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1日,黃道婆紀(jì)念館在上海徐匯區(qū)華涇鎮(zhèn)東灣村開館,與清幽古樸的黃道婆墓相鄰相伴。紀(jì)念館建筑面積約300平方米,踏進院內(nèi),就見矗立著的高達2.2米的黃道婆塑像,門柱上寫著“一梭穿行宇宙,兩手織就云裳”的對聯(lián),橫批是周谷城老先生寫的“衣被天下”。
紀(jì)念館設(shè)三個展館,主展廳展示黃道婆的生平事跡以及她對中國紡織事業(yè)作出的歷史功績,其他兩個展廳分別展示不同時期的紡織工具和棉紡織品。紡織工具展廳里,彈花機、紡紗機、織布機樣式各異,共有30多臺(件)。在棉紡織品展廳里,各種花色的棉土布、藍印花布、棉織衣褲、圍裙肚兜、床單被套等物件有300多件,其中不少是明清時期保留下來的珍品。
黃道婆(1245—1330年),宋末元初知名棉紡織家。又名黃婆,黃母,漢族。松江府烏泥涇鎮(zhèn)(今上海市華涇鎮(zhèn))人。出身貧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壓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島),以道觀為家,勞動、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學(xué)會運用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6)重返故鄉(xiāng),在松江府以東的烏泥涇鎮(zhèn),教人制棉,傳授和推廣“捍(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shù)。她所織的被褥巾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由于烏泥涇和松江一帶人民迅速掌握了先進的織造技術(shù),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廣傳于大江南北”。當(dāng)時的太倉、上海等縣都加以仿效。棉紡織品五光十色,呈現(xiàn)了空前盛況。黃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稱。
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順帝至元二年(1336),為她立祠,歲時享祀。后因戰(zhàn)亂,祠被毀。至正二十二年(1362)鄉(xiāng)人張守中重建并請王逢作詩紀(jì)念。
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張之象塑其像于寧國寺。清嘉慶年間,上海城內(nèi)渡鶴樓西北小巷,立有小廟。黃道婆墓在上海縣華涇鎮(zhèn)北面的東灣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區(qū)曾有先棉祠,建黃道婆禪院。上海豫院內(nèi),有清咸豐時作為布業(yè)公所的跋織亭,供奉黃道婆為始祖。在黃道婆的故鄉(xiāng)烏泥涇,至今還傳頌著:“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