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即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是東漢(公元25年-220年)的青銅鑄品,現(xiàn)為吉林省博物院鎮(zhèn)院之寶之一,國家一級文物,吉林省榆樹市劉家鄉(xiāng)福利村出土。
東漢時期銅帶鉤在都城洛陽制造完成,后由皇帝賜予扶余國(夫余)貴族。
1968年,銅帶鉤在吉林省榆樹市劉家鄉(xiāng)福利村出土,后被吉林省博物館(現(xiàn)為吉林省博物院)收藏。
現(xiàn)陳列于吉林省博物院“白山松水的記憶——吉林省歷史文化陳列”。
東漢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長15.7厘米,全身嵌有11顆寶石,分別為紅寶石、藍寶石、綠松石。
文物正面分為三部分,首部似鷹,眼窩嵌兩顆黑色玉石珠(紅寶石),前額嵌一綠松石,羽用金銀絲錯成。
鉤身作鳥喙神人,眼窩嵌藍色寶石,額鑲一滴水狀綠松石,雙手抱魚,作舂食狀。魚身通體以金絲填成鱗片,體側嵌二銀片,似滴水狀。魚置于“神人”懷中,能活動而不脫出。
尾部作飛鳥,口含一藍色寶石;雙足、雙翅卷曲向后成環(huán)形。
文物背面中部有一凸起的圓鈕,鈕面錯銀,作卷云狀,中心嵌一紅寶石。上部腹面錯金銘文“丙午神鉤,君必高遷”八字。下部飾飛鳳,頭足錯金,翅、尾和體部錯銀。
造型優(yōu)美,鑄工精巧。加之通體錯金銀,鑲嵌寶石,是一件十分罕見的珍貴工藝品。
錯金銀工藝源于商周時期,興盛于春秋中晚期,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兩種工藝手法。
已發(fā)現(xiàn)的我國古代金銀錯青銅器,有的是采用鑲嵌的裝飾方法,又叫鏤金裝飾法。一九七三年,我國著名學者史樹青,在《文物》上發(fā)表了一篇《我國古代的金錯工藝》,主要就是談這種方法。
其制作分四個步驟:第一步是作母范預刻凹槽,以便器鑄成后,在凹槽內嵌金銀。第二步是鏨槽。第三步是鑲嵌,即在槽內嵌以金銀絲或者金片。第四步是磨錯?!?/p>
這是漢代金銀錯的主要裝飾手法,這從漢人對“錯”字的解釋:“錯,金涂也”,就可以看出來。
根據(jù)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金涂”法主要工序如下:
1、制造“金汞劑”
2、金涂
3、金烤
現(xiàn)此法通常稱為“鎏金”。
上述具體內容詳見“錯金銀”詞條
全國雖出土發(fā)多件相似形制的“丙午神鉤”銅帶鉤,但只有這件保存最為完整精美,舉世無雙。
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是東漢中央政府命工匠制作完成后賜予東北地區(qū)地方政權——扶余國(夫余)國王或者貴族的賞賜品,是宮廷錯金銀技藝的典型體現(xiàn),代表著中原王朝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與統(tǒng)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