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李叔同即著名的弘一法師,平湖人,是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的先驅(qū),同時也是知名的佛教高僧。他出身書香世家,通古博今,曾東渡扶桑,專攻音樂和繪畫,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個話劇社團“春柳社”,并主演了《茶花女》、《黑奴吁天錄》等名劇。后來他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并南下福建泉州,窮其一生潛心鉆研佛經(jīng)戒律,終成一代宗師。
大師在天津河北區(qū)糧店街60號度過了青少年時代,20歲后才離開。正是在那里,他積累夯實了自己的文學、藝術基礎。
故居修復2010年10月完成,在故居內(nèi)建“李叔同--弘一大師故居紀念館”,并向社會免費開放。李叔同故居紀念館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和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由故居和園林兩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故居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建筑主體與室內(nèi)陳設、室外人文景觀遵循歷史資料進行復建,以傳統(tǒng)木結構為主,四進院落,“田”字型民居格局。重點復原的景觀有桐達錢莊、佛堂、起居室、洋書房、中書房、意園及部分匾額、楹聯(lián)。園林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由太湖石假山、池塘、長亭及弘一大師紀念亭組成。陳列展覽由室內(nèi)外復原、李叔同生平圖片展、李叔同生平石刻與書法篆刻仿刻室外展區(qū),以及戶外藝術營造展覽等五個部分組成。
人物簡介
李叔同(1880-1942),學名文濤,小字三郎,出家后法號弘一,原籍浙江平湖,光緒六年(1880)生于天津。是中國著名的近代新文化運動的先驅(qū),同時也是享譽海內(nèi)外的佛教高僧。李氏酷愛文學、藝術,擅長書法、繪畫、音樂、篆刻,多才多藝,是中國近代史上頗有影響的人物。
李叔同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音樂家教育家、書法家、畫家、僧人。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啟蒙者,他一生從事各種藝術活動,在音樂戲劇繪畫書法詩詞等藝術文化領域中都有較高的建樹。同時還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藝術人才。豐子愷、劉質(zhì)平等皆出其門下。
李叔同生平
李叔同1880年生于天津的一個進士鹽商家庭。小時候的他,知識面就很寬。少年時已擅長吟詩作畫,寫字刻印。(李叔同一八八○年農(nóng)歷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湖。幼名文濤,又名廣侯。先世是鹽商。父名李筱樓,為清進士,曾官于吏部,晚年亦耽禪悅。五歲喪父。及長,曾往隨北方名士嚴范孫、趙幼樓、唐敬嚴、王仁安游,因之詩、文、書、畫、篆刻等造詣均深。時在清末,國政腐敗,他亦主張變法圖強,挽救中國。戊戌政變失敗后,有人指其為康梁同黨,于是天津不能留,便奉母南遷上海,與上海名士許幻園、袁希濂結為朋友。)
1901年來到上海,在南洋公學讀書,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學生。在讀書期間,李叔同仍然從事各種藝術活動。他文才超群,在“瀘學堂”的征文比賽中曾三次獲首獎,深得人們的稱贊。
1905年至1910年間,他在日本東京上野美術專門學校學習西洋畫和音樂,成為近代中國第一位出國學習音樂繪畫的進步知識分子,同時也是我國最早學習西洋音樂的人。他除了學習作曲理論之外,還主攻鋼琴。在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曲方面造詣甚深。曾創(chuàng)“春柳社”于東京,主演茶花女。
1906年李叔同在日本編輯出版了我國最早的一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志》,并且在國內(nèi)發(fā)行。他創(chuàng)辦刊物的目的就是用音樂喚起民心,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在《音樂小雜志》中,還刊登了他創(chuàng)作的三首歌曲《我的國》《春郊賽跑》和《隋堤柳》。
