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戲曲文物。1959年出土。墓在山西省侯馬市西郊。據墓葬買地券磚文字記載,為金大安二年(1210)董堅墓。墓為磚砌仿木構建筑。
金代戲曲文物。1959年出土。墓在山西省侯馬市西郊。據墓葬買地券磚文字記載,為金大安二年(1210)董堅墓。墓為磚砌仿木構建筑。墓室后壁上部,有磚制舞臺一座。舞臺上排列著5個彩繪磚俑,均作表演狀,面部有化妝。
據元陶宗儀《輟耕錄》卷25《院本名目》條記載:“院本則五人:一曰副凈,古謂之參軍,一曰副末,古謂之蒼鶻,鶻能擊禽鳥,末可打副凈故云。一曰引戲,一曰末泥,一曰裝孤?!?/p>
從董氏墓戲俑的裝束和表情動作來看,恰與《輟耕錄》所稱金院本五個腳色行當相吻合。所以,一般認為它是金院本一個演出場面的模型。如正中一人,頭戴黑色展翅幞頭,身穿寬袖圓領紅袍,腰間系帶,足登皂靴,雙手捧笏斜貼于左胸,身體微向前傾,目光右視,神態(tài)自若,是一個飾演官吏的“裝孤”腳色。左起第一人,頭戴黑幞頭,身穿寬袖紅衣,著皂靴,袒胸,左手置胸前,食指與中指伸直指向胸口,右手置腹間,表情凄楚,似在傾訴,是一個飾演平民的“引戲”腳色。左起第2人,戴黑帽,穿圓領窄袖黑袍,著黑靴,腰系黃帶,右手握拳置胸前,左手掖衣襟,面部微向左傾,作怒視狀,是一個飾演皂隸的“副末”腳色。左起第4人,戴卷角幞頭,著窄袖團花紅襖及黑靴,腰系黃帶,右手執(zhí)扇,并翹起食指和小指,左手握腰帶,兩腿一前一后,右腳尖及地,腳跟向上,張口露齒,神情活潑,是一個“末泥”腳色。左起第5人,著寬袖黃底虎皮紋鑲黑滾邊長袍,紅褲,黑靴胸部敞開,頭上梳一偏髻,臉部以白粉抹鼻呈三角形,用墨粗粗地在眼睛上從上到下勾了一筆,作為眉毛的夸張?zhí)幚?,面頰兩側各抹一團不規(guī)則的黑,雙腕各戴紅手鐲一只,左臂裸出,右手食指及大拇指置口中,其余三指貼面頰,作吹口哨狀,表情滑稽,是一個“副凈”腳色。
據元陶宗儀《輟耕錄》卷25《院本名目》條記載:“院本則五人:一曰副凈,古謂之參軍,一曰副末,古謂之蒼鶻,鶻能擊禽鳥,末可打副凈故云。一曰引戲,一曰末泥,一曰裝孤?!睆亩夏箲蛸傅难b束和表情動作來看,恰與《輟耕錄》所稱金院本五個腳色行當相吻合。所以,一般認為它是金院本一個演出場面的模型。如正中一人,頭戴黑色展翅幞頭,身穿寬袖圓領紅袍,腰間系帶,足登皂靴,雙手捧笏斜貼于左胸,身體微向前傾,目光右視,神態(tài)自若,是一個飾演官吏的“裝孤”腳色。左起第一人,頭戴黑幞頭,身穿寬袖紅衣,著皂靴,袒胸,左手置胸前,食指與中指伸直指向胸口,右手置腹間,表情凄楚,似在傾訴,是一個飾演平民的“引戲”腳色。左起第2人,戴黑帽,穿圓領窄袖黑袍,著黑靴,腰系黃帶,右手握拳置胸前,左手掖衣襟,面部微向左傾,作怒視狀,是一個飾演皂隸的“副末”腳色。左起第4人,戴卷角幞頭,著窄袖團花紅襖及黑靴,腰系黃帶,右手執(zhí)扇,并翹起食指和小指,左手握腰帶,兩腿一前一后,右腳尖及地,腳跟向上,張口露齒,神情活潑,是一個“末泥”腳色。左起第5人,著寬袖黃底虎皮紋鑲黑滾邊長袍,紅褲,黑靴胸部敞開,頭上梳一偏髻,臉部以白粉抹鼻呈三角形,用墨粗粗地在眼睛上從上到下勾了一筆,作為眉毛的夸張?zhí)幚?,面頰兩側各抹一團不規(guī)則的黑,雙腕各戴紅手鐲一只,左臂裸出,右手食指及大拇指置口中,其余三指貼面頰,作吹口哨狀,表情滑稽,是一個“副凈”腳色。董氏墓戲俑的出土,為研究金院本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董氏墓戲俑的出土,為研究金院本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