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資料
濟南市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為全額事業(yè)單位,隸屬濟南市文化局(濟南市文物局)。該館創(chuàng)建于1958年12月,原館址在趵突泉公園內。1966年1月遷至市中區(qū)緯三路,1971年8月再遷市中區(qū)民康里6號,時均無陳列展室。現(xiàn)館址座落于風景名勝旅游景點千佛山公園西側,1989年3月動工興建新館,1992年5月竣工。1997年正式投入使用。館占地面積8500平方米,建筑面積630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2400平方米。1998年被濟南市正式公布并授牌為濟南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濟南市博物館主要承擔著全市可移動文物的收藏保管陳列宣傳和科學研究工作。四十多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及市文化局(文物局)的領導下,始終以宣傳歷史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為己任,經過幾代人堅忍不拔的團結努力,在考古發(fā)掘、藏品征集、陳列展覽、文物普查、古建維修、科學研究、隊伍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保護祖國歷史文化遺產,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作出了積極地貢獻。濟南市博物館現(xiàn)有職工40余人,其中研究館員1人,一級美術師1人,副研究館員11人。
濟南市博物館創(chuàng)立之初參加了泰安大汶口遺址的發(fā)掘,其發(fā)掘的重大收獲和對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的命名,成為新中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1959年和1961年先后在趵突泉公園和大明湖公園內創(chuàng)建了宋代詞人李清照紀念堂和辛棄疾紀念祠。四十多年來相繼推出了“大汶口遺址出土文物展”、“歷代陶瓷展”、“濟南戰(zhàn)役革命文物展”、“館藏明清書畫精品展”等近百個專題展覽。1985年11月應邀赴友好城市日本和歌山市舉辦了“濟南歷史文物展”,開創(chuàng)了山東省在國外舉辦地區(qū)性文物展覽的先河。館藏文物精品也曾多次隨國家級、省級組織的文物大展到國外展出,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擴大對外影響和提高濟南市的知名度起了積極作用。 濟南市博物館專業(yè)人員在文物考古、地方史志、歷史名人、黨史資料、博物館學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大汶口>、<濟南戰(zhàn)役資料選>、<四門塔與神通寺>、<濟南文物>、<濟南戰(zhàn)役>、<李清照年譜>、<中國濟南歷史文物>等著述和畫冊。特別是近幾年來,結合事業(yè)單位內部機制深化改革和加強業(yè)務隊伍建設,極大地調動了館內業(yè)務人員的科研積極性,平均每年在國家、省和市級報刊雜志上發(fā)表文章和作畫約40篇(幅),并多次獲獎。
歷年來,博物館的工作都得到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幫助和支持。省文化廳、省財政廳、市委宣傳部及市財政多次撥??钤跐鲜胁┪镳^文物保護、陳列展覽、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資金上的扶持,使?jié)鲜胁┪镳^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良好的發(fā)展。也將繼續(xù)圍繞愛國主義教育這個永恒的主題,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博物館發(fā)展的新思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多辦更多的給人以知識、美感和啟迪人們心靈,豐富人民生活的形式多樣的陳列展覽;征集保護更多的珍貴文物資料;培養(yǎng)和造就更多德才兼?zhèn)涞奈奈锕ぷ髡?;?lián)系更多熱心、理解和支持文物工作的企業(yè)家、收藏家,讓市民了解博物館,熟悉博物館,熱愛博物館,使博物館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基本陳列
