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砂仁為姜科植物陽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的果實(shí)。陽春砂為半遮蔭植物。陽春砂簡稱春砂,廣東省陽春市特產(chǎn)。以花及果實(shí)入藥。春砂仁還可以作為菜的佐料,可以提高其營養(yǎng)價值。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常綠草本,高達(dá)1.5m。地上莖直立,無分枝。葉排為2列,無柄, 有特殊氣味;葉片窄長圓形或條狀披針形,長14~40cm,寬2~5cm,全緣,羽狀平行脈;葉鞘抱莖,葉端芒尖。穗狀花序成疏松的球形,具花8~12朵;花萼筒狀,先端3淺裂,花冠管細(xì)長,先端3裂,白色/蒴果橢圓形,成熟時紅棕色,有肉刺。種子多數(shù),芳香。花期3~6月,果期6~9月。7~8月間果實(shí)成熟時采收,低溫烘干。臨用時取種子搗碎;果皮亦入藥。
生長環(huán)境
春砂仁生于山谷林下陰濕地。選擇土壤肥沃、有水源的闊葉常綠林地或排灌方便的山谷、山坡、平地種植。種前要懇荒、整地、起畦,沒有遮蔭樹的地要植樹或搭棚。生于氣候溫暖、潮濕、富含腐殖質(zhì)的山溝林下陰濕處。
分布范圍
主要分布于中國廣東陽春。
加工方法
采回的果實(shí),可直接曬干,也可用火焙干。火焙法是用磚砌成長4尺,寬3尺的爐灶,三面密封,前面留個火口,灶內(nèi)25尺高處橫架木條,上面放竹席,每席放鮮果150-200斤,面上用草席蓋好封閉,用木炭或谷殼加溫,每小時翻動一次,5-7天后取出果實(shí),放在木桶或麻袋里壓實(shí),使果皮和種子緊貼,再用文火慢慢焙干即成。果實(shí)焙干率為20-25%。
正宗產(chǎn)地在陽春市春城街道蟠龍村委會。金花坑配蔻仁,宣通三焦氣機(jī),芳香化濁,醒脾和胃,行氣止痛,俱能治濕濁內(nèi)蘊(yùn),胃呆納少,氣滯胸悶,脘腹脹痛,反胃嘔吐等癥。配青陳皮,理氣止瀉,治脾胃氣滯,胸腹脹滿,消化不良,濕阻脾胃之泄瀉,痢疾。配佩蘭,芳香悅脾,可用治濕阻氣郁,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胸腹脹滿,治胎動不安等證。配冬葵,行氣下乳,可治乳少氣滯脹滿疼痛等證。配熟地,砂仁既免除熟地滋膩礙胃之弊,又可引熟地歸腎。配黃芩,寒溫相合,氣血配對,用于胎熱上沖所致的胎動不安。配木香,用治脘腹氣滯脹痛,消化不良,加強(qiáng)行氣止痛之功。
歷史記載
春砂仁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的宋代出版的藥學(xué)著作《開寶本草》中就首次記載了春砂仁的藥物功效,云其可開胃醒酒食,安胎治惡阻,行氣止痛,和中止痢。金元時期醫(yī)家李東垣稱春砂仁為化酒食之妙劑,因其辛溫行氣而使酒食隨之而化。明代萬歷年間的《藥鑒》稱春砂仁為安胎之妙品。后世的各類醫(yī)藥方書中均有記載,把本品作為健胃行氣,和中安胎,燥濕止瀉的要藥。近代醫(yī)家焦樹德更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在他的著作《用藥心得十講》中認(rèn)為春砂仁與肉桂有相同的作用,指出“引火歸元時用肉桂,引氣歸腎時用砂仁,用來治腎不納氣的咳喘氣促。大大豐富了春砂仁的應(yīng)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