重9-11千克。成鳥除了額和臉部有少量稀疏的羽毛之外,頭頸裸露,具膨脹的喉囊。雄鳥和雌鳥的羽色相似,雄鳥比雌鳥體形更大,并且略顯瘦長。全身的羽毛主要為淡黑色,領(lǐng)羽為灰黑色,翅膀下面有大型的白斑。虹膜紅色。喙略帶白色,上喙彎曲成鉤狀,覆被下喙,喙的基部沒有其他猛禽所具有的蠟?zāi)ぁM葹榉奂t色。腿和喙的尖端灰色。
生活的海拔高度450-2000米。棲息地多樣化,其范圍包括巖石、開闊的灌木叢、針葉林和橡樹稀樹草原和沙漠地區(qū)。不集群,但確實存在某種社會結(jié)構(gòu),它們終生交配。雖然不是遷徙性物種,但它們在尋找食物時覆蓋了大片的領(lǐng)地,一天可以飛行250千米搜尋腐肉??偸腔氐酵粋€筑巢或棲息的地方休息。主要以哺乳動物的尸體為食,如山羊、牛、綿羊、鹿、馬、郊狼、兔子和松鼠。分布于墨西哥和美國。
加州兀鷲或其祖先物種至少從上新世時代就居住在北美,從美國洛杉磯拉布瑞亞焦油坑(La Brea tar pits)到佛羅里達州都發(fā)現(xiàn)了化石。加州兀鷲的祖先"泰樂通鳥"(Teratornis incredibilis)的翼展為5米,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飛鳥。加州兀鷲(G. californianus)雖然比史前的體型縮小,但仍然是北美最大的陸鳥,有記載的翼展高達3米,據(jù)報道翼展為3.3-4米。加州兀鷲對于很多加州的印第安人具有重大意義,作為一個重要角色出現(xiàn)在一些傳統(tǒng)的神話中。一些西部美洲原住民部落傳統(tǒng)上將加州兀鷲視為神鳥,羽毛和其他象征物被用于儀式和宗教目的。盡管加州兀鷲偶爾會被用于葬禮儀式,但在歐洲殖民之前,它們的原始種群規(guī)模相對不受人類影響。
加州兀鷲僅限于美國加利福尼亞西南部,生活的海拔高度450-2000米。其范圍包括巖石、開闊的灌木叢、針葉林和橡樹稀樹草原和沙漠地區(qū)。為了提供一個永久和合適的棲息地,鳥類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必須提供巖石峭壁和碎石。盡管它們的棲息地非常廣闊,但經(jīng)過漫長的日常旅行后,加州兀鷲需要一個合適的地方,懸崖、巖石露頭或大樹上的洞穴被用作巢穴,它們每天晚上都會返回棲息和休息。
分布于墨西哥和美國。
該物種在19世紀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到下加利福尼亞州的整個歷史范圍內(nèi)迅速下降,據(jù)報道于1937年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以外的地區(qū)消失。野外繁殖于2002年恢復(fù),發(fā)生在所有野生亞群(加利福尼亞州、亞利桑那州、猶他州和墨西哥巴哈)。
加利福尼亞的亞種群包括200只野生個體,分布在兩個不同但松散混合的群體中。截至2019年12月31日,每個加州亞群包括大約100只自由飛行的個體。亞利桑那亞種群包括98只自由飛行個體,墨西哥巴哈亞種群還有39只自由飛行個體。截至2019年12月,野生種群總數(shù)為337只,另外還有181只圈養(yǎng)個體,世界總種群為518只。亞利桑那州鳥類的定期活動主要限于科康尼諾縣(亞利桑那州)和凱恩縣(猶他州),盡管據(jù)記錄有幾只在懷俄明州、科羅拉多州西南部和新墨西哥州游蕩,然后返回朱紅色懸崖釋放區(qū)。加州兀鷲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文圖拉、克恩、圣巴巴拉、圣路易斯奧比斯波、蒙特雷、圣貝尼托、圖萊里和弗雷斯諾縣。范圍擴展已被記錄到西邊的阿拉米達縣和東邊的馬德拉縣,沿著內(nèi)華達山脈中部的山麓。截止2017年,隨著種群規(guī)模的擴大,該物種的地理范圍繼續(xù)擴大。
