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石屏,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地方,勤勞勇敢的彝、漢等民族在這里生息和繁衍,他們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火花澆灌出一朵中國飲食文化奇葩---石屏豆腐。
菜品特色
石屏制作豆腐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逢年過節(jié),石屏人有做豆腐的習(xí)俗,豆腐被當(dāng)作贈送遠(yuǎn)親招待客人的上好禮品。閑時,不管男女老少,石屏人喜歡帶上家人,邀上親朋到豆腐攤上小坐。咬一口豆腐,品一口梭欏茶,其中滋味,妙不可言。山里來的彝家漢子,賣掉手里的山貨,必定相邀到集貿(mào)市場豆腐攤上,一碟豆腐,一杯老白干,就能讓一群山里的彝家漢子活得比神仙還快樂。
做法
燜制
把切成塊的豆腐放進(jìn)180度高溫的食用油煎至表皮稍硬、色澤金黃,然后炒香蒜茸、姜絲、菇絲、肉絲,加進(jìn)湯水和調(diào)料,放進(jìn)炸過的豆腐略燜成菜,即為芳香味濃的紅燒豆腐。
蒸制
將切成扁長方塊的豆腐、薄火腿片、冬菇片在碟上排上二三行,用中火蒸八分鐘,伴以熟青菜,撒上蔥花、胡椒粉,燒上熱油,淋上生抽等調(diào)味料,便是造型美觀、味道鮮美的"麒麟豆腐"。
炸制
豆腐切成方塊或菱形塊,裹上干淀粉,放進(jìn)180度的熱油中炸至表皮酥脆,就可以制成各式脆皮豆腐菜式。把炸好的豆腐按長方形或方陣形、葵花形、山形等排在碟上,然后澆上芡或帶副料的芡,芡要稠些,便可烹制出各種味道的脆皮豆腐。
滾制
"豆腐魚頭湯"是家喻戶曉的傳統(tǒng)菜。它以氣味清香,滋味鮮甜,湯色奶白為特色。制作時注意:魚頭要煎透,用滾水,火要猛。
營養(yǎng)價值
豆腐營養(yǎng)極高,含鐵、鎂、鉀、煙酸、銅、鈣、鋅、磷、葉酸、維生素B1、蛋黃素和維生素B6。每100克結(jié)實的豆腐中,水分占69.8%,含蛋白質(zhì)15.7克、脂肪8.6克、碳水化合物4.3克和纖維0.1克,能提供611.2千焦的熱量。豆腐里的高氨基酸和蛋白質(zhì)含量使之成為谷物很好的補充食品。豆腐脂肪的78%是不飽和脂肪酸并且不含有膽固醇,素有"植物肉"之美稱。豆腐的消化吸收率達(dá)95%以上。兩小塊豆腐,即可滿足一個人一天鈣的需要量。
美食文化
豆腐西施
石屏人吃烤豆腐,那更是一道奇特的景觀。不管是縣城、鄉(xiāng)鎮(zhèn)的小集鎮(zhèn),還是嘈雜的集貿(mào)市場、街頭巷尾,你隨處可以看到手拿蒲扇用木炭火精心烤制豆腐的街邊小吃。俗話說得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石屏人烤豆腐特別講究,用來烤食的豆腐,要用新鮮豆腐發(fā)酵2~3天,再用木炭文火慢慢翻烤,這樣烤出來的豆腐皮黃而不焦,豆腐膨脹如饅頭,掰開來看,熟透的豆腐氣孔如麻,清香四溢,再配上精心調(diào)制的佐料,保準(zhǔn)讓你胃口大開。曾有文人這樣寫到"眉柳葉,面和氣,手搖火扇做經(jīng)紀(jì),婷婷炕前立。酒一提,醬一碟,馥郁馨香沁心脾,回味涎欲滴。"生動地描述了石屏的街邊小吃。
美妙傳說
關(guān)于石屏何以能有這點制豆腐的神泉,并世代與豆腐結(jié)下如此不解之緣,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古時龍王派其三太子到干枯的人間救濟(jì)蒼生,帶給勤勞淳樸的人能拋地成泉的"干黃鱔"。三太子奉命來到人間,走過千山萬水,趟過無數(shù)條干枯的河流,到處向人們叫賣"干黃鱔",但沒有一個人相信三太子的話,處處遭人嘲笑。這天,又累又餓,疲憊不堪的三太子走到石屏,一個老者看這個衣衫襤褸,神情疲倦的青年人,就好心地讓他吃住,細(xì)心勸導(dǎo)他,人們只吃新鮮黃鱔不吃干黃鱔,也不相信他的"干黃鱔"能拋地成泉,并打點銀兩讓他趕快回家。在這個小山城,三太子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暖,就送了幾條"干黃鱔"給老者。在回去的路上,三太子看到這里的人民辛勤地在田地里勞作,友善地向他問好,發(fā)現(xiàn)這里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將所有的干黃鱔倒在了今天石屏異龍湖邊的四腳底。后來,石屏城境內(nèi)出現(xiàn)了五口出酸水的"神泉",四腳底出現(xiàn)了美麗的異龍湖。從此,石屏人杰地靈,物產(chǎn)豐富。勤勞的石屏人民通過不斷的摸索實踐還學(xué)會了用神泉里的水點制豆腐。這雖然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但充分反映了石屏人民勤勞勇敢、熱情樸實的民族特性。石屏的豆腐文化正是深深地熔鑄了這種精神。
如今石屏各色豆制品推陳出新,越來越多的石屏人依靠制作豆腐發(fā)了家致了富,豆腐文化也因之有了越來越多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