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1625年),努爾哈赤出于戰(zhàn)略考慮,定沈陽為都城,并在沈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為營建沈陽故宮之開端。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這座昔日皇家宮殿即成為陪都宮殿。順治初年,定盛京為國家的“陪都”,以后又陸續(xù)設立了盛京戶、禮、兵、刑、工五部和盛京將軍奉天府、承德縣等各衙門于城內,負責管理這一地區(qū)的相關事務。盛京宮殿作為清朝的“開國圣跡”,受到特殊的保護,日常的管理、守衛(wèi)和修繕由盛京內務府和盛京工部負責。自康熙十年(1671年)開始,至道光九年(1829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十次東巡在此駐蹕。乾隆時期,為清帝東巡駐蹕和恭貯先祖及宮中之物,又加以重修、重建和擴建,開成這座皇宮與行宮并存的積累狀宮苑建筑群體。
道光朝以后,沈陽故宮飽受涂炭,“始有沙俄霸宮暴掠于前,繼有日人窺盜金匱之秘于后,更有英酋圖索驥入宮搜寶之舉。民族瑰寶,亦為帝國主義列強攫取之物,寧不悲乎?”宣統(tǒng)三年,東三省總督錫良據金梁之議,“奏請于盛京大內,文溯閣前隙地建設博物館”,因辛亥舉義,此事不了了之。辛亥以后,北洋主政,遂將盛京庫藏之寶運往京師大內。馮玉祥將軍“北京政變”后,盛京皇宮亦由奉天省政府接管。
1926年,東北有識之士順應世界文化潮流,推動奉天省議會在故宮內設立東三省博物館,成為中國國內自己最早建議的博物館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三省博物館被改為奉天故宮博物院,1945年光復后,復成立國立沈陽博物院。1949改為沈陽故宮陳列所,隸屬于東北政府文化部,1954年國家決定在沈陽故宮設立清代歷史藝術性質的博物館,1986年改為稱沈陽故宮博物院。2017年5月18日,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沈陽故宮占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間,至今保存完好,是一處包含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古代遺址。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沈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它以獨特的歷史、地理條件和濃郁的滿族特色而迥異于北京故宮。沈陽故宮那金龍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字炕口袋房的清寧宮,古樸典雅的文朔閣,以及鳳凰樓等高臺建筑、“宮高殿低”的建筑風格,在中國宮殿建筑史上絕無僅有。
沈陽故宮以崇政殿為核心,從大清門到清寧宮為中軸線,分為東路、中路、西路3個部分。大政殿為東路主體建筑,是舉行大典的地方。前面兩側排列亭子10座,為左、右翼王亭和八旗亭,統(tǒng)稱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議政之處。
“珠簾玉墀——清代后宮生活用品展”在臺上五宮區(qū)的西配宮,展覽共展出院藏文物72件。展覽共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為“翠繞珠圍”,展示的是后妃的鞋帽和佩飾,共26件,分為頭飾、耳飾、項飾、手飾、佩飾等幾類。第二單元為“吉光鳳羽”,共展出文物24件。展出所藏后妃生活用品,既有洗漱、裝扮、出行等方面的日常用品,又有各式制作精致的梳子、鏡子、妝奩、妝匣。這些器物材質上乘、精美華麗,處處顯示了宮廷后妃生活情趣的閑適優(yōu)雅和奢華精致。第三單元為“酌金饌玉”,共展出文物22件。
展覽地點在鑾駕庫,該展覽精選了院藏清代瓷器、琺瑯、玉器雕刻等幾類文物精品62件進行展出,分3個單元展出。這些珍品不僅是當時宮廷文化和審美情趣的物質反映,更是代表了清代工藝水平的最高峰,是中國藝術史上的杰作。
沈陽故宮“清代宮廷鐘表展”精選了院藏清宮鐘表33件,其中包括一級文物金代大鐘1件,清宮原藏鐘表24件,以及清末溥儀私運出宮的珍品8件,制造年代從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初,其中既有產于英國、法國、瑞士等地精品,也有清宮做鐘處生產的鐘表,這些鐘表制作精美、設計獨特,裝飾華貴,代表了當時高超的鐘表制作工藝水平,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及藝術、科技價值。展覽地點為扮戲房。
