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總占地面積約93.8公頃,建筑面積21000平方米,主要由展廳、臨時展廳、放映廳、庫房及其他附屬用房等組成。2016年12月,入選《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qū)名錄》。
大沽口炮臺始建于1522年-1566年(明嘉靖年間),重建于清鴉片戰(zhàn)爭期間,是中華民族抗擊侵略、不畏強暴的歷史見證,也是濱海新區(qū)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后存遺跡占地約16.08公頃。主要遺存內容為南岸的“威”字炮臺、“鎮(zhèn)”字炮臺、“?!弊峙谂_、長炮臺4座炮臺,南岸營盤東側、南側圍墻局部,分布于大沽??趦砂丁F涞乩砦恢镁哂絮r明的??谝卣?。大沽口炮臺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社會價值,它是我國明清北方海防重要的軍事防御設施之一,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見證,1988年國務院將大沽口炮臺遺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又將其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天津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主要由展廳、臨時展廳、放映廳、庫房及其他附屬用房等組成。遺址紀念館一樓展廳由斜體鋼板包裹、造型獨特,右側墻面是一整幅巨型浮雕,加上序言,構成整個展廳的“主題預演”。展示主要分為“京畿海門”、“沽口御侮”和“國門淪陷”等部分。
博物館利用了立體、光、聲、像等高新技術,讓人們能夠更加生動地感受當年的硝煙鋒火。比如,在講述大沽口炮臺成為海防重地歷史背景的“京畿海門”中,通過借助現代電子技術表現宋代黃河改道海河入海示意圖,讓人看到蔚藍色不停閃爍的河流及渤海灣,形象而生動地向人們展示了大沽口位置的重要性。此外,清軍使用的武器、大沽口南岸炮臺出土的鐵鍬殘缺部分和被毀的鐵炮殘塊實物,都能讓人們切身體會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
講述大沽口炮臺成為海防重地的歷史背景。該展館內,較大亮點是一幅給人以動感并展示大沽口位置重要性的宋代黃河改道海河入海示意圖,通過借助現代電子技術,讓人看到蔚藍色不停閃爍的河流及渤海灣,如同真實“流動”一般。
主題展館“沽口御侮”是展廳的核心,“講述”1858年至1860年的三次大沽口之戰(zhàn)。原陳設于大沽口炮臺紀念館的煙槍、白銀元寶、鐵炮、鐵戧、英法聯軍火炮、法國米涅式步槍、中國紅夷大炮以及被毀建筑遺存等大量文物被“遷入”展館。
同時,炮臺沙盤、人物雕塑以及模擬海戰(zhàn)場景等,使該展示部分成為展館的較大看點。作為第三次大沽口之戰(zhàn)的主戰(zhàn)役——石頭縫炮臺之戰(zhàn),英法聯軍取道北塘后,從背向對大沽口炮臺發(fā)動進攻,炮臺守軍與聯軍展開激戰(zhàn),不久石頭縫炮臺首先陷落,直隸提督樂善壯烈犧牲。作為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的重要轉折點,該戰(zhàn)役特殊的地位也因此被設計制作成模擬場景。
展示為:洋務運動興起后,大沽口炮臺進行現代化改造,安裝世界先進的火炮。八國聯軍入侵后,大沽口炮臺在抵抗列強的斗爭中具有特殊地位。隨后,西方列強在《辛丑條約》中,執(zhí)意加入拆毀炮臺的條款。展覽館內,展示有被毀的鐵炮殘塊實物以及相關歷史照片的復制品等。
展廳結尾部分,預示“戰(zhàn)爭與和平”主題的大沽鐵鐘,給人以久久回味。這只因紀念抗擊英法聯軍殉國將軍樂善而鑄的鐵鐘,曾懸掛于石頭縫炮臺,1900年被英國士兵作為戰(zhàn)利品掠走,存放于樸茨茅斯,2005年7月20日,鐵鐘在流失海外105年后,由英國政府無償歸還,重歸故里。
根據設計,展廳結尾展館“威”字炮臺朝向,還留有玻璃窗口,供人們觀看炮臺。
公交線路指南:
1、乘坐旅游專線1路直達終點站——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
高鐵濱海站至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方向:高鐵濱海站→濱海新區(qū)政府南門→輕軌市民廣場(大連東道)→建港里→和美苑→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
首末班發(fā)車時間:高鐵濱海站首班車發(fā)車時間為8:00,末班車發(fā)車時間為16:30;
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站首班車發(fā)車時間為9:00,末班車發(fā)車時間為17:30。
