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天目青頂,又稱天目云霧茶,產(chǎn)于浙江臨安天目山,這里古木參天,山峰靈秀,屬國家生態(tài)示范區(qū)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素有天然植物園之稱。天目山山高地帶氣候溫濕,森林茂密,樹葉落地,形成灰化棕色森林土,腐植質(zhì)厚達二十厘米左右,土壤疏松,色黑,呈酸性反應(yīng)。終年云霧籠罩,山上霧日多,年平均有二百五十天以上。茶樹多分布在海拔一千二百米以下,六百米以上的自然良好的山塢中。天目山是我國重點產(chǎn)茶區(qū),天目山茶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已很有名,經(jīng)久不衰,據(jù)載,明代不斷有天目山茶入貢,在九十年代中期已被列入我公司有機茶生產(chǎn)基地。天目青頂茶一直作為外銷有機茶,并在歐洲茶葉市場有較高知名度。該茶制作工藝精細,原料上乘,其挺直成條,葉質(zhì)肥厚,芽毫顯露,色澤深綠,滋味鮮醇爽口,清香持久,湯色清澈明凈,芽葉朵朵可辨,是色、香、味俱全的茶中佳品。
品質(zhì)特征
"天目青頂條緊略扁,開似雀舌,葉質(zhì)肥厚,銀亮隱露,色澤綠潤,滋味鮮醇爽口,清香持久,湯色清澈明凈,芽葉朵朵可辨,色、香、味俱佳。
工藝特色
青頂茶精細的采制工藝:青頂茶的采摘時間較晚。按采摘時間、標準和焙制方法不同,茶色按質(zhì)分為頂谷、雨前、梅尖、梅白、小春五個品級。頂谷、雨前屬春茶,稱“青頂”,茶芽最幼嫩纖細,色綠味美。梅尖、梅白稱“毛峰”;小春則屬高級綠茶。鮮葉采摘要求:選晴天葉面露水干后開采。用手指合力提采,不能用指甲掐,不能帶魚葉;鮮葉標準為:一葉包一芽,一芽一葉初展;一芽一葉,一芽二葉。采下的鮮葉薄攤在潔凈的竹匾上,置陰涼處5~6小時,使鮮葉的內(nèi)含物質(zhì)發(fā)生緩慢的變化,以利于色、香、味、形品質(zhì)的提高。
在平鍋或電鍋內(nèi)以高溫殺青,鍋溫160℃左右,投葉量每鍋250克,用雙手或右手在鍋內(nèi)抖殺,排除部分熱水汽;再以右手抓葉在手,以四指翻動殺青葉;要使葉溫迅速升至70°~80℃,以達到破壞酶的活性和避免產(chǎn)生紅莖紅葉;待達到葉質(zhì)柔軟、葉色青綠、有茶香出現(xiàn)時,即可起鍋,并將殺青葉抖散在竹匾內(nèi)攤涼。揉捻時將毛茶放在粗麻布上輕輕搓揉,不使茶葉汁液外溢,并注意掌握輕、重、輕的手法,以保持茶品色澤綠潤;然后投葉于鍋炒二青,投葉量每鍋200克左右,用雙手或右手在鍋內(nèi)透炒,鍋溫從110℃逐漸降至90℃,炒至失重20%左右起鍋,將結(jié)塊抖散在竹匾內(nèi)冷卻,使茶條內(nèi)水分調(diào)整均勻。
加工技術(shù)
鮮葉應(yīng)分級驗收,不同級別、品種的鮮葉要分開攤放和付制,壯齡、老齡茶樹鮮葉及晴天、雨天、露水葉也要分開攤放和付制。