展覽地點在西路北大值房,展出的是故宮所藏部分清宮牌匾,均為清帝御筆所題。匾額內容既是統(tǒng)治者安邦治國的治世經典,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藝術瑰寶,具有重要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為清代歷史、宮廷史、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據。
該展覽在東七間樓,共分三個單元:沈陽故宮的營建、沈陽故宮的建筑特色、古建筑的保護。通過部分歷史圖片、模型及部分實物資料反映了清初滿族宮殿建筑發(fā)展史,并通過與北京故宮主要建筑群及建筑技術的對比,著重在布局、造型等方面展示了沈陽故宮的地方特色及滿族風格。
清代武備與八旗制度展將沈陽故宮十王亭建筑與歷史文物有機的結合起來,復原了皇太極時期的左、右翼王亭,并在八旗亭集中展出了清代八旗標志、御用武備、長短兵器、火槍火炮、作戰(zhàn)輔助器等清代武備文物,力求將清代八旗制度、武備種類及使用情況清晰的展現給觀眾。
展覽地點位于東配宮,展品為2件熊皮及八旗甲胄和八旗旗幟,展出的兩張熊皮,一直存放于盛京皇宮大庫之內。關于熊皮的來源,有傳說是皇太極狩獵時親自獵得的獵物,存放宮中以標明武功蓋世?!版?zhèn)殿侯”之名也為皇太極所賜。沈陽故宮建東三省博物館時,兩張熊皮標本曾在大清門陳列展出。
沈陽故宮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最莊嚴最神圣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定名篤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臺基。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臺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1644年(順治元年)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崇政殿室內的寶座、屏風等陳設,并非清太宗時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據皇帝的旨意重新設計制做的,堂陛之內的屏風寶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宮乾清宮所用加以縮小精心制作的,寶座、屏風各以九條龍做為主要裝飾,全部罩以金漆,體現其唯一的使用者──皇帝的無上尊嚴。屏風上的四言十二句銘文,與乾清宮屏風上的完全相同 ,是康熙皇帝從古代經書中摘出,做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國家的座右銘鐫刻在御座之旁的。陳設在龍椅前后的鶴式燭臺、熏爐、塔式香亭、 端、“太平有象”等,都是乾隆年間宮中精制的琺瑯禮器,專用于皇帝御座周圍,既為熏香之用,也有驅邪諏吉的寓意,使得“真龍?zhí)熳印迸R朝理政之處更具有莊嚴神圣的氣氛。乾隆、嘉慶、道光幾位皇帝東巡盛京期間,都曾坐在這里接受群臣的朝賀叩拜,慶祝自己祭陵大典的成功。
鳳凰樓是一座進深、面寬均為三間的三層歇山琉璃瓦頂的樓閣,屹立在高臺之上,其下層明間是進出寢宮區(qū)的通道,前有二十幾級臺階通往臺下地面,只要關上大門,帝后寢宮區(qū)就成為一座居高臨下的森嚴城堡,因此,鳳凰樓的功能也很像是一座居高而建的城門樓。
位于帝后寢宮區(qū)域清寧宮之東,是清太宗皇太極最寵愛的宸妃所居住的寢宮,始建于天聰年間,為五開間硬山式磚木結構。
坐落在沈陽故宮鳳凰樓高臺之上,為后金天聰初年始建,以清寧宮居中。它位于西廡之末,序列次西宮,是歷史上著名的孝莊文皇后(莊妃)居住、輔政和養(yǎng)育皇子福臨的地方。
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殿內設有寶座屏風,西墻上原有乾隆御書聯(lián)“福凝東海增芝算,祥擁西池長鶴齡”,表達對母親多福多壽的祝愿。
原位于盛京城撫近門外東五里,并供有肇、興、景、顯“四祖”神位。清遷都北京后,太廟內神位奉入北京太廟,其原址遂停止使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弘歷為恢復盛京壇廟制度,遂命盛京工部移建太廟于現址。盛京太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成,但只在太廟內供奉了歷朝帝后玉寶玉冊。
乘117、118、132、140、213、222、228、257、276、287、290、292、294、296、環(huán)路公交車到故宮站下車,步行5分鐘可到達。
