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特征
康縣黑木耳屬毛木耳類。黑木耳,又稱“木耳”,按其種類,通常分為“毛木耳”和“光木耳”兩大類。因其形態(tài)奇妙,風味特別,別名很多。生于腐木上,形似人耳,故名“木耳”;叢生于椴木上,如蛾蝶玉立,又名“木蛾”;重瓣如浮云,鑲嵌于樹上,又稱“云耳”:背面密披白絨毛者,稱為“毛木耳”;兩面光滑千爽者,則叫“光木耳”。還由于生產季節(jié)不同,名稱又異。產于初春者叫“雪耳”;產于清明之后者稱“春耳”;夏秋之間產者,曰“伏耳”:深秋之后產者,名“秋耳”。按其季節(jié),“伏耳”產量大,品質最好。毛木耳朵大,質地柔軟,滑而帶爽,質量最好。
種植條件
甘肅省康縣地處南秦嶺山地,氣候溫暖而多雨,年平均氣溫為攝氏11度,年平均降水量為856毫米,是甘肅降水量最多的縣份。全縣森林面積260萬畝,占總面積的47.7%,森林茂密。特別是耳林、紅青杠樹滿山遍野,是黑木耳生產的理想?yún)^(qū)域。隆冬季節(jié),滿山紅葉飄落,耳農便把生長了七、八年的耳樹砍成三至五尺長的耳棒,運到耳場,收集起來。翌年,大地回春,耳農在耳棒上砍開菌眼,點上耳菌,然后把耳棒鋪在潮濕處,讓其休眠一個時期。入夏后,萬物競長,耳菌萌發(fā),就把耳棒綁成一架,讓其淋雨沐陽,正式產耳。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07年,康縣、武都、天水、兩當、禮縣等主要產區(qū)有耳林十多萬畝,最高年產達228000多斤。
栽培歷史
康縣生產黑木耳始于19世紀,歷史悠久。解放前,津、滬、川、陜等地的商人每到夏季,就絡繹不絕來到康縣販運木耳。21世紀初,這個縣建立了八個以鄉(xiāng)為單位的木耳生產基地,并試驗成功了人工點菌生產木耳的新方法,使每架木耳的產量提高了二至五倍,而且質量也大大提高。
生產情況
康縣是黑木耳之鄉(xiāng)、中國食用菌行業(yè)先進縣、中國綠色名縣、中國林果生產先進縣、中國黑木耳生產基地縣之一,食用菌資源十分豐富,盛產黑木耳、香菇、天麻、竹蓀等食用菌綠色食品。在眾多的食用菌資源中,康縣黑木耳早就享有盛譽,以肉厚、朵大、色澤好、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被確定為國家黑木耳質標。截至2010年,全縣共有優(yōu)質耳林近51萬畝,其中,栓皮櫟17萬畝、麻櫟和銳齒櫟34萬畝。2009年產量可達13萬公斤以上,產值780萬元,產區(qū)僅此一項人均收入95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