2、天津站方向——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
乘坐城際動車到高鐵濱海站下車,南出口出站,步行157米至高鐵濱海站公交站點,轉乘旅游專線1路到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下車;
乘坐津濱輕軌9號線到市民廣場站下車,步行370米通過過街天橋至輕軌市民廣場(大連東道)站,轉乘旅游專線1路到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下車。
以上交通路線為2019.9.11更新。
成人票:30元
學生票:15元(需出示相關證件)
4月-10月9:00-17:30(17:00停止售票);
11月-次年3月9:00-16:30(16:00停止售票),需現場購票。
大沽口炮臺是“外接深洋,內系??凇钡摹昂iT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門戶,海河要隘。是入京咽喉,津門之屏障。自古即為海防重鎮(zhèn),素有“南有虎門,北有大沽”之說。在中國近代史中,大沽口炮臺更是成為我國重要的海防屏障。明朝嘉靖年間,為了抵御倭寇,加強大沽口海防戰(zhàn)備,開始構筑堡壘,正式駐軍設防。1816年(清嘉慶二十一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兩岸各建一座圓型炮臺。炮臺內用木料,外用青磚砌成,白灰灌漿非常堅固。高度約為一丈五尺,寬九尺,進深六尺。這是大沽口較早的炮臺。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對炮臺進行增修加固。至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已建成大炮臺五座、土炮臺12座、土壘13座,組成了大沽炮臺群,形成較為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1858年(清咸豐八年),僧格林沁作為欽差大臣鎮(zhèn)守大沽口,對炮臺進行全面整修,共建炮臺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別以“威”、“震”、“?!薄ⅰ伴T”、“高”五字命名,寓意炮臺威風凜凜鎮(zhèn)守在大海門戶的高處。
從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間,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外國列強為奪取在華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特權,于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后四次對大沽口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他們依仗“船堅炮利”把大沽地區(qū)置于其鐵蹄蹂躪之下,甚至進逼京畿,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侵略者槍炮威逼下,清政府簽訂了一個個不平等條約。
1901年根據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清政府被迫將大沽口炮臺拆毀。后保存較好的是“威”字南炮臺和“?!弊掷吓谂_兩座遺址,其他炮臺已蕩然無存。
1988年,大沽口炮臺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又以“津門古塞”之譽被評為“津門十景”之一,并確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在外墻處理上采用預銹板幕墻技術,在省去700余平方米墻面的油漆費用的同時,使博物館形成一種銹影斑駁的歷史縱深感,且更加低碳環(huán)保。
整個博物館就像一顆炮彈爆炸后的樣子,以不規(guī)則狀向四面散開,具有打破簡單幾何秩序性的強悍沖擊力。觸摸博物館那銹跡斑斑質感粗糙的墻壁,立刻可以感受到歷史的那份古樸厚重。
博物館外部就是屹立百年的“威”字炮臺。歷史上大沽口炮臺共建大炮臺6座。除一門石頭縫炮臺外,其余5座分別以“威、鎮(zhèn)、海、門、高”五字命名。后根據《辛丑條約》規(guī)定,1901年大沽口炮臺被迫拆除。后僅存“威、鎮(zhèn)、?!奔啊笆^縫”4處炮臺遺址。博物館后存炮臺是1997年由政府撥款修復的“威”字炮臺,修舊如舊是為了保持大沽口炮臺的滄桑厚重。它的幾經興廢,向后人傳達了“勿忘國恥”,牢記“落后挨打,科技興國”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