(1)鮮葉攤放。鮮葉要均勻攤放在蔑墊或竹匾上,置于陰涼通風處。攤放厚度視鮮葉級別而定,頂谷和雨前級鮮葉以芽葉間互不重疊為宜,梅尖和梅白級鮮葉攤放厚度不超過1cm,小青級鮮葉攤放厚度不超過3cm。攤放時間視環(huán)境溫、濕度及鮮葉萎凋情況而定,一般為6~8h,中間要輕翻1~2次,翻葉時要通過抖動蔑墊或竹匾來集攏鮮葉,再用雙手將葉均勻撒開,切忌用掃帚掃或用手捋,以免使芽葉紅變。攤放程度以鮮葉含水率約70%,失重12%~14%,芽葉變軟,清香顯露時為適度。
(2)殺青。以高溫殺青,殺勻殺透為原則。采用30型或40型滾筒殺青機,投葉量應(yīng)根據(jù)付制鮮葉級別及筒溫高地靈活掌握,一般為15kg/h。殺青過程中,筒內(nèi)應(yīng)有連續(xù)的“噼啪”聲,無聲為筒溫過低,應(yīng)及時提高溫度或放慢投葉速度;“噼啪”聲過大則鍋溫太高,應(yīng)及時降低溫度或增加投葉量。殺青時間為1.0~1.2min。殺青機出葉口下方應(yīng)安裝排風扇,以利于及時吹散濕氣,同時可分離一部分魚葉和碎片。采用30型吹風出葉式殺青機殺青,筒溫的控制同滾筒殺青機,投葉量約為10kg/h,時間為3~5min。以殺青葉手握成團,松手即散,略有黏性,清香顯露時為殺青適度,這時應(yīng)開啟出葉風機,吹出殺青葉,殺青葉質(zhì)量優(yōu)于滾筒殺青。殺青葉應(yīng)及時攤晾,至水分重新分布,殺青葉回軟后再進入下一道工序。
(3)殺二青。殺二青宜選用往復式多用機,鍋溫先高后低,起始溫度越180℃,投葉量一般為每槽100g左右。殺青1~2min后溫度漸降至70~80℃,然后再殺青1min左右。殺二青時槽鍋往復頻率宜快,為165次/min。殺二青以二青葉有觸手感、成直條、清香、色澤翠綠、含水率約為50%時為適度。二青葉出鍋后要及時攤晾,回潮至茶條綿軟、有相當韌性時再進行揉捻。
(4)揉捻。選用30型揉捻機。揉捻時壓力要輕,即達到緊條和促進茶葉品質(zhì)形成的目的,又要保持芽葉完整。投葉量以揉桶九成滿為宜。加壓和揉捻時間視原料等級而定。頂谷和雨前在揉捻時基本上不加壓,揉捻時間約10min。梅尖、梅白和小青的揉捻工序分初揉和復揉兩個步驟。初揉時不加壓或輕微加壓,時間5min,以使芽葉初步成條和促使芽葉內(nèi)水分分布均勻。芽葉初揉后進行烘二青,在焙籠和烘焙機上進行,烘焙溫度約90℃,時間3~5min,至芽葉含水率50%左右時攤晾,回軟后進行復揉。梅尖和梅白的復揉時間為30min左右,先空揉5min,再加輕壓揉20min左右,最后在空揉5min。小青的復揉時間為35~40min,揉捻時以加中壓為主。揉捻結(jié)束后,頂谷和雨前要進行離條,眉間、梅白和小青則直接進入毛火工序。
(5)理條。選用往復式理條機或多用機。頂谷和雨前的理條分初理和復理。初理投葉量為每槽100g左右,槽鍋溫度升高后低,要求起始槽鍋內(nèi)近壁空氣溫度為90℃左右,而后隨著理條葉的失水而降至70℃左右。槽鍋的往復頻率,前期為210次/min,隨鍋溫降低調(diào)至120次/min,初理時間為10min左右。初理以芽葉緊直成條、顯清香、色澤翠綠、茶條有觸手感、含水率約為30%時為適度。初理葉出鍋后應(yīng)過篩和攤涼,待回軟后再進行復理。復理投葉量為每槽100~120g,槽鍋內(nèi)近壁空氣溫度70℃左右,槽鍋往復頻率160次min左右,時間約10min。復理以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