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全稱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是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形勢下共同組建的一支人民軍隊,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紀念館館區(qū)內不僅面積龐大,而且展出的內容也頗具規(guī)模,再現(xiàn)了這一重要軍隊和革命事業(yè)的輝煌,也給鹽阜這塊具有光榮傳統(tǒng)的革命老區(qū)、這座人杰地靈的沿海城市注入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新四軍紀念館展覽大廳分為六個展廳,展出了新四軍在華中堅持敵后抗戰(zhàn)8年的1000多幅照片、大批文物史料及一批發(fā)繡、鐵畫、泥塑、油畫等文藝作品9000余件(幅)。在內容上,形成以時間為序,以新四軍全面抗戰(zhàn)為經(jīng)、以新四軍各師和各個抗日根據(jù)地為緯的4個部分、32個單元,包括“進軍華中,開辟敵后抗日戰(zhàn)場”、“重建軍部,全面加強部隊建設”、“堅持抗戰(zhàn),縱橫馳騁江淮河汊”、“反攻作戰(zhàn),奪取抗戰(zhàn)最后勝利”等部分。
新四軍紀念館主館區(qū)主體建筑是一座現(xiàn)代化的地標性建筑,外形呈“四”字形設計與新四軍的“四”相意會。圖案醒目的“N4A”臂章鑲嵌在主建筑正門上方,十分鮮明地凸顯新四軍的文化特征?!癗4A”東、西兩側分別建有兩面旗形花崗石陰雕畫,藝術地再現(xiàn)了“兩軍會師”和“重建軍部”的歷史場景。拾級而上,展廳門楣上懸掛著李先念題寫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重建軍部紀念館”金字匾額,燁燁生輝,奪人眼目。在近5000平方米的展覽大廳內,運用聲光電等現(xiàn)代化展示手段,再現(xiàn)了新四軍八年抗戰(zhàn)、十年征程的烽火歲月。
創(chuàng)建于2009年10月,是主展館陳展內容的拓展和延伸,在近3000平方米的展廳中,展示了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jù)地近900位新四軍杰出代表的閃光經(jīng)歷,激勵我們?yōu)槊褡鍙团d、祖國強大、人民幸福貢獻所有的聰明才智、譜寫歷史嶄新篇章。人物館開創(chuàng)了新四軍英雄群像展覽的先河,也成為紅二代和廣大游客追尋先輩先賢足跡的勝地。該館分為《治國精英》、《將帥風采》、《群星璀璨》、《英烈千秋》四個陳展部分。
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位于鹽城市建軍中路,由青銅澆鑄的紀念塔,高4米,長3.8米,重3250公斤。遠遠望去,一位年輕英武的新四軍戰(zhàn)士,身背大刀,手握韁繩,騎在高揚前蹄的戰(zhàn)馬背上,面向太陽昂首前進,象征新四軍東進鹽城,開辟華中敵后抗日根據(jù)地的堅定信念和不屈精神。塔基刻有原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張愛萍上將的親筆題詞:“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塔銘為書法家鮑審手書。1990年,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被列為鹽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塔現(xiàn)為鹽城市地標性建筑。
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泰山廟)又名東岳廟,位于鹽城市區(qū)建軍西路118號。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fā)生后,劉少奇、陳毅奉命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泰山廟成為重建后的新四軍軍部機關和中共中央華中局駐地,劉少奇、陳毅等新四軍領導人在這里指揮華中地區(qū)的抗日斗爭。1986年10月與新四軍紀念館同時對外開放,2006年5月泰山廟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作為中國人民抗戰(zhàn)史上重大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和見證人,已成為紅色文化游覽的勝地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
市內乘坐3路、5路、15路、35路、55路、65路可直達紀念館,22路到勞動局下車,11路、b支5路到新四軍紀念館西下車。
南京方向走長深高速→寧揚高速→沿海高速→寧靖鹽高速,從鹽城(西)/S229出口離開;沿世紀大道→青年路→文港路行駛即可。
該桌為四邊抽屜桌,缺了抽屜。是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張茜夫婦在阜寧停翅港所用。
《江淮日報》是當年中原局機關機關報,由劉少奇倡導并在鹽城創(chuàng)辦誕生,當時化名胡服的劉少奇題寫了該報的報名并兼任報社社長。民國三十年(1941年)皖南事變發(fā)生后,為了堅持抗戰(zhàn),中共中央決定在鹽城重建軍部,由陳毅代軍長。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24日的這張《江淮日報》便刊登了代軍長陳毅的就職通電,背面還有著名畫家魯莽所作的陳代軍長的頭像。由于年代久遠,這張報紙已經(jīng)泛黃,但令人不解的是,報紙的邊緣還有明顯的被燒焦的痕跡。
此皮包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年到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期間,譚震林同志先后在“江南抗日救國軍”和新四軍第六師,第二師擔任領導工作期間長期使用過的。譚震林同志在六師十六旅工作時,因為敵情惡化,此皮包一度交由機要秘書葛慧敏同志保存。皮包由六師軍需處朱希同志專為譚震林同志制作。
射擊獎章為圓形,當中為軍人坐姿持槍射擊圖,經(jīng)考證是新四軍全軍的一次獎項。是新四軍抗戰(zhàn)文物中僅有的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