加州兀鷲體長116-140厘米,翼展249-300厘米,體重9-11千克。成鳥除了額和臉部有少量稀疏的羽毛之外,頭頸裸露,具膨脹的喉囊,裸露的皮膚呈橘黃色,有時為黃色或略帶灰色,素囔部位的顏色更為鮮艷,并且這些裸露的皮膚的顏色,還會隨著它的情緒的變化而有所改變。雄鳥和雌鳥的羽色相似,但與其他大多數(shù)猛禽類不同的是,雄鳥比雌鳥體形更大,并且略顯瘦長。虹膜紅色。喙略帶白色,上喙彎曲成鉤狀,覆被下喙,喙的基部沒有其他猛禽所具有的蠟?zāi)?。腿為粉紅色。腿和喙的尖端都是灰色的。另外,它們的尾脂腺裸出,也與其他猛禽不同。全身的羽毛主要為淡黑色,領(lǐng)羽為灰黑色,翅膀下面有大型的白斑。
該物種的幼鳥被灰色羽絨覆蓋,在5-7個月大時被成年羽毛取代。即使在長出完全成熟的飛羽后,幼體仍然保持其頭部的深灰色,直到四五歲。
加州兀鷲不是成群結(jié)隊的鳥類,但似乎確實存在某種社會結(jié)構(gòu),它們終生交配。雖然不是遷徙性的,但它們在尋找食物時覆蓋了大量的領(lǐng)土,一天可以飛行250公里搜尋腐肉??偸腔氐酵粋€筑巢或棲息的地方。每天清晨通常并不飛翔,而是屹立不動地停息在樹枝或巖峰上,安靜地等待著陽光把山上的巖石、山谷和地面曬熱,使地面上升的熱氣流與空中的冷空氣作不均勻性的上下對流。這時,它才從一躍而起,展開雙翅飛到空中,利用熱氣流所產(chǎn)生的舉力進行翱翔。如果沒有這種上升熱氣流的幫助,它的笨重的身體就很難在空中持續(xù)飛行或翱翔。它通常一邊長時間地在空中翱翔,一邊窺伺地面上的食物,顯得極有耐心。
平時喜歡能產(chǎn)生上升氣流的峽谷,山腰地帶,這有利于它們的飛行。它們喜歡棲息在高處,這樣它們可以不需要很費力地拍動翅膀就可以起飛。飛行中的加州兀鷲姿態(tài)非常優(yōu)美。由于缺少大塊的胸骨來固定它們相應(yīng)的大型飛行肌肉,從而限制它們成為高空滑翔機。它從地面上鼓翼而飛,到達適合的高度后基本上滑行,有時候飛行幾里而不拍打一下翅膀。加州兀鷲具有非凡的翱翔和飛行能力,是一種非凡的滑翔機。它們能夠在不拍打翅膀的情況下飛行1個多小時,并且一天可以飛行近160公里。利用上升的熱流,它們可以上升到超過450米的高度,當(dāng)它們扇動翅膀追趕另一個同類時,它們的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90公里左右。
加州兀鷲一天中棲息的時間比飛行的時間多。這段時間主要用于整理羽毛或曬太陽。曬太陽主要是在早上做的第一件事,當(dāng)它們隨著太陽升起而變暖時。就會張開的翅膀轉(zhuǎn)向太陽,捕捉陽光和溫暖。它們也花很多時間梳理毛發(fā)。羽毛被仔細梳理并保持整齊,喂食后清潔裸露的頭部和頸部。在水坑里,經(jīng)常可以看到加州兀鷲洗澡,用水清洗羽毛上的食物和灰塵。由于該物種的腐肉飲食習(xí)慣,梳理和梳理頭上的裸露皮膚對它們尤為重要。加州兀鷲喜歡的死肉和可能腐爛的肉非常臟,有可能用腐爛的材料感染鳥類。食腐肉的作用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很重要,但加州兀鷲需要在腐爛尸體上存在細菌和毒物時保持健康的機制。
在群體棲息和喂食等社交場合,除了針對其他禿鷲而發(fā)出的咆哮聲、咕嚕聲和嘶嘶聲之外,它們基本上不發(fā)聲。
加州兀鷲是食腐動物,以動物的腐肉為食。發(fā)現(xiàn)食物之后,便飛落到目標的附近,首先察看周圍的動靜,然后才走近食物。取食時把頭部鉆伸到動物尸體的腹腔里去啄食內(nèi)臟和肌肉等,因此裸露的頭部和頸部也正是長期適應(yīng)這種取食方式的結(jié)果。它的嘴看上去十分強大,但比其它猛禽的嘴較軟,對攝取新鮮肉類并不“得心應(yīng)手”,而它們的爪子也不象其他猛禽那樣銳利,所以很少捕食活的動物,只能撕裂腐敗、軟化后的動物尸體。由于沒有牙齒,撕下的食物并不需要咀嚼就整吞下去。它的食量很大,每天一般要吃數(shù)千克的食物。
