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故居形成
1949年12月9日,老舍應(yīng)周恩來總理邀請由美國回國抵天津,兩天后到北京,受到周總理的接見。1950年4月,老舍購置了東城乃茲府豐盛胡同10號(即今豐富胡同19號)的一所普通的四合院,即今天的老舍紀念館館址。老舍先生在這里生活、工作了16年,曾幾次接待周恩來總理和末代皇帝溥儀來訪,還接待過巴金、曹禺、趙樹理等許多文化名人,并寫下了《龍須溝》《茶館》《方珍珠》《正紅旗下》等24部作品。
1984年5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將老舍故居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修繕
1994年老舍夫人攜子女向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市長李其炎寫信,提出將老舍故居連同老舍收藏的部分字畫、古董捐獻給國家,同時胡絜青也愿意將她本人創(chuàng)作的美術(shù)作品捐獻給國家。
1997年7月老舍家屬有償將老舍故居捐獻給國家。捐獻交接儀式在北京市政府舉行,市委書記賈慶林等市領(lǐng)導(dǎo)出席,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老舍夫人胡絜青攜子女出席。
1998年北京市文物局對故居進行落架修繕。
2014年閉館修繕四個月后,老舍紀念館于2014年8月19日重新對公眾開放。
館藏文物
巴金致晚年胡絜青的信件
冰心致晚年胡絜青的信件
臧克家致晚年胡絜青的信件
林風(fēng)眠水墨雁陣圖
絹地于非闇彩色牡丹軸
黑釉葵花酒壺
硬木小炕桌
紀念館由來
1998年5月18日 “老舍故居籌建處”開始組建,1998年6月4日召開第一次老舍紀念館籌建會。隨后進入緊張的籌建工作。
199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wù)院辦公廳批示“同意將老舍故居改建成老舍紀念館”。
1999年2月1日,老舍誕辰100周年前夕,老舍紀念館正式對社會開放。
老舍紀念館對外展示內(nèi)容:故居原狀陳列(北京四合院),老舍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展覽。
其他相關(guān)
王之鴻
豐富胡同屬東城區(qū)東華門地區(qū),是燈市口西街路北從西往東數(shù)的第二條胡同,自北向南溝通大草廠胡同和燈市口西街,長170余米。清乾隆時稱“風(fēng)箏胡同”,宣統(tǒng)時稱“豐盛胡同”;1965年整頓地名時,因與西城區(qū)的“豐盛胡同”重名,遂改稱“豐富胡同”。
豐富胡同19號,舊時的門牌是豐盛胡同10號,在胡同南口內(nèi)西側(cè),是一座二進四合院,占地面積500平方米。街門面東,是一座隨墻“小門樓”,街門內(nèi)迎面是一座貼著里院東廂房南山墻向南砌成的“一字影壁”,遮擋住通往里院的二門,街門南側(cè)有兩間南房,為外院。二門建在里院南房與東廂房之間,里院有北房3間,北房兩側(cè)各有耳房1間,有東、西廂房各3間和兩間南房。院內(nèi)房屋的屋面雖然是合瓦清水脊,但墻體卻不是整磚到頂?shù)那逅畨?,而是被稱為“四角硬、棋盤心”的墻體,即:墻體上下左右四周用整磚砌成,中間則是外罩灰皮的碎磚墻。
小院的規(guī)格和布局透露出它最初的主人應(yīng)該是戶“小康人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小門、小院、“小門樓”和“四角硬”的墻體揭示出其主人決不是高官富賈,既沒有值得炫耀的社會地位,也沒有更多的富余錢財。小院只能因地制宜,不過,小院的布局卻是中規(guī)中矩,甚至可以說是頗具匠心。
二門建在里院的東南角,占據(jù)里院的“巽”位;街門建在外院東院墻的北部,將外院作為坐西朝東的獨立院落觀之,亦占據(jù)“巽”位,此謂中規(guī)中矩。“巽”,八卦之一,為木、為風(fēng),卦形為??;位在東南,時寓晚春,意為吉順?!百恪蔽婚_門在北京四合院中實為定例。外院狹長,在東南部位僅有兩間南房,然而,里院的兩間南房則占據(jù)外院的西北部位,使人疑為外院的北房;東南、西北部位的4間房屋與西南、東北部位的兩塊空地使狹長的外院虛實結(jié)合、錯落有致,亦可理解為八卦圖中間的“陰陽魚”,只不過由圓形變成了長方形,此謂頗具匠心。
誠然,“風(fēng)水”是一種古老的迷信,古人也曾以“風(fēng)鑒先生慣說空,指南指北指西東,若是真有龍虎地,何不當年葬乃翁”進行譏諷。然而,對一所小院的營造卻如此講究“風(fēng)水”,就不能不承認當年的營造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
