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草,又名西湖莼菜,水蓮葉,屬藥毛茛科、莼屬濕生草本植物。直立莖,高15~30cm,質(zhì)柔軟,被疏生細毛。葉稀疏而互生,纖細,被短柔毛,基部有托葉鞘。有治跌傷、扭傷,明顯的抗炎作用。生長于海拔350—2080米的山坡、路旁、蔭濕地、水溝和溪邊草叢中。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挺水或濕生草本植物,莖匍匐蔓生、頂端呈褐色、高5-45cm。節(jié)上生不定根與不定芽,逐漸長成直立莖,高15~30cm,質(zhì)柔軟,被疏生細毛。沉水葉具長柄,圓盾形,直徑2~4cm,柄長1.5~9cm,緣波狀,草綠色。葉稀疏而互生,節(jié)上生出,纖細,被短柔毛,基部有托葉鞘;葉片近圓形或腎狀圓形,背面密被貼生丁字形毛,全緣,長1~4cm,寬2~6cm,掌狀5~9淺裂,裂片先端鈍,三角形,邊緣具鈍缺齒,基部深凹心形,掌狀葉脈較為明顯,綠色,兩面被紫色細毛;托葉圓心形,膜質(zhì)。
花兩性,小傘形花序,腋生,小球形,直徑約6mm,單生或數(shù)個聚生于小枝上端,總花梗長0.5~2cm,花冠鐘狀黃色,小花白粉色或綠白色或淡黃白色;萼片小,花瓣5枚,卵形,先端銳;雄蕊5枚;子房下位,2室,每室具胚珠1枚,柱頭2枚。花期6~8月。雙懸果,單一或成聚,果期7月,蒴果近球形,長1-1.2mm,寬1.5-1.8mm,基部心形,兩側(cè)扁壓,常有紫色斑點,成熟后常呈黃褐色或紫黑色,中棱和背棱顯著。
生長環(huán)境
生性強健,種植容易,繁殖迅速,水陸兩棲皆可。走莖發(fā)達,節(jié)間長出根和葉。葉圓形盾狀,具長柄、波浪緣,夏秋開小小的黃綠色花。性喜溫暖潮濕,栽培處以半日照或遮陰處為佳,忌陽光直射,栽培土不拘,以松軟排水良好的栽培土為佳,最適水溫22~28度。繁殖可用分株或扦插法,栽培容易,保持栽培土濕潤,約1~2周即可發(fā)根。由于植株可耐濕,挺水型,因此也適于水盆、水池栽培。
以分株法或扦插法繁殖為主,多在每年3~5月進行,栽培容易,保持栽培土濕潤,約1~2周即可發(fā)根。亦可采用播種法進行育苗。培土可使用由腐葉、河泥、園土所配成的混合基質(zhì)。
分布范圍
生長在路旁、荒地、田邊、溪旁潮濕處。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國內(nèi)分布:產(chǎn)于陜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省區(qū)。生長于山坡、路旁、蔭濕地、水溝和溪邊草叢中;海拔350—2080米。
國外分布: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