主要以大型哺乳動物的尸體為食,如山羊、牛、綿羊、鹿、馬和郊狼等的尸體。但是,也攝取較小的獵物,例如兔子和松鼠。加州兀鷲喜歡吃新鮮的尸體,但必要時可以吃腐爛的肉。
加州兀鷲的繁殖年齡從6歲開始。在達到完全成熟時,雄性就會進行愛情儀式,展開翅膀和擺動頭部來求愛以征服雌性。在雌性接受雄性的求愛后,這些鳥會形成終生的一夫一妻制。巢位于懸崖邊緣的洞穴中,巖石露頭的縫隙或大樹上,用樹枝和樹葉筑巢。產(chǎn)卵時間發(fā)生在2-4月之間。一對繁殖對每隔一年產(chǎn)1枚卵,孵化期約為56天,父母雙方共同孵卵和照顧雛鳥,雛鳥為晚成性,出殼時還沒有充分發(fā)育,眼睛還沒有張開,全身長著短短的絨毛,需要成鳥長期的飼喂和照看。雛鳥的成活率也很低,通常只能達到50%。幼鳥在6-7個月之間開始飛行,但在父母身邊一直待到1歲,然后離開巢穴。該物種性成熟期則長達8-10年。它們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之一,其壽命可達50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 ver3.1——極危(CR)。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
19世紀以來,由于非法狩獵、鉛中毒和棲息地破壞,加州兀鷲的數(shù)量急劇減少。最終,美國于1987年執(zhí)行了一項自然保護運動計劃,捕獲了所有存活的野生加州兀鷲,總計22只鳥被圈養(yǎng)在圣迭戈野生動物園和洛杉磯動物園。這項涉及重新引入和釋放圈養(yǎng)繁殖鳥類的密集保護計劃導(dǎo)致該物種在野外的數(shù)量雖小但不斷增加。至1991年數(shù)量開始有所增長,加州兀鷲又被重新放歸山林。這項工程是美國迄今以來最昂貴的物種保護工程。加州兀鷲是世界上最稀少的鳥類之一。到2008年12月,據(jù)統(tǒng)計共有327只存活的加州兀鷲,其中半數(shù)以上為野生。
然而,野外種群仍然依賴于密集的保護管理工作。該種群截止2019年有93只成年個體,其中最大的亞種群中有62只成年個體,因此,它們達到了列為瀕危物種的門檻。然而,在2019年,種群數(shù)量僅增長到足以超過列為極度瀕危的門檻,因此根據(jù)五年規(guī)則,該物種繼續(xù)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如果這種數(shù)量增長繼續(xù)下去,它將在2024年被降級。
放歸計劃繼續(xù)進行并擴大了地理覆蓋范圍,2002年有6只加州兀鷲被放歸到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的圣佩德羅馬蒂爾山脈。2003年10月在巴哈建立了一個放歸地。2007年4月,在墨西哥孵化了超過75年的第一只小雞在2007年4月孵化。2006年,下加利福尼亞州的鳥類主要局限于圣彼德羅馬蒂爾山國家公園,正在進行放歸努力以增加野生種群的地方;這些加州兀鷲繼續(xù)擴大其范圍,并已到達太平洋和加利福尼亞灣沿岸。希望這些加州兀鷲的分布范圍足夠廣泛,以便與美國南部的加州兀鷲有效地聯(lián)系起來,2007年4月在圣地亞哥縣發(fā)現(xiàn)了一只來自加利福尼亞半島種群的加州兀鷲。第二代鳥類已經(jīng)成熟到繁殖年齡,野生成對的加州兀鷲已經(jīng)有它們自己的雛鳥飛到野外了,然而,沒有一個種群可以被認為是可持續(xù)的。該物種的恢復(fù)計劃繼續(xù)解決對野生種群的威脅,但鉛污染仍然是這些威脅中最大的;鉛中毒約占總物種總量中所有已知死因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