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河州的建水縣,獅子糕可是一道享譽已久的傳統(tǒng)名食。相傳它誕生于清朝后期,由建水縣的“榮香齋”糕點鋪創(chuàng)制而成。
建水獅子糕的制作原料,其實并不復(fù)雜,只需要用到上等的糯米、米制飴糖和少量蔗糖。
雖然用料簡單,但是根據(jù)獅子糕的黃金配方做出來,那就是舌尖上的享受。建水獅子糕的制作過程倒是相當講究,為了提升糯米的口感和質(zhì)地,一開始就要把糯米用清水浸泡10至15天。浸泡后的糯米蒸熟后,合團壓片,再切成條狀,經(jīng)過晾干處理。只有表現(xiàn)合格的糯米條才能成為建水獅子糕的主料。
把蒸好的糯米條放入菜油鍋里炸至炮酥,這是獅子糕成形的關(guān)鍵轉(zhuǎn)折點,熱氣騰騰中,仿佛真的能聽到像獅子咆哮一樣的聲音,在告訴我們它們即將釋放出美味的力量。
等炸好的獅子糕冷卻之后,用米糖和蔗糖以一定比例包裹,輕輕壓扁后切成小塊,一塊塊金黃色的獅子糕就誕生了。
獅子糕原名“壽王糕”。出自1876年(光緒二年)秋,杭州西湖“壽春坊”斯仁谷之手。壽王糕因色之金黃,香甜酥脆,入口化渣,回味清香,多為達賢仕人待客佳肴。西湖縣令姚其杭必備為待客茶點,其千金姚勝蘭每日必食方解口饞,百姓大多待仕人用之方能食用。
光緒乙未年斯老歸天,由子斯力撐坊繼業(yè)。青獅人何孬娃家境貧寒,為偷吃本族長黃瓜解饑,嚴遭毒打后逃出家門,流浪到杭州西湖,餓昏倒在“壽春坊”門前,斯力視之,與食救醒,何謝斯救命之恩,以身報效。斯正缺勞力,留為雜事,持奉家人。何手足勤快,為人靈巧,斯收之為徒,何以工錢報恩。白日浸洗酒米,晚間磨粉。孬娃出身貧窮,酸甜苦辣皆行,吃苦耐勞皆有,技藝在心。光緒已年端午節(jié),斯家午夜飲酒,食酒過多,醉倒在床,因天熱午夜糕房起火,“壽春坊”被焚為灰燼。斯力痛哭終日,過度悲傷,不久離世,“壽春坊”從此而絕。何痛拜離師,回家在象溪河邊姐家棲身,借姐家房半間,銀子四兩買回糯米等原料,回家泡米三日椿成細粉制成"壽春糕"。是夜夢中,從師生涯歷歷在目,師父救命之恩,授藝之情在腦海中一出現(xiàn),師、師、師、斯、斯、斯,家鄉(xiāng)也師,其糕稱之為王,何王也?取人王將要犯上,怎敢?魯中王乃獅子也。師、斯、獅三字同音巧到極點,取此糕為獅子多妙,此糕色之金黃,如同金獅之毛,就取名獅子糕好了。何大笑而醒。其妻問何故而笑,何將夢事說與妻,妻說莫不是師父要我們不忘其恩。師父姓斯,家鄉(xiāng)也獅,取名獅子糕既是紀師又懷師恩,更憶家鄉(xiāng),三獅結(jié)為一體,真乃是獅緣也,全家人十分樂意。故獅子糕于1891年(光緒十七年)初問世。縣人食之贊不絕口,過往商客四海揚名。光緒二十六年,何年事已高,家已有結(jié)余,與妻商量,移房四桂房街,“獅子糕”食客更旺。光緒二十八年孟冬何長眠離世,其子何繼父之業(yè),深研細作,取衙門口外井水燒開冷沉浸洗糕米,打硬其味道更美,直至民國年間繼師生意興隆。民國后期,也有稻香齋、桂香齋等坊繼作此糕。何便關(guān)門停業(yè),其后以胥錦常為代表的作坊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