乘105、113、117、131、133、150、168、218、219、237、248、273、298路公交車到大東門站下車,過大東門(撫近門)往西步行10分鐘可到達。
乘207、212、224、227、326、333、334、503路公交車到大西門(懷遠門)站下車,過懷遠門往東步行10分鐘可到達。
乘地鐵一號線到中街站、懷遠門站下車,步行10分鐘可到達;乘地鐵二號線在青年大街站換乘一號線。
門票:票價每人50元。
(一)凡符合下列條件者可享受門票半價:
1. 未成年人:6周歲(不含6周歲)—18周歲(含1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憑有效證件;
2.學生:全日制本科或本科以下學生憑學生證(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階段);
3.老人:60周歲(含60周歲)以上老人憑有效證件;
(二)凡符合下列條件者可享受門票免費:
1.兒童:6周歲(含6周歲)以下或身高1.3米以下兒童;
2.老人:70周歲(含70周歲)以上老人憑有效證件;
3.殘疾人:殘疾人憑殘疾證(由中國殘聯(lián)制發(fā)),對盲人(視力殘疾二級及以上)、雙下肢殘疾人、中度智力殘疾人(智力殘疾三級及以上)和精神殘疾人、允許一名陪護人員免票。殘疾軍人、殘疾警察憑有效證件;
4.軍人、公安民警:現役軍人、公安民警憑有效證件,軍隊退休干部憑有效證件;
5.家長攜帶未成年子女參觀的,未成年子女免費。
免費信息:自新冠肺炎疫后恢復開館之日起1年內,將對全國醫(yī)務工作者免票。醫(yī)務工作者憑有效證件(醫(yī)師證、護士證或與醫(yī)務工作相關的其他資格證件),即可享受這一政策。
此盤為白地斗彩大盤,盤內飾斗彩龍鳳戲珠紋,一條行云五爪飛龍,龍身蜿蜒矯健,鳳舞展翅穿于祥云之間,呈龍飛鳳舞圖案。盤外飾海水江崖,壽山福海。壽山上靈芝盛開,云蝠翩翩。底“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兩行雙圈青花楷書書款。整個大盤胎質細膩,釉色純正,造型規(guī)矩,為清宮祝壽時的御用器皿。
董其昌仿米黃山水圖卷,明晚期,絹本。用筆參以披麻與米點皴法,為其自家面貌。卷后部行書自題:“家有黃子久《富春大嶺圖》、米元暉《瀟湘圖》,和會兩家筆意為此卷,大都子久畫出于巨然與海岳父子同參也?!焙笫鹂睿骸岸鬃R”,下鈐“知制誥日講官”、“董其昌印”白文印二方??顐肉j“楨父審定”、“墨緣堂來氏收藏書畫記”二印。
此書卷作于乾隆十八年(1753)。綠色片金蠟箋紙。引首騎縫鈐篆書朱文“石渠寶笈所藏”方印,行書寫自作五言律詩一首,全詩為“細灑復絮注,飄蒲爽氣浮。洗車真有雨,壽扇果知秋。池轂紋如疊,檐琴韻轉悠。晚來云影散,更喜素蟾流。”詩后自題“對雨作”,后署款“癸酉新秋月,御筆”。
清代光緒皇帝載湉御用。此朝服是夏季禮服之一,為其登基、大婚、萬壽圣節(jié)、祭天等重大典禮和祭祀活動時所穿禮服。為明黃顏色,是一種披肩領、馬蹄袖的大襟袍。披肩為黑紗地納紗繡平金龍二條,上衣兩肩和前胸、后背飾正龍各一條,飾有傳統(tǒng)紋樣十二章,間以五色云紋,下幅為平水紋飾。
此盒制作于清乾隆四十一年,朱漆菊瓣形蓋盒。盒通體髹朱漆,底足內黑漆地用金漆書“乾隆年制”篆字款??钪車薪鹌犭`書乾隆御題五言律詩一首“髹作法前明,踵增制越精。攢英如菊秀,一朵比花輕。把手初無覺,映心似有情。設云十人諫,慚愧不期生。乾隆丙申仲春月御題”,尾鈐“德”描金篆字印章款。這是一件乾隆年制造的脫胎漆器,造型規(guī)整,漆色潤澤。是皇宮中御用珍品。
此寶為嘉慶四年(1799)清宮內府遵旨由舊寶改鐫而成。寶上部為單體蹲龍紐,描金,紐上系明黃絲繩。謚寶文字為滿、漢文合璧,均為朱文,右側為漢文篆書四行,左側為滿文篆書四行。其文為“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誠憲皇帝之寶”。謚寶外包明黃織金四則團花暗云紋錦包袱皮,用雙層龍鳳紋金漆套盒盛裝。該寶于嘉慶四年改鐫后由北京送至盛京太廟尊藏,清末民國時期存于沈陽故宮崇謨閣內。
用珊瑚、珍珠制成。整個主題為蝶戀花,蝴蝶在花下,一花開放,旁有兩朵含苞欲放的花,蝴蝶和花均為藍色,應為翠鳥毛制成,花瓣為兩層,均為五瓣,花蕊用珊瑚制成,兩花苞微微下耷,蝴蝶的翅膀為展開狀,蝴蝶的眼睛及翅膀上均有珊瑚珠。
1961年,國務院將沈陽故宮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7月1日,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準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17年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