1949年,老舍從美國回國后托人買下這個小院。1950年3月入住。老舍對小院是滿意的,也精心地進行裝點,還在院子里種植了兩棵柿子樹,每到金秋時節(jié),橘紅色的柿子掛滿枝頭,老舍的夫人胡絜青還給小院起了個雅號——丹柿小院。
老舍在“丹柿小院”里創(chuàng)作了話劇《方珍珠》、《龍須溝》、《青年突擊隊》、《女店員》、《全家?!贰ⅰ恫桊^》,小說《西望長安》、《無名高地有了名》、《正紅旗下》,此外,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散文、詩歌、雜文和曲藝作品等。話劇《茶館》被稱為中國近代史的史詩,《龍須溝》則是新中國的贊歌。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藝術(shù)家”的稱號。然而,1966年8月24日,老舍走出“丹柿小院”后就再也沒有回來。1984年5月24日,老舍故居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建成老舍紀念館。
老舍簡介
個人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F(xiàn)代著名作家,曾任小學(xué)校長、中學(xué)教員、大學(xué)教授??箲?zhàn)期間,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工作,為團結(jié)廣大文藝工作者參加抗日宣傳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解放后,任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lián)主席等職務(wù)。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shù)家”的稱號。老舍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xué)作品,如《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茶館》、《龍須溝》等。
人物生平
老舍1918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學(xué)校,曾任第17國民高等小學(xué)(今方家胡同小學(xué))校長。1923年在北京教育會任文書,同時在京師公立第一中學(xué)堂(今北京一中)兼課,在燕京大學(xué)讀書。1923年赴英國倫敦大學(xué)東方學(xué)院講授漢語和中國文學(xué),陸續(xù)創(chuàng)作小說《老張的哲學(xué)》、《趙子曰》、《二馬》等。1930年回國,歷任齊魯大學(xué)、山東大學(xué)等校教授;先后創(chuàng)作小說《月牙》、《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等,其中發(fā)表于1936年的《駱駝祥子》是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杰出作品之一,也奠定了老舍先生“京味文學(xué)大師”的地位,抗戰(zhàn)期間,老舍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總務(wù)部主任,主持“文協(xié)”工作,1944年創(chuàng)作小說《四世同堂》。1946年赴美國講學(xué)。新中國成立后,回國在北京定居,曾任政務(wù)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北京市文學(xué)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主席、北京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多次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和全國政協(xié)常委。1966年8月24日,在太平湖投水而亡,系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所致,后被平反昭雪。孫郁在《大愛者——老舍先生逝世四十年祭》中說:“當代作家中,沒有一個人的死,像他那樣讓后人痛心,其悲壯之志,讓一切茍活者頓失光澤?!?/p>
丹柿小院
