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樹屬亞熱帶樹種,原產中國福建、四川、陜西、湖南、湖北、浙江等省,長江以南各省多作果樹栽培。枇杷適應性強,可以人工種植,也可以大棚種植。枇杷喜光,稍耐陰,喜溫暖氣候和肥水濕潤、排水良好的土壤,稍耐寒,不耐嚴寒,生長緩慢。太湖邊及湖中島上的枇杷獨佳,由于冬日水汽霧氣,保護了冬日花朵不受寒害,故年年碩果累累,江蘇蘇州吳中區(qū)(吳縣)洞庭山為中國五大枇杷產地之一。金庭(西山島)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質疏松,尤其適合枇杷的生長。島內還專門開辟了青種枇杷種植基地。
枇杷,因狀如民族樂器中的琵琶而得名。其果實柔軟、多汁,甘酸適度,為初夏水果中的珍品。我國栽培枇杷歷史悠久,早在西漢初期已經種植。枇杷在我國有五大產區(qū),東山和西山為主要產區(qū)之一。它與浙江塘棲的“軟條”、福建莆口的“大鐘”齊名。西山栽種枇杷的歷史始于唐代,至宋代有了明確的文字記載。明代時,洞庭山的枇杷產量已經聞名天下。有王世懋的《學圃雜疏》為證:洞庭枇杷天下最。
西山枇杷按肉質和皮色,一般分為三類:白沙、紅沙和青種。如果按皮色和形態(tài)分則更多,有照種、白沙、灰種、和尚頭、雞蛋白、大種、細種、銅皮等。西山枇杷主要有兩個品種深受人們青睞。荸薺種。因形如荸薺而得名。荸薺比青種成熟期晚一個星期左右。其優(yōu)點是甜性特足,相對其他枇杷而言,經得起雨淋。不足之處是果形小,皮不易剝離。此品種在清光緒十三年(1887),西山葛家塢農民葛文麟從一枝十年生枇杷上采得果實去鎮(zhèn)夏出售,被有經驗的果農王萬山發(fā)現而加以鼓勵,葛氏從而培育,經過嫁接逐步推行而發(fā)展。民國時期,荸薺種裝上小竹籃,遠銷無錫常州一帶,頗有聲譽。青種。青種枇杷因果實成熟時蒂部仍呈青色而得名。青種枇杷由野生枇杷變異而來。清代末年,秉常村村民謝方友發(fā)現此品種果形大、汁水多、甜性足、易剝離、故加以培植,從而得到發(fā)展。目前,青種枇杷已成為西山枇杷中的主流品種,深受食客們的青睞。青種枇杷雖好,但它經不起日曬、雨淋。尤其是果實近成熟時,一旦碰上大雨,枇杷皮容易爆裂。這樣,枇杷就賣不出價格了。因此,果農們最怕的就是果實成熟時的大風狂語。枇杷的種植以沙粒黃泥地為優(yōu)質土壤。西山秉常村羅漢塢和葛家塢內都具備這樣的自然條件,因此,果實比一般地段出產的果品優(yōu)質。枇杷隔冬開花,能耐霜寒雪凍,次年,夏熟,得雨露之潤。故有“秋萌,凍花,春實,夏熟,備四時之精氣”的說法,被人們譽為“果之冠”。
西山習慣上把枇杷分為白沙、紅沙兩類,白沙 用來概括白肉和黃肉系統(tǒng)的枇杷品種,紅沙則指橙肉系統(tǒng)的枇杷。西山枇杷品種眾多,栽培最多的是青種、照種和荸薺種。
青種枇杷:原由野生枇杷變異而來,果實成熟時蒂部仍呈青綠色,是該種最易辨認的特征,青種之名亦由此而來;有長柄青種和短柄青種兩個品系,前者果柄較細,果形略小,后者果柄粗短,果大小均勻,栽培以短柄青種為多。
照種枇杷可分為短柄照種、長柄照種和鷹爪照種三個品系。短柄照種果柄較短,樹冠枝條較疏;長柄照種果柄長,枝條稍密,果肉較厚;鷹爪照種以果柄下垂略似鷹爪而得名。
荸薺種因果扁圓略似荸薺而得名。
“太湖綠”是由蘇州西山國家現代農業(yè)示范園區(qū)有限責任公司于2001年6月經國家商標局注冊批準的商標,并于2003年、2006年連續(xù)兩次被工商局評為江蘇省著名商標。蘇州西山國家現代農業(yè)示范園區(qū)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園區(qū)”)是經國家農業(yè)綜合開發(fā)辦批準的農業(yè)示范園區(qū),其有限公司是他的管理、開發(fā)主體,致力于現代農業(yè),綠色農業(yè)的發(fā)展。對西山的傳統(tǒng)農業(yè)資源進行開發(fā),整合枇杷、楊梅、板栗、銀杏等果品。為發(fā)展農業(yè),在市場經濟中走出一條新的道路,帶領農民致富,為此創(chuàng)立了“太湖綠”------一個嶄新的農業(yè)品牌?!疤G”商標主要在本單位生產的新鮮蔬菜(黃瓜、番茄、彩色甜椒等)、水果(枇杷、楊梅、板栗、銀杏、草莓、石榴等)上使用。生產的太湖綠枇杷、楊梅、板栗、銀杏等通過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市場供不應求,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其產品先后被評為蘇州名牌產品,獲得第三屆江蘇省特優(yōu)農產品博覽會最佳產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