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年糕產(chǎn)于慈城鎮(zhèn),位于東經(jīng)121。31’,北緯29。80’。西與余姚市相鄰,緊靠河姆渡鎮(zhèn),北接慈溪市,東北界鎮(zhèn)海區(qū),南面與鄞州區(qū)接壤。慈城年糕專用稻米生產(chǎn)區(qū)域主要分布于民豐、浦豐、龔馮、王山、雙頂山、三勤、王家壩、洪陳、楊陳、虹星、半浦、前洋共12個村,英雄水庫、毛力水庫為生產(chǎn)慈城年糕的優(yōu)質(zhì)水源。慈城年糕以其獨特的水磨工藝,產(chǎn)品外觀光滑、無皺紋、無粉粒,切口整齊,大小厚薄均勻,色澤潔白如玉,口感柔滑,無牙磣、不粘牙,有一定韌性。浸煮不糊,食用方便。
食用方法
年糕的食用方法:用煮、炒、炸、片炒、湯煮等,且咸甜皆宜。例如:糖炒年糕。民諺曰:“糖炒炒,油爆爆,吃得嘴角生大泡”。又如:薺菜年糕。民諺有云:“薺菜肉絲炒年糕,灶君菩薩伸手撈”。還有:汁水年糕湯鮮美無比,是家家戶戶除夕夜的必備食品。烹飪方法之多,林林總總不下數(shù)十,以前貯藏條件不好,所以許多居民將年糕切片后曬干貯藏,食用時用水浸上二天即可。亦有以水浸批量者,竟能保鮮數(shù)月之久。
傳統(tǒng)
寧波一帶民間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諺。人們還用年糕印板壓成“五?!薄ⅰ傲鶎殹?、“金錢”、“如意”等等形狀外觀,象征“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有的則做成“玉兔”、“白鵝”等小動物,構(gòu)成真正意義上的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結(jié)合。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寧波余姚河姆渡史前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了顆粒飽滿、保存完好水稻的種子,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開始種植稻谷。慈城年糕生產(chǎn)歷史悠久,距今有上千年的歷史。相傳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在寧波慈城作戰(zhàn)。他臨死前對部下說:“如果國家有苦難,百姓斷糧,你們到城墻下挖地三尺可得到糧食?!蔽樽玉闼篮螅牟肯卤辉杰姲鼑?,城中斷糧已餓死不少人,這時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話,就去挖城墻,挖了三尺多深,果然挖到了許多可吃的“城磚”即年糕,結(jié)果打了勝仗。原來是當年伍子胥在慈城督造城墻時,已做好了屯糧防饑的準備。從此以后,每逢過年慈城家家戶戶都做年糕,年夜飯就吃年糕湯來紀念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