“丹柿小院”是1950年老舍旅美回國后購置的,這是一座北京舊式小院,小小的黑門坐西朝東,進門為一小院,只有兩間南房。向西是一座三合院,這是故居的主要部分:東西各有三間廂房,現(xiàn)辟為展室,從第一篇小說《小鈴兒》到最后一部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老舍先生各個時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薈萃其間,再現(xiàn)了先生一生的創(chuàng)作成就。北房三間,左右各一間耳房,現(xiàn)為原狀陳列,展示了先生當年的生活原貌。明間和西次間為客廳,在這不大的客廳里,曾聚會過很多文化名人,周總理也曾三次到此做客,就坐在靠西邊的沙發(fā)上,與先生親切交談。東次間為臥室。西耳房即為老舍的書房兼工作室,書房小而樸素,硬木鑲大理石書桌上至今還擺放著老舍喜愛的幾件文玩:一枚齊白石為他刻的印章,一只馮玉祥將軍贈他的玉石印泥盒,一方清代“笠翁李漁書畫硯”。就是在這間小屋里,從1950年到1966年的16年中,老舍寫下了《龍須溝》、《茶館》和大量曲藝、雜文、論文、詩歌、散文。
老舍喜愛養(yǎng)花,寫作累時,便到院中賞花,院中的柿樹也是他親手栽下的,綠葉叢中綴滿紅柿,別有一番詩情畫意,小院因此得名。
相關(guān)信息
老舍一生著作豐厚,有《老舍文集》存世。
老舍以筆名行世。于是,有人誤認為老舍姓“老”,在濟南居住時,房東太太稱當時才二十多歲的胡絜青為“老太太”;老舍晚年也曾戲稱自己為“老老”。老舍是滿族人,除去漢化的姓氏“舒”,還有滿族的姓氏,俗稱“老姓”。老舍的女兒舒立說:“父親這‘舒’姓是來源于‘舒穆祿’氏。”自家人的說法應(yīng)該是可信的。可是,啟功先生卻說:“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來姓‘舒舒’氏,后來加上‘覺羅’,就叫‘舒舒覺羅’,而老舍又從‘舒舒’中取第一個‘舒’字做自己的姓,又把第二個‘舒’字拆成‘舍’字和‘予’字,做自己的名字就叫舒舍予?!眹鴮W(xué)大師的解釋也是入情入理的。
其實,老舍的“老姓”究竟姓什么已無關(guān)宏旨,老舍已經(jīng)成為一種標志、一個符號。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wù)副會長關(guān)紀新說:“老舍,有如一顆舉足輕重的砝碼,在我們民族諸多的文學(xué)和文化天平上,顯示著他的作用與價值。”
老舍是北京人,深深地眷戀著故鄉(xiāng)。他在《想北平》中寫道:“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要說而說不出的。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討她老人家喜歡的時候,我獨自微微的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言語是不夠表現(xiàn)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nèi)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我之愛北平也近乎這個……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只有說不出而已。”
像老舍那一代學(xué)者、教授大多有坐“洋車”的體會,與“洋車夫”有直接的溝通。魯迅通過《一件小事》謳歌“洋車夫”純潔的心靈,胡適和沈尹默也曾作詩敘述“洋車夫”生活的艱辛。然而,以一部長篇小說《駱駝祥子》為“洋車夫”立傳的卻只能是老舍。因為,老舍是由窮孩子成長起來的大作家,與“祥子”們有著共同的生活經(jīng)歷。
老舍先生說:“窮人是不輕易掉淚的!”所以,《龍須溝》中的“程瘋子”在家里無端遭到欺負,全院人都為他揪心的時候,也只是撕心裂肺地喊了一句——“誰讓我是個窩囊廢呀!”所以,《茶館》中“王掌柜”在即將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時候,也只是對孫女平靜地說:“跟爺爺說,再——見?!北本┤嗣袼囆g(shù)劇院的于是之先生悟出了真諦,把這兩個人物演絕了!
若干年后,將老舍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搬上話劇舞臺,上海人民藝術(shù)劇院的焦晃先生出演老舍。在劇中,老舍這一形象串聯(lián)全劇卻沒有動作,焦晃為此焦慮不安。于是,焦晃走進了“丹柿小院”,見到小院里始終有張小方桌,桌子上始終擺著一壺茶,供過往的行人歇歇腳。焦晃終于找到了老舍在舞臺上的心理動作:“應(yīng)該是站在臺前,弓著身子讓演員踩著我的背脊走向觀眾,讓觀眾踩著我的背脊走上舞臺,而不是一個指手畫腳的主持人。” 劇終的時候,兩邊謝幕的演員紛紛退去,焦晃飾演的老舍卻踏過“太平湖”向觀眾緩緩走來,說:“朋友們,我愛你們!”
劇場頓時寂靜下來,繼而爆發(fā)出震耳的掌聲。觀眾們沒有料到,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舍先生正在向自己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