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茶屬綠茶類,其發(fā)現(xiàn)、種植、利用與品鑒在峨眉山發(fā)源較早,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種植、加工工藝,其顯著特點是“扁平直滑、嫩綠油潤、清香高長、鮮醇甘爽”。由于峨眉山卓爾不群的自然環(huán)境與得天獨厚的茶葉資源及悠久的宗教文化,形成了品種繁多,品質優(yōu)異的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特別是其佛茶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
峨眉山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也是茶葉的原產地和發(fā)源地之一。處于成都平原西南的峨眉山,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唐代學者李善在其所著的《昭明文選注》中記載:“峨山多藥草,茶尤好,異于天下。今黑水寺后絕頂產茶,味佳而二年白一年綠,間出有常。不知地氣所鐘,何以互更”。
簡介
自古峨眉產香茗,峨眉山茶史3000余年,彌香久遠,茶葉品質優(yōu)秀譽貫古今。峨眉山茶的特點,一是自然條件優(yōu)越,二是歷史悠久,三是茶葉資源豐富,四是茶文化濃厚悠遠。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峨眉雪芽、竹葉青、仙芝竹尖等多個品牌茶葉獲獎,2009年,被列入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目錄。
唐代以后,峨眉山僧眾農禪并重,此中農事即為茶事。在黑水寺、意月峰、白巖峰、天池峰、寶掌峰一帶的中山區(qū),各寺皆有自己的大片茶園,采摘、炒制有自己的技術,形成了獨特的禪茶文化。
明神宗萬歷年間,由于明神宗朱翊鈞與其母慈圣皇太后獨尊峨眉山,明神宗曾御賜茶園數(shù)畝予萬年寺,寺中僧眾在當家主持的引領下,在寺側開地建茶園近十畝,精心管理,每年采焙雪茗進貢。神宗之賞賜之物不為他物而獨為茶園,峨眉山茶事之盛可見一斑。該茶園至今仍歸萬年寺所有,仍年年產茶。
峨眉山是普賢道場,與普洱茶亦有著殊勝的因緣。在普洱茶區(qū),茶民中世代相傳的一個傳說。相傳7世紀左右,古代南詔國所轄的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發(fā)生了大型瘟疫,一時間哀鴻遍野。普賢菩薩為解救蒼生而化身老家,摘取綠葉供百姓煮沸飲用,瘟疫竟不藥而愈。當?shù)鼐用駷楦兄x菩薩恩德,從此廣種大葉種茶,并因茶葉狀似普賢之耳而將其命名為“普耳”;又因佛教中水代表慈悲、二者合并而稱“普洱”。此一說,充分表明了當?shù)厝嗣褚暡铻槠兴_恩賜的感激、崇拜之情。
從佛教史考察,禪茶文化的發(fā)端可追溯至唐代。茶文化與禪文化同時興起于唐代,禪茶文化興起之時,正是中國唐密隆盛之期。唐王朝以茶供佛真身舍利,以茶齋僧。唐代茶道與佛教食法相關,僧修禪定,過午不食,但許飲茶助修;在陜西法門寺地宮供奉物中就有唐代皇室系列茶具,是世界現(xiàn)存最古老的成套茶具。禪茶文化是一個容量很大、范圍很廣、內容豐富的大文化圈,并不局限于佛教文化。但其主流確是中國佛教的茶道。它由佛而興起,繼由禪而成熟,終因禪而成就。中國佛教不僅開創(chuàng)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使禪、茶融為一體而成為中國的禪茶文化。禪茶文化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在茶道發(fā)源地的中國,有著世界最高水平的中國茶道,卻于唐朝之后逐漸湮沒。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fā)展,復興中國茶道文化的呼聲愈來愈高,身為中國茶禪學會會長的吳立民先生,把破譯法門寺地宮唐密曼陀羅,挖掘、整理出的《藥師茶供會儀軌》,做為中國茶道之法本,它既可為禪門清修供施之儀,又可為中國茶道表演之用,讓人們看到了中國茶道復興的希望,使得禪茶一體的茶道文化重放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