1910年3月,李叔同回到祖國,先后任教于天津上海,同時在《太平洋報》任音樂編輯。
1913年任浙江第一師范音樂美術教員,并兼任南京高等師范的音樂美術教學工作。其間加入過南社,為事有盛名的藝術家。
1918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常居廈門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天元等寺。以戒行著稱,立志復興南山律宗,整理律宗著述,曾創(chuàng)設“南山律學院”。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要略》等佛學著述及《護生畫集》、《三寶歌》、《清涼歌》等傳世。出家后尤多以書法贈人,弘揚佛法。
1942年病逝于福建泉州開元寺。卒后被尊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祖。
李叔同作品
畫冊:《樂石集》 《李叔同印存》 《護生畫集》(與豐子愷等合作,弘一題詩)
論文:《圖畫修得法》 《水彩畫法說略》
填詞:歌曲《送別》 歌曲《憶兒時》
作曲:歌曲《三寶歌》(釋太虛詞) 南京大學校歌《大哉一誠天下動》(江謙詞)
原貌重建
李叔同故居是一座建于清朝末年的老四合院建筑,這座呈“田”字形的清代建筑院內(nèi)分南北兩部分,內(nèi)設花園和西式建筑風格的“洋書房”,用于李叔同休息和習字作畫、接待來客之用,整個院落雖不算大,但優(yōu)雅清曠,令人流連。
李叔同故居修復工程于2007年12月31日在天津市河北區(qū)海河東路與濱海路交口西側(cè)正式開工。發(fā)展海河經(jīng)濟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有關負責人說,雖然李叔同的故居已經(jīng)不復存在,但故居的恢復將按照照片資料重建,其大小、形狀、裝飾風格等均與故居一樣,不過,新建的李叔同故居的地基將在原有故居的基礎上長高90厘米。
故居重建后,這里成為文化交流和展覽的“新書房”。修復故居按照“前門朝東,后門朝海河,故居坐北朝南”的原則設計,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由故居和附設花園兩部分組成,由蘇州園林設計院負責設計,保持原故居的建筑規(guī)模和建筑風格。保留下來的李叔同原故居建筑材料被用于紀念館工程;花園內(nèi)建弘一大師紀念亭和雕像等設施。在故居內(nèi)建“李叔同--弘一大師故居紀念館”,2011年12月30日正式向公眾開放參觀。
故居紀念館館內(nèi)一件件展品呈現(xiàn)著大師在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佛教等多個領域的卓越成就,一間間展室講述著李叔同大師“二十文章驚海內(nèi)”的璀璨一生。
最受感動的是李叔同填詞的歌曲《送別》,天籟之音繞梁回蕩,凄美柔婉的旋律猶如大師在述說: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佛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佛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文化中心
以李叔同故居為中心,海河東岸將建起一個占地約3.98公頃的新文化中心。作為東南亞文化巨匠的李叔同又是新文化的代表人物,同時,這個中心側(cè)重于反映天津市新文化的代表人物,并結合李叔同故居的恢復建設進行整體設計,故而得名。按照規(guī)劃設計方案,新文化中心將建成4個規(guī)模不同的建筑,除了恢復重建李叔同故居外,還將建設其他以文化性經(jīng)營為主的建筑項目。與曹禺、梁啟超等文化名人有關的展品也將進駐新文化中心,這種規(guī)劃設計利于故居的保護和文化交流。
建筑特色
重建后的故居內(nèi)園林景觀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由太湖石假山、人工湖、紀念亭和涼亭組成;故居占地面積1400㎡,由四組院落、48間房屋組成,傳統(tǒng)磚木結構,呈“田”字型格局,青灰色的磚墻、朱紅色的門窗,凝重而莊嚴。
李鴻章題寫的“進士第”匾額,彰顯著李家顯赫的地位與身份。李家當年生活起居的場景:桐達錢莊、佛堂、起居室、洋書房、中書房、意園等復原完好。
整個建筑沿街而建,坐西朝東,大門為“虎座”門樓,門楣上有極為精細的“百獸圖”鏤刻磚雕,墻壁磨磚對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