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品介紹
淮安區(qū)建縣始于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窗矃^(qū)原為淮安市,隸屬淮陰,2001年2月行政區(qū)劃調整,原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更名為楚州區(qū),2012年2月23日更名為淮安區(qū)。蒲菜入宴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周禮》上即有“蒲菹”的記載。蒲菜中以古城淮安(今淮安區(qū))西南隅“天妃宮”所產之蒲菜為最肥美,菜體潔白如玉,食之肥嫩清香,素有“天下第一筍”的美譽。 淮安區(qū)淮城、流均、環(huán)白馬湖地區(qū)的南閘、林集、范集等鄉(xiāng)鎮(zhèn)的所有行80個行政村范圍內均有種植 淮安蒲菜食用部分為幼嫩葉鞘包裹而成的假莖。假莖乳白色,圓潤飽滿,長度不低于35㎝,基部直徑不小于1.5㎝。生食鮮嫩多汁,清香微甜,無澀味。熟食爽嫩柔軟,無渣。
二.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因素
淮安區(qū)淮安位于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區(qū)域,兼有南北氣候特征,屬溫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平均氣溫13.8~14.8℃,市區(qū)年平均氣溫14℃,最低氣溫-21.5℃,最高氣溫39.5℃;年無霜期210~230天;年平均日照數2250~2350小時,日照百分率平均為52%,明顯優(yōu)于蘇南地區(qū);受季風氣候影響,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冬季雨水稀少,夏季雨水集中,年降雨880~1100mm;平均風速為2.9~3.6m/s之間,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地理標志區(qū)位于淮安區(qū)地勢低洼易澇區(qū),該區(qū)地勢低洼,土層深厚,土地肥沃,是典型的水稻土和沼澤土,是蒲菜栽培的天然場所。
三.地域范圍
淮安蒲菜產區(qū)位于淮安市淮安區(qū)河蕩湖區(qū),包括淮城、流均、環(huán)白馬湖地區(qū)的南閘、林集、范集等鄉(xiāng)鎮(zhèn)的所有行80個行政村。淮安蒲菜種植東起流均鎮(zhèn),北至淮城鎮(zhèn),西至南閘,南至林集。保護面積6.0萬畝,種植面積5000畝,年產量7500噸。
四.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外在特征:株高200cm左右,葉片扁平,披針形,長150cm左右,寬1.0~1.2cm,深綠色,葉鞘長40~70cm,葉鞘圓柱形,粗2cm左右,外表淡綠色。產品潔白柔嫩,營養(yǎng)豐富。白露后停止分株,立冬以后地上部分莖葉枯黃,地下部分越冬。?
內在品質:每100克蒲菜嫩莖中含蛋白質0.9~1.2克,碳水化合物大于1.5~1.8克,膳食纖維0.08~0.25克。 淮安蒲菜產地環(huán)境應符合NY5331-2006 無公害食品水生蔬菜產地環(huán)境要求。 淮安蒲菜生產根據(NY5238-2005)無公害食品水生蔬菜種植技術規(guī)范,制定了“淮安蒲菜生產操作規(guī)程”。
五.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要求。溫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大于2100小時,地勢低洼,土層深厚,土地肥沃,質地適中的中壤或重壤褐土為宜,土壤PH值6~7,有機質含量1.5%以上,最好為水稻土或沼澤土。
2、品種選擇。選用天妃宮蒲菜等當地優(yōu)質農家品種和具有淮安蒲菜特征 特性的優(yōu)質蒲菜引進品種。將種藕留在原田內過冬,于春季種植前隨挖、隨選、隨栽;?
3、生產控制:蒲田選擇,土壤淤泥層在30cm以上,有機質大于20g/kg,全氮大于3mg/kg,堿解氮大于300mg/kg,速效鉀大干60mg/kg,常年水深在30cm以上。一般在6月份進行栽插,秧齡5葉~6葉,水淺宜早、水深宜遲。新拓蒲菜區(qū),以腐熟有機肥為主,一次施足,每667㎡施腐熟有機肥肥5000kg以上。每667㎡栽插密度在600株。以栽后秧苗不易上浮為度,一般深度在25㎝左右。等行、株距栽插,行株距在1.0m~1.1m。蒲菜一生水份管理以由淺到深再到淺為原則,栽插期水層在0.5m~0.6m,不宜超過心葉、葉稍,隨著蒲菜生長、水位漸高,控制在0.8m~lm,水位最高不宜超過1.5m,在8月后逐漸降低水位。第一年新栽田以適度采收為主,采收期在8月以后,以后每年可全年采收,一般在5月中旬至9月中旬為主采期。采收時夾花抽行收,留壯株待發(fā)。冬季要采收的田塊,立秋前一茬不宜采,以留冬發(fā)采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