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區(qū)抗日山烈士陵園現(xiàn)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M榆抗日山烈士陵園位于連云港市贛榆區(qū)王洪村抗日山南坡。由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山東軍區(qū)、 濱海軍區(qū)軍民于1941年春興建,至1944年先后四次為抗戰(zhàn)犧牲的先烈建塔樹碑。
陵園現(xiàn)占地600畝,依山而建,分為墓區(qū)和陵園。墓區(qū)建有751座墳?zāi)?,安葬?00余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銘刻著3576位烈士英名。陵園共有8個坡段363級臺階。
陵園現(xiàn)占地600畝,依山而建,分為墓區(qū)和陵園。墓區(qū)建有751座墳?zāi)?,安葬?00余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銘刻著3576位烈士英名。陵園共有8個坡段363級臺階。
從第三坡段開始,建有小沙東海戰(zhàn)烈士冢,冢高8.4米,冢前立有三聯(lián)碑。東碑有陳毅同志題詞“浩氣長存”,西首碑是陳士榘同志題詞“英靈千秋”,中碑是小沙東海戰(zhàn)烈士冢,冢內(nèi)安葬彭雄、田守堯等16位烈士。
第四坡段上建有波蘭記者漢斯·希白的圓錐形紀念塔,高5.1米,上有時任山東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華的題詞。
第五坡段上建有一座用灰色花崗巖砌成的六角亭式建筑——八路軍抗日將領(lǐng)(八路軍115師教導2旅政委、濱海軍區(qū)政委)符竹庭之墓,墓高5.2米,正面鑲嵌著符竹庭的彩色銅像,銅像系熔煉30余公斤子彈殼鑄成,兩側(cè)有羅榮桓、黎玉、肖華,原濱海區(qū)專員謝輝、參議高贊非等人的題詞以及濱海區(qū)黨委撰寫的《竹庭悼文》;這座陵園當時也是由他選址建設(shè),沒想到1943年11月26日他在敵寇報復(fù)“掃蕩”中壯烈犧牲,年僅31歲,遺骨就葬在了這座陵園里。
第六坡段是濱海軍區(qū)抗戰(zhàn)烈士紀念塔,塔高8.3米,正面是山東省臨時參議會敬獻的碑文,塔基座為五面,每面鑲嵌著記錄犧牲烈士的英名和戰(zhàn)績的石碑。
第七坡段是抗日烈士紀念堂,為193.5平方米的一層建筑,在紀念塔即將建成時,教導2旅政治部在文件箱中找到一本烈士花名冊,為使烈士英名不被湮沒,決定續(xù)建抗日烈士紀念堂,1942年8月開工,1943年7月7日建成,堂內(nèi)展示了許多珍貴抗日戰(zhàn)爭史料;紀念堂前面是一座方錐體紀念柱,柱高4.15米,是當年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所立,正面題:“烈士英名垂千古”七字,東面為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政治部的《抗日烈士紀念塔續(xù)序》,北面為朱德同志的《抗日五周年挽八路軍陣亡將士》,西面為《抗日烈士英名錄》。
在山頂?shù)牡诎似露斡薪ㄓ?942年的抗日山烈士紀念塔和烈士紀念亭,紀念塔高10.4米,四面四角,1941年7月7日開工,1942年7月7日落成,塔頂造型為一手擎旗、一手持槍的八路軍戎裝塑像,塔身正面“抗日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由書法家、當時山東縱隊團長武中奇書寫,東面是《抗日烈士英名錄》和《抗日五年主要戰(zhàn)績》,北面是《抗日烈士英名錄》,西面是二旅政治部的碑文。在紀念塔西側(cè)是烈士紀念亭,用花崗巖砌成,高7.9米,六角。1944年7月7日在馬鞍山建成初具規(guī)模的抗日烈士陵園后,馬鞍山更名“抗日山”。在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抗日山烈士陵園”建園60周年時,縣政府邀請東南大學建筑系專家又對陵園重建進行了整體設(shè)計。
70多年來,抗日烈士紀念塔歷經(jīng)風雨滄桑,依舊巍然屹立,它已經(jīng)成為抗日山烈士陵園的形象標志和精神豐碑,它象征了中華民族抵御外強,光復(fù)河山的偉大決心,證明了中國人民永不可辱?!翱谷樟沂考o念塔”這7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是由八路軍老戰(zhàn)士、軍旅書法家武中奇先生用苘把子蘸墨直書其上的,可謂一字值千斤。
武老先生曾將這筆跡拓下過,1983年武中奇在北京舉辦的書展中就有這份拓片,后被軍事博物館收藏。在1942年7月7日紀念塔的落成典禮上,羅榮桓、陳光、肖華、黎玉、谷牧、陳士榘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曾在塔下合影留念,這張合影照片現(xiàn)陳列在第二坡段的革命烈士紀念館中。每年各地群眾前來瞻仰先烈、憑吊忠魂時,總會在此合影,以作紀念。