作為濟南市首批公布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功能作用,積極主動地弘揚主旋律,圍繞“展”字作文章。在市委、市政府及我局黨委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成功地舉辦了<邁向21世紀的濟南>、<館藏古代書畫精品展>、<濟南洛莊漢王陵首期出土文物精品展>、<古城輝煌--濟南市歷史暨館藏文物展覽>、<濟南縣西巷出土佛教造像精品展>、<博物館里的寶--系列專題展覽>、<雞年·吉聯(lián)·吉祥--迎新春館店珍藏對聯(lián)展>、<走進侏羅紀·大型活體恐龍展>等近百余個專題陳列和展覽,累計接待觀眾近百萬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一定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受到了省市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濟南市博物館現(xiàn)有展廳8個,面積2400平方米。其中一樓四個展廳面積都在200平方米左右,適合承接美術家、書法家、藝術家的個人作品展、企事業(yè)單位反映本單位本系統(tǒng)發(fā)展成就的專題展覽,以及收藏愛好者對自己藏品的展示。真誠歡迎單位和個人來濟南市博物館辦展,我們會為你提供滿意的服務。
館藏文物
濟南市博物館現(xiàn)擁有各類館藏文物2萬余件,善本書2千多冊。藏品主要來源于考古發(fā)掘、國家調撥、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的捐贈以及市政府的撥款征購等。其中,經國家鑒定確認的國家級文物3件,一級文物59件,三級以上文物逾千件。
藏品中不少文物是國內的稀世珍品,如新石器時代的“回旋紋透雕象牙梳”、商代青銅錯金目紋戈、春秋時期“魯伯大父媵季姬銅簋”、戰(zhàn)國玉勺、西漢早期墓中出土的“彩繪樂舞雜技陶俑”等均為全國所僅見。栩栩如生的唐代石質透雕仙人鳳鳥車、金銀平脫鏡、銅官窯犀牛瓷枕、三彩駱駝、宋代當陽峪窯剔地刻花瓷枕、元代釉里紅玉壺春瓶、明代宣德青花束蓮紋大盤、清代康熙五彩人物瓶、清乾隆御題于闐采玉圖玉山子等,都是一代精品。另外,法書繪畫在藏品中數量較大,精品較多,尤以明清書畫為大宗,如北宋郭熙派的山水、元代著名畫家盛懋《秋溪垂釣圖》、“元季四大家”中倪瓚《高柯竹石圖》、明代王諤《月下吹簫圖》、林良《蘆蕩雁嬉圖》、張路《桐蔭望月圖》、周臣《雪日尋隱圖》、陳洪綬《達摩圖》、藍瑛《山水屏》、張翀《飲中八仙圖》等。清代有王翚、石濤、鄭板橋、黃慎、李鱓等人的精品,還有晚清至近代著名大師如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劉海粟等諸家名跡。
館藏珍品
西漢,通高53.5厘米,1969年濟南市無影山出土。
泥質灰陶。鳩鳥昂首站立,體態(tài)肥碩,雙翼伸展,各負一朱繪陶鼎,背部立有三人,二人身著紅袍,拱手對立,后一人身著赭色袍,雙手撐傘。鳩鳥作欲飛狀。鳩為吉祥之鳥,滿鼎美食,供人食用,可以長生不老。
彩繪陶負鼎鳩、負壺鳩、樂舞雜技俑及車馬俑等同時出土,造型新穎,重點突出,氣勢雄威,為中國漢代陶塑藝術珍品。
彩繪陶樂舞雜技俑
西漢,底盤長67厘米,寬47.5厘米,俑高者22.7厘米 1969年濟南市無影山出土
泥質灰陶。塑21人,固定在長方形底座之上,座中央表演者七人,二女子身著紅、白花長衫,翩翩起舞;身著紅袍者,昂面放聲歌唱;二人作拿大頂,一人翻筋斗,一人作“倒挈面戲”。座后側一列七人為伴奏樂隊,吹笙、撫琴、擊鼓、敲鐘、拍長鼓和擊建鼓。雜技、樂舞同臺演出。左側四人頭戴環(huán)形冠,身著紅袍,拱手而立;右側三人,頭戴冕形冠,身著朱彩黑袍,拱手而立,面前置酒漿二尊,觀賞樂舞雜技表演。
中國雜技藝術起源于先秦,至漢代大盛,稱為百戲,往往在主人宴飲前做樂舞雜技表演,畫像石與畫像磚常常見到,但成組立體陶塑僅見于此。
金銀平脫鏡
唐,直徑19厘米,1971年濟南市中心醫(yī)院出土。
鏡六瓣形,圓鈕。鈕周圍飾金片六出重瓣紋,每瓣為三重,其中一瓣殘失二重。其外為六個銀片寶相紋。心形紋之間綴金片瓣紋現(xiàn)存五枚。唐代金銀平脫工藝水平甚高,此銅鏡就是一例。
于闐采玉圖青玉山子
清,高12厘米,寬20.1厘米,厚8.2厘米。
玉質細膩光潤,呈青色。山形,巖洞內數人向上搬運玉料。上部為山頂,下部有階梯及流水,中部圓雕人物。
乾隆嵌寶石五子鬧佛
布局適宜,重點突出。山子底部篆刻“乾隆年制”款。并有“于闐采玉”詩一首。
乾隆嵌寶石五子鬧佛高13.05厘米、寬24.2厘米、重2545克。
壽山石,雕彌勒佛箕踞而坐,袒胸露腹與五童子嬉戲。石色紅白相糅。
交通信息
乘車路線:可乘64路、K54路、66路、85路、44路在千佛山西門站下車。