抗日山烈士陵園主題景區(qū)的每一個坡段,建筑風格迥異,特色非常鮮明。陵園的第一坡段主要是陵園大門和紀念廣場,占地面積達3600多平方米,可一次容納1萬多游人,每年清明節(jié)期間,蘇北、魯南等地數(shù)十萬群眾前來陵園,瞻仰先烈,憑吊忠魂,一些大型集會、紀念活動等,就是在這片廣場上進行的。抗日山原名馬鞍山,位于贛榆縣西部蘇魯兩省交界處,主峰海拔173米,氣勢恢弘,景色秀麗,蔚為壯觀,素有“中國抗日第一山”之美譽。1941—1944年間,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以及濱海軍區(qū)的廣大軍民曾四次興工為死難烈士樹碑建塔,抗日山由此而得名。
抗日山風景區(qū)占地2000多畝,有大小景點20余處,主體景觀抗日山烈士陵園占地360多畝,依山而建,分為八個坡段,363級臺階,由抗日烈士紀念塔、紀念堂、紀念碑、碑廊、國防園、盆景園、集會廣場、馬鞍石、景觀亭、神龜泉等景點組成。抗日山烈士陵園始建于1941年7月,第一座紀念建筑物,抗日烈士紀念塔于1942年7月落成。陵園墓區(qū)中有751座烈士墓,安葬著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塔碑上銘刻著3576位烈士的英名。
先烈之血,民族之光。先烈們?yōu)槊褡濯毩⒑徒夥鸥蕿嵫?、英勇捐軀,他們的事跡永遠閃射著民族精神的光輝。他們不僅受到后輩的景仰,在當時也是激勵抗日軍民奮勇殺敵的旗幟。1941年3月,八路軍115師教導2旅與山東縱隊2旅聯(lián)合展開贛榆戰(zhàn)役,殲滅日偽軍1600余人,擴大了濱??谷崭鶕?jù)地。濱海軍民在勝利之時更加懷念犧牲的勇士,因而準備建立“抗日烈士紀念塔”。教導2旅政委符竹庭親自踏勘選址,選中贛榆縣西部馬鞍山巔。
紀念塔自1941年7月7日開工,1942年7月7日落成。山東軍區(qū)舉行落成典禮,公祭抗日烈士。
紀念塔即將建成時,教導2旅政治部在文件箱中又找到一本烈士花名冊,為使烈士英名不被湮沒,遂決定續(xù)建抗日烈士紀念堂。1942年8月開工,1943年7月7日建成。同一天,濱海區(qū)召開大會,悼念于當年3月犧牲的黃海小沙東海戰(zhàn)烈士,決定將烈士遺體移葬抗日山。同年11月26日,符竹庭犧牲,濱海區(qū)軍民在馬鞍山南麓為竹庭將軍修建陵墓。1944年7月7日,在偏僻荒涼的馬鞍山,竣工建成初具規(guī)模的抗日烈士陵園。馬鞍山遂更名“抗日山”。濱海區(qū)軍民在這里舉行5000人大會,為抗戰(zhàn)7年來犧牲的烈士舉行公祭。
登上抗日山頂峰,仰望巍峨聳立的紀念塔。塔頂造型為一手擎旗、一手持槍的八路軍戎裝塑像。塔身正面“抗日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由書法家、當時山東縱隊團長武中奇書寫。當年修建紀念塔時,曾遍尋當?shù)匦悴抛珜懰?,無奈秀才書法雖然技法講究,但總感風骨不足。請來部隊中的青年團長武中奇題寫。找不到斗筆,就用當?shù)匾环N麻扎成刷子代筆。武中奇滿腔豪氣,如椽大筆揮灑出“抗日烈士紀念塔”塔銘。秀才們自嘆弗如,贊道:“共產(chǎn)黨、八路軍中人才濟濟,何愁日寇不滅!”
抗日山烈士陵園是我國建園早、規(guī)模大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園,它是在抗日戰(zhàn)爭艱難的歲月里,由濱海區(qū)軍民一邊打仗一邊修建的;陵園內(nèi)安葬的烈士既有八路軍將士,又有新四軍將士;陵園內(nèi)既有國內(nèi)革命烈士的墓碑,又有國際友人紀念碑;紀念館里既有中共抗日將領(lǐng)事跡的展示,又有國民黨愛國將領(lǐng)英勇抗日的事跡介紹。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多次對景區(qū)進行修整和擴建,僅2001年至2002年就一次性增加投資2000多萬元,新建了景區(qū)大門、水上樂園、曲橋亭榭、集會廣場、碑廊、管理大樓和兩處停車場,改建了革命烈士墓、烈士紀念館、紀念堂,完成了水、電、通訊、音響等配套設(shè)施,增加綠化面積近10萬平方米,使景區(qū)旅游環(huán)境和游客接待條件得到進一步改觀。
1982年以來,景區(qū)先后被評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等,還被國家旅游局列入全國十二大紅色旅游區(qū)之一的“蘇魯皖紅色旅游景區(qū)”,納入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成為蘇北、魯南地區(qū)重要的紅色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